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P12

  ..续本文上一页减少

  凭藉纯净的心

  向单一生命散发慈爱

  已足以使他成为善人

  凭藉充满慈爱之心

  圣者造了大善业

  

  七月二日

  我教导佛法,使它清楚明显,将它公开宣说、对它加以解释、去除它不关切要的部份。因此,有信心了解佛法的人,一定能证悟。

  

  七月三日

  满怀慈心的人应如何将慈心散发到某个地方呢?正如我们对於一个可爱友善的人充满慈心,同样的,我们也应该将慈心散发到所有众生身上。何谓慈心?即在众生心中是慈心的、慈心的行为、慈心的境界、不含敌意的慈爱。

  满怀悲心的人应如何将悲心散发到某个地方呢?正如我们对於一个不幸或罪恶的人充满悲心,同样的,我们也应该将悲心散发到所有众生身上。何谓悲心?即在众生心中是悲心的、悲心的行为、悲心的境界、不存残酷的悲心。

  满怀喜心的人应如何将喜心散发到某个地方呢?正如我们对於一个可爱友善的人充满喜心,同样的,我们也应该将喜心散发到所有众生身上。何谓喜心?即在众生心中是喜心的、喜心的行为、喜心的境界、不存忌妒的喜心。

  满怀舍心的人应如何将舍心散发到某个地方呢?正如我们对於一个既不是友善,也不是不友善的人充满舍心,同样的,我们也应该将舍心散发到所有众生身上。何谓舍心?即在众生心中是舍心的、舍心的行为、舍心的境界、不存忧虑的舍心。

  

  七月四日

  增长五项东西可促进一个高尚女弟子的发展、掌握佛法的精华与要义。那五项?她增长了信心、德行、学识、布施与智慧。

  

  七月五日

  有四种善时。那四种?在适当的时刻听闻佛法、适当的时刻讨论佛法、适当的时刻入定、适当的时刻开启智慧。

  

  七月六日

  我们应跟随服侍、尊敬那一种人?有德行同时性情善良的人。为甚麽应跟随他呢?跟随了他,即使彼此的意见不同,但有关於我们结交善友、拥有可敬的朋友的声誉就此传开。

  

  七月七日

  当时,在舍卫城与只园交界处,几个孩童正在折磨鱼儿。世尊看见了,上前说道:「孩子们,你们都怕疼痛吗?讨厌疼痛吗?」

  「怕的!长者。」

  世尊於是说出了这首偈:

  你若惧怕、厌恶疼痛,

  莫在明里、暗里行恶。

  你若在行恶、计划去行恶,

  逃跑与躲避,离不开疼痛。

  

  七月八日

  摩诃叩迪达(Maha Kotthita)问舍利弗尊者:「有几件事能启发正见?」

  「有两件事能启发正见:他人的言语和密切的注意力。」

  「有几件事能促进正见,以获得心念的解脱、心念解脱的益处、通过智慧而得的解脱以及通过智慧而得的解脱的益处?」

  「若以以下五件事来促进正见│德行、学问、讨论、平静和见识,便能获得心念的解脱、心念解脱的益处,通过智慧而得的解脱及通过智慧而得解脱的益处。」

  

  七月九日

  疾病有两种。那两种?即肉体的病与心理的病。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在一年、二年、五年、十年、甚至一百年里都不曾患病的众生;但是,除了那些已断除烦恼的人之外,很难找一个即使只脱离心病片刻的人。

  七月十日

  

  慈心的特质是促进他人的幸福。它的作用是追求幸福。它所显露出来的是烦恼的解除。激发它的原因是看见众生的可爱处。能把恶念去除是它的成功;引发了自私的爱欲则是它的失败。

  悲心的特质是促使他人解除痛苦。它的作用是不忍心他人痛苦。它所显露出来的是仁慈与怜悯。激发它的原因是看见众生受苦时的无助样子。克制了残忍是它的成功;引起伤感则是它的失败。

  喜心的特质是能为他人的成功感到快乐。它的作用是去除妒忌心。它所显露出来的是厌恶心的解除。激发它的原因是看到了众生的成功。克制了厌恶是它的成功,引起作乐笑闹是它的失败。

  舍心的特质是促使自己对众生一视同仁。它的作用是能看见众生的平等素质。它所显露出来的是平息了喜好感与厌恶感。激发它的原因是看到众生的业,了解众生是他们所造的业的继承者;是他们自己选择要不要快乐、要不要脱离痛苦及要不要从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中堕落下来。摒除厌恶感与喜好感是它的成功;在生活中引发了对无知的毫不在乎是它的失败。

  

  七月十一日

  一个人可能是个有德行与学识的信徒,但却不是一个佛法导师。这样的人是不够圆满的。要补救这个缺陷,他应该自我反省:「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既是有德行与学识之信徒,又是佛法导师呢?」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些条件时,他才算是圆满。

  

  七月十二日

  世尊对众比丘说:「在阿拉维(Alan)的哈达卡(Hatthaka)真正具备了七种奇妙的素质。那七种?他有信心、德行、责任感、知廉耻、有学问、为人慷慨与有智慧。」说毕,世尊由座位处站起进入室内。过後,有一位比丘去找哈达卡,并告诉他世尊所说的话。哈达卡说:「我希望当时没有身穿白衣的在家居士在场。」

