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例如:有一种香蕉是长在大水缸旁边的,不像生在高地的香蕉。长在大水缸旁的香蕉有一个特点,一早主人起身洗脸后,就会把洗脸水泼向水缸边,因此,它一大早就获得水分了。
当主人吃饱饭之后,就会洗碗,它又再获得水分的滋润。之后主人在上班前必须洗澡,此时它又再获得水分。接着佣人在家里洗衣服,它又会获得水分,到了傍晚时分,当主人下班回来洗澡时,它又获得水分了,尤其在天气炎热时期,主人会在深夜起来洗澡,这样又获得水分了。
这种香蕉会越长越结实,因为它长在大水缸的旁边,生长在好的地点,是非常特殊的例子。
行善的事情也是一样,我们去行善的地方也是很重要。如果环境许可,我们很快就会得到善果。如果环境出现落差,就会慢得到善果,这是正常的事情。
要注意的事情即是,不要只想得到成果,而不管当地的人是不是好人。如果他们不正直,是狡猾奸诈者,刚开始他们可能会支持我们,帮助我们,以便让我们加入他们的团体。但是,因为我们进步得太快,对他们造成了威胁,他们怕管不了我们了,因此便会顾忌我们、讨厌我们,处处想办法为难我们,甚至让我们变成了代罪羔羊。
所以,有的时候当株长在大水缸旁边的香蕉树也不错,但是,如果缸的主人不正直、狡猾奸诈,这样,还倒不如当高地的香蕉树比较好。
至于行善而得善果的事情,要自己看是什么时间,自己到底是在什么地方,重要的是评估生命的真实情况,这样我们才可以找到更多因果业报的依凭。当我们相信行善得善果之后,就会深信因果之律,那么我们有机会造恶时,虽然没有人看到,但我们也能克制自己的心。同样的,如果行善的机会来到了,虽然没有人看到,我们也会主动地去行善。
为什么有人怀疑行善而没有得善果?
这个问题,重点是在善果回报的时间。我们知道,当人们着手去做得如法,完整,并做得刚刚好之后,他就会得到善果,让他更相信“行善会得善果”,今后在人前或人后都会认真地行善。
相反的,如果时常造作恶业,即说该人一定是恶人,其报应一定没有地方可以居住。这种人我们都曾经看过。
不过,造作恶业而得恶果的事情,有时在时间方面也许会有些困难,要等到恶业报应的时间到了才受报。因此,这就可能让人怀疑,是否行善真的会得到善果。
我们要真正行善,那么,善果一定会给我们回报,但是,如果过去的恶业先报应,就会被误会,而让人改变心意再去造作恶业。
如果认真地考虑因为过去世自己曾造作了恶业,虽然造作了恶业,当时却没有人来责备。而当改变心意来行善时,只是作了一点点而已,此时却遭受他人的指责。所以就将行善与造恶的事情混淆了,而误以为“行善不能得到善果”,从此就不再行善了,而跟以前一样地造恶业,同时还发誓要造更多的恶业。
同样的,有时候我们看到某个人正在造恶业,其态度恶劣,手段狠毒,令人不齿结果却是他获得擢升两级,这就造成错误的现象;“造恶却得善果”。
其实,他能获得擢升两级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刚好领导人的能力比不上其属下,被品格卑劣的属下所蒙骗,如果有一天他的恶行被人揭露,那他就无法再继续行恶了,而尝到他自己所造恶业的苦果。
我们会怀疑:行善会得善果,造恶业会得到恶果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善恶果报的复杂关系,这其中还包括了时间与地点的配合。
“善”的参考原则:
至于要做得好,做到好,做得刚刚好这三大原则,还要衡量属下是否是真善。
“话说有一天,在银行里,有一个银行主管,被属下写了一封匿名信投诉他给属下不同的擢升程度,有的可以升一级,有的可以升两级,有的可以升三级。如果大家都没有擢升,就没有关系,但是,现在却得到不一样的待遇,因此,大家的心里都觉得愤愤不平。”
当他被人质问时,就来请教师父,师父就给他建议说:这并不难,你就去设计一个表格,以要做得好,做到好,做得刚刚好作为参考的原则,以方便你今后办事。你可以向下属解释:
1、这个人不给他升级,是因为他做得不好,虽然他做事很勤劳,这种人不能获得擢升。因为他愚笨,做事毫无头绪,怎么会得到善。因为任务的成功并不能单以汗水来衡量的。
2、这个人虽然做得好,但还未真正的完成任务,就是只做门面功夫的人,是属于没有恶,也没有善的人。虽然他是聪明人,能做得好,但是却没有完全做得好,这种人是很可怕的。他只做了一点点,却大肆吹嘘,虚报自己做了很多,使大家受他的蒙骗而称赞他。导致我们被上司责怪,因为他只注重下属的表面成绩,而没深入地去观察与了解,因此,当遇到这种只做门面功夫的下属,就要收集证据来保护自己。不然,他一旦得不到所要的就会来攻击我们。这种人,即使出家人也会遇到,师父也曾经遇到。
所以如果谁做得如法、做得完整、做得刚刚好,就给他升两级。但是只做得如法,却没有做得完整,就给他们升一级。至于勤劳地做,但是却没有办法,就不给他升级,但是不要辞掉他。因为肯努力也算是好的雇员。但是,如果他很勤劳工作却常用造恶,就会影响到主管。总有一天,你会来拍他的肩膀说:“老弟啊!你少做一点,因你越勤劳,老哥我就会越被人质问!”这种情况也会发生。
