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的条件,即是:
(1) 供品清净,即是要布施的东西是自己的,不是欺骗别人而拿到的。
(2) 所愿清净,即是布施的愿望是为了消除吝啬、自私,断除诸般贪欲,不以得到财物、地位、赞叹为奖励。并且有舍弃之心,才能真正的产生功德。希望得到功德并不是贪欲,我们要消除心里的贪念,以功德取代之。
(3) 布施者清净,即是布施者本身至少要持五戒,布施前心情就轻松开朗。布施时心还是保持开朗。当布施后仍然很欢喜,一点都不觉得可惜。
(4) 接受者清净,例如:如果是僧人,将他们视为无烦恼的僧人或阿罗汉,那就会得到特别大的功德,而且会马上会得到功德的回报,在今生就会获得布施的果报,不用等到下辈子。可能他还有烦恼,但因认真修行,总有一天将会断除烦恼。如果是在家居士,就要认真当个持戒的居士。
正等正觉佛陀教导我们布施的原则,从浅易到深奥。例如:佛陀常会把某个人布施的结果,开示给弟子听。我们发现来自供养的功德回报的多或少,就要看四项条件是否清净或有何差别。
如果很清净,就会得到很大的功德,如果清净性特别稳定,心向往涅槃的话,就会得到特殊功德,即是马上得到善果。你们可以去翻阅大藏经,例如:经藏里的小部、天宫品,对证一下跟师父所提的是否一样。
将《师父解答问题》里的资料收录在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读者能重视布施,我们就不会放逸,进而积极累积功德,并且可以培养子孙们布施的正确观念,让他们从小就累积功德。因为临终时,无论是我们有多少知识、拿过多少文凭,最终只能依靠自己所修的功德。
“功德没得卖,想要自己修!”
六、教导孩子持守五戒
如果说教导孩子持守五戒是父母亲伟大的任务,应该不会太夸张。父母亲应该要对孩子与社会负责的。孩子与国家未来的命运是掌握在父母亲手里的。为什么这件事会这么重要呢?请耐心地阅读下去吧!
教导孩子背诵五戒,但并不教导持戒对佛教徒来讲是很奇怪的事情:是我们会背诵五戒,问戒是什么却答不出来,既然大人也无法回答戒是什么,怎么能让孩子重视持戒呢?既然情形是如此,没有戒就是正常的事情了。有人持戒时
反而会被看成不正常的人,尽管持戒是很好的事情,是长辈们长久以来都实行的事情。但是在佛教徒的家庭里,认真持五戒的人却越来越少。
当现代人无法从家人那里学到如何认真地持五戒,那么,就会抵挡不住社会上各种烦恼的诱惑,而去制造各种问题,如打斗、偷盗、**、欺骗、卖毒品等等,变成社会上的问题人物。大人们还会推诿,就这是孩子的错误,必须从孩子那方面去解决。
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之后,如果家庭却未能培养子孙持守五戒,当孩子回到家一阵子后,又会故态复萌、重蹈覆辙,甚至犯上更严重的案子。问题就会日趋严重,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社会的渣滓,制造出许多问题。
如果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源,每个家庭必须教导孩子持守五戒,那么,我们将如何解决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呢
父母必须了解五戒的意义。每个家庭都该教导孩子持五戒的事情,这是父母亲解决社会问题应负的责任。
若父母要教导孩子持五戒的话,父母亲必须先了解:
(1)戒是什么?
(2)五戒人的关系?
(3)持五戒不圆满的话,是否会被视为不正常?
父母了解了这三件事情后,再把五戒教导给孩子就不难了。
戒是什么?
戒的意思即是保护人不致偏颇的一种常理。
每件事必须有它自己的常理,例如:按常理雨季一定会下雨,雨季发生干旱没有下雨,就不正常;依常理马儿一定是站着的,看到马躺着,就表示马儿生病了。实践的观点来看,戒是维持正常的行为,不去伤害自己及伤害别人。
什么是人的常理?