  「没有,朋友,一个也没有。」

  在托 ^食之後,那比丘前去告诉世尊他与哈达卡的对话。世尊说:「善哉!比丘,善哉!他是多麽谦虚呀!不想别人知道他具备那七种好素质。因此,阿拉维的哈达卡实际上具备了第八种奇妙与令人赞叹的素质│谦虚。」

  

  七月十三日

  世间排第一者是导师,是大智者,

  其次是修行有成的弟子,

  再次是行正道、学识渊博、严守德行条规的修行者。

  这三种人在天神与人之中排最高,

  他们是光明的使者、佛法的演说者;

  他们打开了永生之门,

  让众生得到解脱。

  任何人踏上由至上领导所清楚指示之路,

  认真追随教义,

  将於今世脱离烦恼。

  

  七月十四日

  女流浪者苏茜慕琪(Sucimukht)上前来问舍利弗,说道:「当你进食时,为甚麽眼睛往下看?」

  「我进食时,眼睛并没有往下看。」

  「那你进食时,眼睛是往上看的。」

  「我进食时,眼睛并没有往上看。」

  「那你进食时,眼睛是往四方看的。」

  「我进食时,眼睛并没有往四方看。」

  「那你进食时,眼睛一定是望著中间了。」

  「我进食时,眼睛并不望著中间。」

  「那你怎样进食?」

  「任何沙门和婆罗门以不正当的途径如占卜及其他卑下技艺谋生,他们才被叫做望下而进食的人。任何沙门和婆罗门以不正当的途径如占星或其他卑下技艺谋生,他们才被叫做望上而进食的人。任何沙门和婆罗门以不正当的途径如传送信讯、当跑腿谋生,他们才被叫做望四方而进食的人。任何沙门和婆罗门以不正当的途径如看掌纹或其他卑下技艺谋生,他们才被叫做望中间而进食的人。我不以这些技艺谋生,我以正当的途径寻找食物,以正当的方式进食。」

  七月十五日

  

  知足者是怎样的呢?知足者有袍子蔽体、食物喂肚便心满意足。知足者接受了施物便继续上路,有如一只飞来飞去小鸟一样,除了自己的翅膀之外,并不带走任何东西。

  

  七月十六日

  听闻佛法有五种好处。那五种?即听闻以前未曾听闻的、澄清以前所听闻的、消除疑问、纠正见解、使心念平静。

  

  七月十七日

  如来或如来的弟子住在世间是为了广大众生的利益、是出於对世间的悲悯、是为了天神与人的利益、福利和快乐。

  何谓如来?如来出世在世间,是一位无上士(世间最尊贵者),是正遍知(正确遍知一切事物)、明行足(德行与善行都圆满俱足)、善逝(虽入涅槃却以不舍弃众生)、世间解(了解世间一切事理)、调御丈夫(能善巧调御众生的根性,化导他们)、天人师(教化天神与人之导师)、应供(德行圆满,受人天供养)、世尊(世人所共同尊重者)。

  何谓如来的弟子?他是教导佛法的人。这佛法不论是在开始、中间或结尾部份;不论在文句上或字义上都很美妙。如来的弟子清楚地解释那完整与纯正的圣洁生活。

  这就是如来与如来的弟子。他们住在世间为了广大众生的利益、是出於对世间的悲悯、是为天神与人的利益、福利和快乐。

  

  七月十八日

  应该如此思想慈心的高尚特质:『只为自己的利益著想,不顾他人利益的人,今世得不到成就,来世得不到快乐。愿意帮助所有众生,但不慈爱自己的人又怎麽能证得涅槃呢?如果你愿意统领大众证得非凡的涅槃,就应先祝福众生获得世俗的福利。你应该想:「单只是空想是不能提供众生福利与快乐的,让我努力去实践。」你应该想:「我现在支持他们,促进他们的福利,过後他们就会是与我分享佛法的同伴。」你又应该想:「没有这些众生,我无法累积、达成正觉的必要因素,因为他们正是修持与成就佛性的原因。这些众生是我积德、种无上善根的无比福田。所以,他们是至高的崇敬对象。」你应如此激发那增进众生福利的强烈心愿。为甚麽应把慈心推广到所有众生呢?因为这是悲心的基础。当一个人以无量心来为众生谋求福利与快乐,要为众生解除痛苦的心愿会因此变得坚强稳固。悲心是成佛的必要因素,是成佛的基础、根源与首领。』

  

  七月十九日

  有一次,在眉沙卡拉园(Bhesakala Grove)中的鹿野苑内的鳄鱼山上,世尊在 吉士(Bhagqis)族人之中居住。讷库拉笔达(Nakulapita)病得很重。他的妻子讷库拉玛达(Nakulamata)对他说:「我求你不要死得忧郁不安,因为世尊说过忧郁而死的人後果不好。你可能想著:「啊!我死後,妻子无能力扶养子女或无能力维持家庭。但是,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我精於纺织棉线、梳理羊毛。你死後,我能扶养子女,维持这个家。」

  『或你可能想:「我死後,妻子会改嫁。」但是,你千万不要这样想,因为你我都知道,在这十六年里,我们都过著在家居士的圣洁生活。』

  『或你可能想:「我死後,妻子不再渴望会见世尊或众僧。」但…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的开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