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溫暖之家 第五章 教導孩子認識生命▪P3

  ..續本文上一頁例如:有一種香蕉是長在大水缸旁邊的,不像生在高地的香蕉。長在大水缸旁的香蕉有一個特點,一早主人起身洗臉後,就會把洗臉水潑向水缸邊,因此,它一大早就獲得水分了。

   當主人吃飽飯之後,就會洗碗,它又再獲得水分的滋潤。之後主人在上班前必須洗澡,此時它又再獲得水分。接著傭人在家裏洗衣服,它又會獲得水分,到了傍晚時分,當主人下班回來洗澡時,它又獲得水分了,尤其在天氣炎熱時期,主人會在深夜起來洗澡,這樣又獲得水分了。

   這種香蕉會越長越結實,因爲它長在大水缸的旁邊,生長在好的地點,是非常特殊的例子。

   行善的事情也是一樣,我們去行善的地方也是很重要。如果環境許可,我們很快就會得到善果。如果環境出現落差,就會慢得到善果,這是正常的事情。

   要注意的事情即是,不要只想得到成果,而不管當地的人是不是好人。如果他們不正直,是狡猾奸詐者,剛開始他們可能會支持我們,幫助我們,以便讓我們加入他們的團體。但是,因爲我們進步得太快,對他們造成了威脅,他們怕管不了我們了,因此便會顧忌我們、討厭我們,處處想辦法爲難我們,甚至讓我們變成了代罪羔羊。

   所以,有的時候當株長在大水缸旁邊的香蕉樹也不錯,但是,如果缸的主人不正直、狡猾奸詐,這樣,還倒不如當高地的香蕉樹比較好。

   至于行善而得善果的事情,要自己看是什麼時間,自己到底是在什麼地方,重要的是評估生命的真實情況,這樣我們才可以找到更多因果業報的依憑。當我們相信行善得善果之後,就會深信因果之律,那麼我們有機會造惡時,雖然沒有人看到,但我們也能克製自己的心。同樣的,如果行善的機會來到了,雖然沒有人看到,我們也會主動地去行善。

   爲什麼有人懷疑行善而沒有得善果?

   這個問題,重點是在善果回報的時間。我們知道,當人們著手去做得如法,完整,並做得剛剛好之後,他就會得到善果,讓他更相信“行善會得善果”,今後在人前或人後都會認真地行善。

   相反的,如果時常造作惡業,即說該人一定是惡人,其報應一定沒有地方可以居住。這種人我們都曾經看過。

   不過,造作惡業而得惡果的事情,有時在時間方面也許會有些困難,要等到惡業報應的時間到了才受報。因此,這就可能讓人懷疑,是否行善真的會得到善果。

   我們要真正行善,那麼,善果一定會給我們回報,但是,如果過去的惡業先報應,就會被誤會,而讓人改變心意再去造作惡業。

   如果認真地考慮因爲過去世自己曾造作了惡業,雖然造作了惡業,當時卻沒有人來責備。而當改變心意來行善時,只是作了一點點而已,此時卻遭受他人的指責。所以就將行善與造惡的事情混淆了,而誤以爲“行善不能得到善果”,從此就不再行善了,而跟以前一樣地造惡業,同時還發誓要造更多的惡業。

   同樣的,有時候我們看到某個人正在造惡業,其態度惡劣,手段狠毒,令人不齒結果卻是他獲得擢升兩級,這就造成錯誤的現象;“造惡卻得善果”。

   其實,他能獲得擢升兩級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爲剛好領導人的能力比不上其屬下,被品格卑劣的屬下所蒙騙,如果有一天他的惡行被人揭露,那他就無法再繼續行惡了,而嘗到他自己所造惡業的苦果。

   我們會懷疑:行善會得善果,造惡業會得到惡果的事情。主要的原因是來自善惡果報的複雜關系,這其中還包括了時間與地點的配合。

  “善”的參考原則:

   至于要做得好,做到好,做得剛剛好這叁大原則,還要衡量屬下是否是真善。

   “話說有一天,在銀行裏,有一個銀行主管,被屬下寫了一封匿名信投訴他給屬下不同的擢升程度,有的可以升一級,有的可以升兩級,有的可以升叁級。如果大家都沒有擢升,就沒有關系,但是,現在卻得到不一樣的待遇,因此,大家的心裏都覺得憤憤不平。”

   當他被人質問時,就來請教師父,師父就給他建議說:這並不難,你就去設計一個表格,以要做得好,做到好,做得剛剛好作爲參考的原則,以方便你今後辦事。你可以向下屬解釋:

   1、這個人不給他升級,是因爲他做得不好,雖然他做事很勤勞,這種人不能獲得擢升。因爲他愚笨,做事毫無頭緒,怎麼會得到善。因爲任務的成功並不能單以汗水來衡量的。

   2、這個人雖然做得好,但還未真正的完成任務,就是只做門面功夫的人,是屬于沒有惡,也沒有善的人。雖然他是聰明人,能做得好,但是卻沒有完全做得好,這種人是很可怕的。他只做了一點點,卻大肆吹噓,虛報自己做了很多,使大家受他的蒙騙而稱贊他。導致我們被上司責怪,因爲他只注重下屬的表面成績,而沒深入地去觀察與了解,因此,當遇到這種只做門面功夫的下屬,就要收集證據來保護自己。不然,他一旦得不到所要的就會來攻擊我們。這種人,即使出家人也會遇到,師父也曾經遇到。