听完师父讲的故事,如果能将此原则拿来调整后加以应用,就会发现其实因果之律,并不是很难了解。如果能抓到重点,即是做得如法、做得完整、做得刚刚好,而且要耐心地等待时间,这样,你若行善就肯定会得到善果。
总结
各位身为父母的读者在看过师父的开示之后,就会更相信行善会得善果,造恶会得恶果。进而将因果之律的真理,用以教导孩子。这样,他们无论是在人前或人后,都一定会当个好人。
五、正确的布施方法
虽然,现代人相信科学,但是,科学只能证明眼睛所看得到的东西。而在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但它却的的确确存在。而且,现在还有很多事情,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
例如:我们的心与心脏,其实是不同的东西。当我们感到悲伤、难过、快乐、兴奋、欢喜时,我们的感受不是从心脏反应出来,而是从我们的心反应出来,我们也不知道它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它是跟我们的身体在一起的。
至于心脏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当病人接受开心手术时,医生可以让心脏暂时停止跳动。因此,如果心就是心脏的话,那么,当心脏停止时,病人就应该死了,但是,当病人开完之后,医生却能让心脏恢复跳动。那就表示我们的心脏与心是不一样的。
时至今日,科学还不能证明,我们心的长相是怎样的,而且在哪里?但是,却知道是有心的,因为一旦没有心,那就表示我们已经死了。
当我们研究大藏经时,会发现许多事情是佛陀能解释的,而且比科学家证明得还要早。例如:宇宙的事情,佛陀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讲过了,即是在宇宙里不中是有一个宇宙而已,而是有无数无量的宇宙,称为“无量大千世界”。但是,科学家却在近一百年的时间才真正发现。
至于功德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相信有功德的话,那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此,我们应该先来做个实验,证明给他们看。因为功德跟我们有密切的关系,是比宇宙还细腻的事情。因为宇宙可以用眼睛去看,但是功德我们还未看到,但却可以用心来体会。所以我们不可放逸,应该认真地护持佛教。如果有时间就应该阅读大藏经。那我们就能从中得到很多益处,而不是单单参加皈依仪式,说明自己是个佛教徒而已。
笔者有这样的想法,才不会拒绝功德,也相信有恶业。功德就是行善的结果,原则建立在因果之律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当我们的生命遇上危机时,我们心真正的依靠不是科学,不是经济学,不是人类学,也不是政治学,而是佛法及我们曾修过的善业。
因此,我们才需要研究有关修功德的事情,同时,也发现答案“正确的修功德”来自《师父解答问题》这本书,作者是法身寺副住持帕帕哇那威利亚坤(音译)“施命法师”,他慈悲地解释了能修圆满功德的方法:“在佛教里修功德,根据佛陀的教导,有三个简单的方法,即是布施、持戒以及静坐。
(一) 布施,即是将有用的东西与接受布施的对象分享,同时不伤害到自己。大部分的佛教徒常常布施物品给僧人与精进持戒者。
(二) 持戒,即是谨慎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去伤害自己与伤害别人,至少每天都要持五戒。如果有机会在佛日的前一天、佛日当天或每个礼拜休假的日子,或调整适合自己的时间持八戒,最好是每七天持八戒一天。
(三) 静坐,即是精进修行,让心透明、宁静的功德。例如;认真学佛,每天晚上入睡前诵经礼佛,让心宁静、开朗、透明,一个晚上最少要二十分钟至一个小时。
通常佛教徒修这三项功德的方法,都是以简单的原则来实行,即是:
若还未布施,该早上就先不要吃饭。
若还未求戒,该天就先不要出门。
若还未诵经静坐,该晚就先不要入睡。
经常如此修功德,生命才不堕落,前途才会一片光明,自己所发的愿,会因以上的三种功德的威德力,而变得容易成就。
这三个方法是让心透明的顺序方法。
为什么要让心透明?如果我们的心透明,心情就会好,进而会想好、说好、做好。至于修功德的第一步,师父认为要先从布施开始。
正等正觉佛陀说,修布施要得到很大的功德,必须能圆满四个布施…
《温暖之家 第五章 教导孩子认识生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