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的條件,即是:
(1) 供品清淨,即是要布施的東西是自己的,不是欺騙別人而拿到的。
(2) 所願清淨,即是布施的願望是爲了消除吝啬、自私,斷除諸般貪欲,不以得到財物、地位、贊歎爲獎勵。並且有舍棄之心,才能真正的産生功德。希望得到功德並不是貪欲,我們要消除心裏的貪念,以功德取代之。
(3) 布施者清淨,即是布施者本身至少要持五戒,布施前心情就輕松開朗。布施時心還是保持開朗。當布施後仍然很歡喜,一點都不覺得可惜。
(4) 接受者清淨,例如:如果是僧人,將他們視爲無煩惱的僧人或阿羅漢,那就會得到特別大的功德,而且會馬上會得到功德的回報,在今生就會獲得布施的果報,不用等到下輩子。可能他還有煩惱,但因認真修行,總有一天將會斷除煩惱。如果是在家居士,就要認真當個持戒的居士。
正等正覺佛陀教導我們布施的原則,從淺易到深奧。例如:佛陀常會把某個人布施的結果,開示給弟子聽。我們發現來自供養的功德回報的多或少,就要看四項條件是否清淨或有何差別。
如果很清淨,就會得到很大的功德,如果清淨性特別穩定,心向往涅槃的話,就會得到特殊功德,即是馬上得到善果。你們可以去翻閱大藏經,例如:經藏裏的小部、天宮品,對證一下跟師父所提的是否一樣。
將《師父解答問題》裏的資料收錄在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讀者能重視布施,我們就不會放逸,進而積極累積功德,並且可以培養子孫們布施的正確觀念,讓他們從小就累積功德。因爲臨終時,無論是我們有多少知識、拿過多少文憑,最終只能依靠自己所修的功德。
“功德沒得賣,想要自己修!”
六、教導孩子持守五戒
如果說教導孩子持守五戒是父母親偉大的任務,應該不會太誇張。父母親應該要對孩子與社會負責的。孩子與國家未來的命運是掌握在父母親手裏的。爲什麼這件事會這麼重要呢?請耐心地閱讀下去吧!
教導孩子背誦五戒,但並不教導持戒對佛教徒來講是很奇怪的事情:是我們會背誦五戒,問戒是什麼卻答不出來,既然大人也無法回答戒是什麼,怎麼能讓孩子重視持戒呢?既然情形是如此,沒有戒就是正常的事情了。有人持戒時
反而會被看成不正常的人,盡管持戒是很好的事情,是長輩們長久以來都實行的事情。但是在佛教徒的家庭裏,認真持五戒的人卻越來越少。
當現代人無法從家人那裏學到如何認真地持五戒,那麼,就會抵擋不住社會上各種煩惱的誘惑,而去製造各種問題,如打鬥、偷盜、**、欺騙、賣毒品等等,變成社會上的問題人物。大人們還會推诿,就這是孩子的錯誤,必須從孩子那方面去解決。
解決了孩子的問題之後,如果家庭卻未能培養子孫持守五戒,當孩子回到家一陣子後,又會故態複萌、重蹈覆轍,甚至犯上更嚴重的案子。問題就會日趨嚴重,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會成爲社會的渣滓,製造出許多問題。
如果沒有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源,每個家庭必須教導孩子持守五戒,那麼,我們將如何解決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呢
父母必須了解五戒的意義。每個家庭都該教導孩子持五戒的事情,這是父母親解決社會問題應負的責任。
若父母要教導孩子持五戒的話,父母親必須先了解:
(1)戒是什麼?
(2)五戒人的關系?
(3)持五戒不圓滿的話,是否會被視爲不正常?
父母了解了這叁件事情後,再把五戒教導給孩子就不難了。
戒是什麼?
戒的意思即是保護人不致偏頗的一種常理。
每件事必須有它自己的常理,例如:按常理雨季一定會下雨,雨季發生幹旱沒有下雨,就不正常;依常理馬兒一定是站著的,看到馬躺著,就表示馬兒生病了。實踐的觀點來看,戒是維持正常的行爲,不去傷害自己及傷害別人。
什麼是人的常理?