   所以如果誰做得如法、做得完整、做得剛剛好,就給他升兩級。但是只做得如法,卻沒有做得完整,就給他們升一級。至于勤勞地做,但是卻沒有辦法,就不給他升級,但是不要辭掉他。因爲肯努力也算是好的雇員。但是,如果他很勤勞工作卻常用造惡,就會影響到主管。總有一天,你會來拍他的肩膀說:“老弟啊!你少做一點,因你越勤勞,老哥我就會越被人質問!”這種情況也會發生。

   聽完師父講的故事,如果能將此原則拿來調整後加以應用,就會發現其實因果之律,並不是很難了解。如果能抓到重點,即是做得如法、做得完整、做得剛剛好,而且要耐心地等待時間,這樣,你若行善就肯定會得到善果。

  總結

   各位身爲父母的讀者在看過師父的開示之後,就會更相信行善會得善果,造惡會得惡果。進而將因果之律的真理,用以教導孩子。這樣,他們無論是在人前或人後,都一定會當個好人。

  五、正確的布施方法

   雖然,現代人相信科學,但是,科學只能證明眼睛所看得到的東西。而在這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但它卻的的確確存在。而且,現在還有很多事情,是科學所無法解釋的。

   例如:我們的心與心髒,其實是不同的東西。當我們感到悲傷、難過、快樂、興奮、歡喜時,我們的感受不是從心髒反應出來,而是從我們的心反應出來,我們也不知道它在哪裏,但是,我們知道它是跟我們的身體在一起的。

   至于心髒是身體的一個器官,當病人接受開心手術時,醫生可以讓心髒暫時停止跳動。因此,如果心就是心髒的話,那麼,當心髒停止時,病人就應該死了,但是,當病人開完之後,醫生卻能讓心髒恢複跳動。那就表示我們的心髒與心是不一樣的。

   時至今日,科學還不能證明,我們心的長相是怎樣的,而且在哪裏?但是,卻知道是有心的,因爲一旦沒有心,那就表示我們已經死了。

   當我們研究大藏經時,會發現許多事情是佛陀能解釋的,而且比科學家證明得還要早。例如:宇宙的事情,佛陀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講過了,即是在宇宙裏不中是有一個宇宙而已,而是有無數無量的宇宙,稱爲“無量大千世界”。但是,科學家卻在近一百年的時間才真正發現。

   至于功德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相信有功德的話,那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此,我們應該先來做個實驗,證明給他們看。因爲功德跟我們有密切的關系,是比宇宙還細膩的事情。因爲宇宙可以用眼睛去看,但是功德我們還未看到,但卻可以用心來體會。所以我們不可放逸,應該認真地護持佛教。如果有時間就應該閱讀大藏經。那我們就能從中得到很多益處,而不是單單參加皈依儀式,說明自己是個佛教徒而已。

   筆者有這樣的想法,才不會拒絕功德,也相信有惡業。功德就是行善的結果,原則建立在因果之律的基礎上,重要的是當我們的生命遇上危機時,我們心真正的依靠不是科學,不是經濟學,不是人類學,也不是政治學,而是佛法及我們曾修過的善業。

   因此,我們才需要研究有關修功德的事情,同時,也發現答案“正確的修功德”來自《師父解答問題》這本書,作者是法身寺副住持帕帕哇那威利亞坤(音譯)“施命法師”,他慈悲地解釋了能修圓滿功德的方法:“在佛教裏修功德,根據佛陀的教導,有叁個簡單的方法,即是布施、持戒以及靜坐。

  (一) 布施,即是將有用的東西與接受布施的對象分享,同時不傷害到自己。大部分的佛教徒常常布施物品給僧人與精進持戒者。

  (二) 持戒,即是謹慎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去傷害自己與傷害別人,至少每天都要持五戒。如果有機會在佛日的前一天、佛日當天或每個禮拜休假的日子,或調整適合自己的時間持八戒,最好是每七天持八戒一天。

  (叁) 靜坐,即是精進修行,讓心透明、甯靜的功德。例如;認真學佛,每天晚上入睡前誦經禮佛,讓心甯靜、開朗、透明,一個晚上最少要二十分鍾至一個小時。

   通常佛教徒修這叁項功德的方法,都是以簡單的原則來實行,即是:

   若還未布施,該早上就先不要吃飯。

   若還未求戒,該天就先不要出門。

   若還未誦經靜坐,該晚就先不要入睡。

   經常如此修功德,生命才不墮落,前途才會一片光明,自己所發的願,會因以上的叁種功德的威德力,而變得容易成就。

   這叁個方法是讓心透明的順序方法。

   爲什麼要讓心透明?如果我們的心透明,心情就會好,進而會想好、說好、做好。至于修功德的第一步,師父認爲要先從布施開始。

   正等正覺佛陀說,修布施要得到很大的功德,必須能圓滿四個布施…

《溫暖之家 第五章 教導孩子認識生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