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P17

  ..续本文上一页甚麽?」

  「我们正在说您呢!世尊。」

  「你们是出身自良好家庭的青年人,能出家修行,聚集在一起时能讨论佛法或修习神圣的寂静,这是很好的。」

  

  九月廿八日

  答覆问题有四种方法。那四种?有些问题需要肯定性的答覆、有的则需要以反问来答覆,有的需要置之一旁不答、又有的需要分析性的答覆。

  

  九月廿九日

  在甚麽情况之下,这句话:『沙门乔达摩是个毁灭主义者,教导的是毁灭的教义』是对的?我教导的是贪、瞠、痴的毁灭。我宣说的是毁灭所有恶行的境界。如果从这几方面来说,『沙门乔达摩是个毁灭主义者,教导的是毁灭的教义』这句话才是对的。

  

  九月三十日

  婆罗门优那 (Unnabha)问阿难尊者:『到沙门乔达摩门下修行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断除欲望。』

  『有能断除欲望的途径或修习方法吗?』

  『是有这麽一个途径│即要通过非凡的欲望、精力、思维、思考、定力与精进。』

  『若真是如此,阿难尊者,这不成了无尽止的差事吗?因为以一个欲望来断除另一个欲望是不可能的事。』

  『那我问你一个问题,任由你回答。你来这公园之前,可曾有要来的欲望、精力、思维、思考呢?到达之後,这些欲望、精力、思维、思考是否随即消失呢?』

  『是的。』

  『同样的,一个断除了烦恼的人,在他证得觉悟的那一刻,想证得觉悟的那股欲望、精力、思维与思考等都立即消失。』

  

  十月

  

  十月一日

  假设有一个无知的小男婴正在躺著。在奶妈不注意时,他把一枝树枝或一块石头放入口中。奶妈看了会即刻设法把它拿掉。如果她在一时之间办不到,便用左手压住婴儿的头部,用右手手指去挖取出来;即使会导致流血,她都会如此做。为甚麽呢?因为这些物体对婴儿是有害无益的;而奶妈如此做是基於对婴儿的仁慈、疼爱与悲悯。可是,当那小男婴长大了,比较有智慧了,奶妈就不需要看顾他了,想著:『这男孩可以照顾自己了,不会再做傻事了。』

  同样的,人由於缺乏信心、责任感、羞耻心、精力与智慧,以致不去修习善行,那就需要我的督促。但是当人能修习善行时,我就不需要再督促他,想著:『他现在可以照顾自己了,不会再做傻事了。』

  

  十月二日

  在和谐而没有纷争的群居生活中,如果有人犯了过失,你不应急於加以谴责,应先审查他,在指正他时,你应想:『我将不气恼,他也就不会气恼。这样他由於不愤怒生气,能快速看清真相及容易被说服。那麽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虽不气恼,但他却会。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但是容易被说服。我就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他的气恼只不过是件小事,我能使他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却不会。这样他由於不会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强,但是难被说服。不过,我还是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我的气恼只不过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恶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也因而气恼。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也难被说服;但是,我还是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我的气恼是件小事,能使他去恶行善才是大事。』如果你是这麽想,就适合开口指正。

  如果你想:『我会气恼,他也会。这样他由於愤怒生气,了解力便弱,也难被说服,而我又没有能力使他去恶行善。』在这种情况下,你应以舍心对待他。

  

  十月三日

  世上有四样东西闪耀著光芒,

  再也找不到第五样。

  白天的太阳、夜里的月亮、

  为日里夜里、此处彼处带来光明的火。

  但在所有能闪耀光芒之物中,

  佛陀是最光亮的。

  

  十月四日

  我们不应跟随何种人?凡是德行、定力与智慧比自己低下者,除非是出於对他的关怀与悲悯,否则都不应跟随、服侍与恭敬他。

  我们应跟随何种人呢?凡是德行、定力与智慧跟自己相等的人,都应跟随、服侍与恭敬他,并想著:『我们的德行、定力与智慧都已达至一定水平,我们的交谈必定以它们为中心,这将又带给我们利益与安乐。』

  我们应跟随、服侍、恭敬、崇拜何种人?凡是德行、定力与智慧比自己高超者,我们都应跟随、恭敬与崇拜他,并想著:『我将以他为榜样来完成我所欠缺及尚未完成的德行、定力与智慧。』

  

  十月五日

  如果一个比丘在弹指之间便能想起、发展及关注慈爱之心念,他便称得上是位真正的比丘。他的禅定并不白费。他能依照导师的指示修持,又能接受忠告,是值得国人施食供养的比丘。对於一个善於发展这慈爱心念的人,我还有甚麽话可说呢?