人的常理有五項,即是:
1、行爲符合常理的人,一定不殺生。
如果哪天殺生就是不合常理.畜生如老虎、熊、魚、鳄魚等殺生卻是正常的。所以爲了保持人的正常行爲,第一條戒,就出現了“身爲人,定不能殺生”。
2、行爲符合常理的人,一定不偷盜。
畜生的正常習性,就是肚子餓時就會去掠奪同類或弱小動物的食物。例如吃飯時狗兒都會互相咬對方,以搶奪食物果腹。但是人並不是這樣,因爲人是有理智,有德性的,因此第二條戒就出現了“身爲人,定不偷,不貪汙、舞弊”。
3、行爲符合常理的人,一定不邪淫。
畜生的習性是不懂得忍耐,只想滿足自己,即使在雜交的季節裏,還是互相打鬥,搶奪異性。甚至還互相搏鬥至死。人是不會搶別人的伴侶,而只忠于自己的伴侶,這是人的常理。因此第叁條戒就出現了“身爲人,定不邪淫”。
4、行爲符合常理的人,一定不妄語。
畜生群居在一起時,會隨時傷害同類。但是,人與人相處是真誠的。如果誰欺騙了誰的話,就是不合常理。所以就有了第四條戒“身爲人,定不打妄語”。
5、行爲符合常理的人,不飲酒及吸食有損身體的毒品或藥物。
一般上畜生會比人健康,但是,畜生沒有正念控製自己用在正確的事情上。無法將力氣轉變善業,只有盡性地發泄。例如:大象、馬、牛、水牛,雖然有很大的力氣,但是卻無法用力氣去行善積德。
如果父母親不教導孩子持五戒,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成爲社會上的有用之人的期盼,終究只是空談。因爲,這些不教導孩子持五戒的家庭,是造成社會問題的源頭。
人雖然力氣比畜生少,但是依靠覺知,能將小小的力氣轉變成善業。例如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人的正念堅定的話,整天不吃飯還有正念;整個月都上班不休息仍有正念;整年生病躺在床上,正念還存在。不過,如果去吸毒品、喝酒,就可能會神志不清,甚至動手傷害有恩德者,這樣就喪失將力氣轉變成善業力的能力了。所以飲酒或吸毒者就有不正常的行爲,那是越來越接近畜生的行爲。所以,第五條戒就出現了“身爲人,定不喝酒,不吸毒”。
五戒即是: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邪淫
(4) 不妄語,包括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
(5) 不飲酒以及使用任何毒品
這些戒律是人性的正常規範,它能維持世間的和平與安樂。
如果五戒持得不圓滿會如何?
五戒是出現在佛陀時代之前,正等正覺佛陀將其列入佛教裏,而且解釋持戒的重要性。戒也是做人的准則,即是:
我們能持滿五戒,表示我們符合做人的資格滿100%;
如果只剩下四條,人的資格只剩80%,接近畜生20%;
如果只剩下叁條,人的資格只剩60%,接近畜生40%;
如果只剩下兩條,人的資格只剩40%,接近畜生60%;
如果只剩下一條,人的資格只剩20%,接近畜生80%;
如果五條戒都破的話,就沒有做人的資格了,雖然還活著,卻像行屍走肉毫無意義,無法做任何善業。繼續活下去,也只是害人害己。
爲了保護做人的資格,必須持戒如生命,而持戒必須依靠智慧。但是目前,人一直在犯戒,甚至變相地演變成正常的習性。這種人越來越多,致使很多人將持戒者看成不正常者。有了這種錯誤的看法,本來安定快樂的國家,就會變得動蕩不安,殺人事件、欺騙事件、邪淫事件等會層出不窮,以致人民睡不安甯,互相猜忌,互相陷害,令人心寒。我們迫切地等著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事實卻令人失望,至今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仍然沒出現。
如果父母親不教導孩子持五戒,那麼社會問題將很難解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社會上有用的人只能是空想。而追根究底,不教導孩子持五戒的家庭即是造成社會問題的根源。
因此,教導孩子平時要持五戒,是父母親必須承擔的責任,這對孩子的人生與社會起著很大的影響。
七 、爲孩子解釋五戒的意義
有一次,看到一位師父教導小朋友五戒的方法,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就恭敬地把他的開示與大家分享。相信家長們可以把它當作教導孩子持五戒的參考
五戒的起源
師父爲我們開示,五戒是我們生命中最基本的事情,應該讓每個小朋友知道。其實沒有人知道到底是誰提出了五戒,但都知道正等正覺佛陀還未降生時,世界上就已經有五戒了。正等正覺的佛陀認爲五戒非常好,每個人都必須持守。
小朋友們知道,五戒即是:
(1) 不殺生
(2) 不偷盜
(3) 不邪淫
(4) 不妄語
(5) 不飲酒或吸毒品
今天師父向小朋友解釋什麼是五戒?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五戒?如果從小就懂得持五戒,當你們長大後,就懂得怎樣控製自己的心、約束自己的行爲。有一天被人得罪了,就不會發怒起嗔恨去怒打對方,或去殺害動物。
怎麼會有第一條戒:不殺生
師父: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小朋友們,你生命中最愛的人是誰?請回答師父好嗎?
小朋友:愛爸爸媽媽!
師父:喔,除了爸爸媽媽,還有誰你最愛?
小朋友:有!愛自己。
師父:對了,每個人都最愛自己。好,現在師父再問你們,鴨雞愛自己的生命嗎?
小朋友:愛啊。
師父:確定嗎?
小朋友:確定。
師父:爲什麼會那麼確定?爲什麼認爲鴨雞會愛自己的生命?它們告訴你嗎?
小朋友:它們沒有告訴我。
師父:那你怎麼知道鴨雞會愛自己的生命?
…
《溫暖之家 第五章 教導孩子認識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