人的常理有五项,即是:
1、行为符合常理的人,一定不杀生。
如果哪天杀生就是不合常理.畜生如老虎、熊、鱼、鳄鱼等杀生却是正常的。所以为了保持人的正常行为,第一条戒,就出现了“身为人,定不能杀生”。
2、行为符合常理的人,一定不偷盗。
畜生的正常习性,就是肚子饿时就会去掠夺同类或弱小动物的食物。例如吃饭时狗儿都会互相咬对方,以抢夺食物果腹。但是人并不是这样,因为人是有理智,有德性的,因此第二条戒就出现了“身为人,定不偷,不贪污、舞弊”。
3、行为符合常理的人,一定不邪淫。
畜生的习性是不懂得忍耐,只想满足自己,即使在杂交的季节里,还是互相打斗,抢夺异性。甚至还互相搏斗至死。人是不会抢别人的伴侣,而只忠于自己的伴侣,这是人的常理。因此第三条戒就出现了“身为人,定不邪淫”。
4、行为符合常理的人,一定不妄语。
畜生群居在一起时,会随时伤害同类。但是,人与人相处是真诚的。如果谁欺骗了谁的话,就是不合常理。所以就有了第四条戒“身为人,定不打妄语”。
5、行为符合常理的人,不饮酒及吸食有损身体的毒品或药物。
一般上畜生会比人健康,但是,畜生没有正念控制自己用在正确的事情上。无法将力气转变善业,只有尽性地发泄。例如:大象、马、牛、水牛,虽然有很大的力气,但是却无法用力气去行善积德。
如果父母亲不教导孩子持五戒,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的期盼,终究只是空谈。因为,这些不教导孩子持五戒的家庭,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源头。
人虽然力气比畜生少,但是依靠觉知,能将小小的力气转变成善业。例如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人的正念坚定的话,整天不吃饭还有正念;整个月都上班不休息仍有正念;整年生病躺在床上,正念还存在。不过,如果去吸毒品、喝酒,就可能会神志不清,甚至动手伤害有恩德者,这样就丧失将力气转变成善业力的能力了。所以饮酒或吸毒者就有不正常的行为,那是越来越接近畜生的行为。所以,第五条戒就出现了“身为人,定不喝酒,不吸毒”。
五戒即是:
(1) 不杀生
(2) 不偷盗
(3) 不邪淫
(4) 不妄语,包括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5) 不饮酒以及使用任何毒品
这些戒律是人性的正常规范,它能维持世间的和平与安乐。
如果五戒持得不圆满会如何?
五戒是出现在佛陀时代之前,正等正觉佛陀将其列入佛教里,而且解释持戒的重要性。戒也是做人的准则,即是:
我们能持满五戒,表示我们符合做人的资格满100%;
如果只剩下四条,人的资格只剩80%,接近畜生20%;
如果只剩下三条,人的资格只剩60%,接近畜生40%;
如果只剩下两条,人的资格只剩40%,接近畜生60%;
如果只剩下一条,人的资格只剩20%,接近畜生80%;
如果五条戒都破的话,就没有做人的资格了,虽然还活着,却像行尸走肉毫无意义,无法做任何善业。继续活下去,也只是害人害己。
为了保护做人的资格,必须持戒如生命,而持戒必须依靠智慧。但是目前,人一直在犯戒,甚至变相地演变成正常的习性。这种人越来越多,致使很多人将持戒者看成不正常者。有了这种错误的看法,本来安定快乐的国家,就会变得动荡不安,杀人事件、欺骗事件、邪淫事件等会层出不穷,以致人民睡不安宁,互相猜忌,互相陷害,令人心寒。我们迫切地等着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事实却令人失望,至今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仍然没出现。
如果父母亲不教导孩子持五戒,那么社会问题将很难解决,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只能是空想。而追根究底,不教导孩子持五戒的家庭即是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源。
因此,教导孩子平时要持五戒,是父母亲必须承担的责任,这对孩子的人生与社会起着很大的影响。
七 、为孩子解释五戒的意义
有一次,看到一位师父教导小朋友五戒的方法,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就恭敬地把他的开示与大家分享。相信家长们可以把它当作教导孩子持五戒的参考
五戒的起源
师父为我们开示,五戒是我们生命中最基本的事情,应该让每个小朋友知道。其实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谁提出了五戒,但都知道正等正觉佛陀还未降生时,世界上就已经有五戒了。正等正觉的佛陀认为五戒非常好,每个人都必须持守。
小朋友们知道,五戒即是:
(1) 不杀生
(2) 不偷盗
(3) 不邪淫
(4) 不妄语
(5) 不饮酒或吸毒品
今天师父向小朋友解释什么是五戒?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五戒?如果从小就懂得持五戒,当你们长大后,就懂得怎样控制自己的心、约束自己的行为。有一天被人得罪了,就不会发怒起嗔恨去怒打对方,或去杀害动物。
怎么会有第一条戒:不杀生
师父: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朋友们,你生命中最爱的人是谁?请回答师父好吗?
小朋友:爱爸爸妈妈!
师父:喔,除了爸爸妈妈,还有谁你最爱?
小朋友:有!爱自己。
师父:对了,每个人都最爱自己。好,现在师父再问你们,鸭鸡爱自己的生命吗?
小朋友:爱啊。
师父:确定吗?
小朋友:确定。
师父:为什么会那么确定?为什么认为鸭鸡会爱自己的生命?它们告诉你吗?
小朋友:它们没有告诉我。
师父:那你怎么知道鸭鸡会爱自己的生命?
…
《温暖之家 第五章 教导孩子认识生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