  

  十月六日

  一个人在走路时,深知:『我正在走路。』在站立不动时,深知:『我正在站立不动。』在坐下时,深知:『我坐下了。』在躺下时,深知:『我正在躺著。』这样,不论他的身体如何摆动,他都能清楚知道。

  再者,当他前去或回来时,他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止。当他往前看、弯曲或伸直手臂、提著外套、法衣或托著乞  A他都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止。

  当他吃、喝、咀嚼、品尝、解手、走路、站立、坐下、入睡、清醒、讲话与沉默时,他都能清楚觉察到自己的举止。

  当他这样地勤奋、热衷与坚决时,一切世间的记忆与计划都自然断除,内心因而平静、安适、集中与入定。你应如此发展对身体的专注力。

  

  十月七日

  『假设有一群人聚在一起高声喊道:『天下第一美女!天下第一美女!』那位女子也会为他们歌舞一番,以展示她的姿色。这样一来,围观的人会更多了。』

  『再假设有一位爱惜生命、畏惧死亡、喜爱欢乐、厌恶痛苦的男士到来了,群众告诉他:『看呀!年轻人,这个碗盛满了油,你必须拿著它在人群中行走。一个手持利剑的人会跟随在你背後。如果你溢出一滴油,他就会把你的头砍掉!』你认为那个人会忽略那个碗,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物而分心吗?』

  『肯定不会,世尊。』

  『我说这个寓言,用意是让你明了其中的意义。这盛满油的碗代表专注观身之念,你们应如此训练自己:我们应培育观察身体的正念,充分运用它,使它成为一种工具;建设它,使它有效率。它应增长与被妥善运用。』

  十月八日

  

  舍利弗尊者说:「一个导师在教导他人之前,自己必须先建立五个条件。那五种?他应想:『我只在妥当的时刻讲说,不在不妥当的时刻讲说。我只讲说真实的,不讲说不真实的。我以温和的语气讲说,不以粗言暴语讲说,我讲说的是那目标,不说与那目标无关之事,我怀抱著慈爱心来讲说,不怀抱恶念来讲说。』当一个人在教导他人之前让他建立这五个条件。」

  

  十月九日

  天神之子罗希达莎(Rohitassa)在入夜时分前来会见世尊,把只园照得一片光明。他向世尊顶礼之後,站在一旁问道:『世尊,远游能够使人了解、看见或抵达世界之尽头│一个没有生、老、死与轮回之境地吗?』

  『我认为远游并不能使人了解、看见或抵达世界之尽头。』

  『善哉!妙哉!世尊所说的确实美妙。我前世是一位智者,名叫罗希达莎,是婆迦(Bhoja)之子,能凭超自然力量以快过飞箭之速度在空中行驰。一步便可以从东洋跨至西洋。於是我想:『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尽头。』除了睡觉、吃喝、解手之时刻,除了排除睡意与倦意之时刻外,我都不断奔驰。然而奔驰了一百年,始终未能抵达世界的尽头。』

  『依我说要断除烦恼,非到世界之尽头不可。在这六尺之身躯中,识觉与思惟就是世界、是世界之起点、世界之终点及抵达世界终点的修习。

  

  十月十日

  据说释迦族与拘利耶族(Koliyans)的族人共同在介於迦毗罗城与拘利耶(Koliya)的罗希尼河(Rohini)建设水闸,以灌溉两岸的田地。在杰德幕拉月(Jetthamula)时,谷物开始枯萎了。两个城 所雇用的工人都聚集在一起。拘利耶的工人说:『如果把水分别灌入两岸,肯定不够我们两方应用。既然我们的谷物只需再浇一次水便会成熟,所以应把水让给我们。』

  但是,释迦族的工人回答说:『等到你们的谷仓装满之时,我们那里还有面子带著细软、提著篮子和袋子,挨门逐户去向你们乞求。我们的谷物只需再浇一次水便会成熟,所以应把水让给我们。』

  『我们不会把水让给你们。』

  『我们也不会让你们获得。』

  争吵越来越激烈,接著有人开始殴打对方,对方也加以还击,於是双方就这样打了起来,并且还互相毁谤对方王族的祖先。拘利耶族的工人说:『把你们的子女带回你们所属的地方去吧!你们这些如狗和豺狼似的与妹妹同居的人,你们的象、马、盾与兵器怎麽能伤得了我们呢?』

  释迦族的工人也反唇相讥,说道:『你们这些麻疯病人,把你们的子女带回你们所属的地方去吧!你们这些惨遭驱逐的赤贫穷鬼,有如畜生似的住在枣树上;你们的象、马、盾与兵器怎麽能伤得了我们呢?』

  过後,双方各自向负责该项工作的臣子报告这争吵事件,臣子又向王室报告此事。释迦族人开始备战,说道:『我们去展示与妹妹同居者的强劲与威力。』

  拘利耶人也开始备战,说道:『我们去展示住在枣树上者的强劲与威力。』

  黎明时分,世尊正在观视世间,看到了自己的家族,他想著:『我若不前去,他们将相互残杀、相互毁灭,我有责任去阻止他们。』於是世尊来到家族们聚集的地方,盘坐在罗希尼河中央的上空。当世尊的家族看到他时,都纷纷放下武器,向他敬礼。世尊问道:『大王,这场争吵为的是甚麽?』

  『我们不知道,尊长。』

  『那谁知道?』

  『统帅知道。』

  然而,统帅在被问时却推说总督知道。世尊一个接一个地追问下去,…

《佛陀法语(一日一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的开发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