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尊者阿迦曼传▪P14

  ..续本文上一页巧和器具之下,但它也会由於本身疏於戒律而燃烧了自已,那会产生比许多太阳更具破坏力的热射线。在重视物质而轻视戒律的世界里是不会有安宁的。

  佛陀,人间的超人,完美地具足戒德,他说那是他的饰品。这是佛陀慈悲地赐予世间,盼能装饰和提升它的心意。由於本身的特质,一颗由烦恼的力量所推动的心,放射出毁灭自己和别人的热能。没有戒律的约束,或是更糟的,竟有满足和谀谄烦恼的邪恶倾向,那很明显的,这世界将很快地变成一个地狱,人们牺牲在他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野兽和妖怪之下。这是无可避免的命运,正等待着这个甘心被他自己的烦恼所统治的世界。相反的,在重视佛陀教导的世界里,经常辐射着安宁的喜乐,庇护着那些注意和敢於追随它的人们。佛教徒应予衡量这个区别,如果他们尚未能消除烦恼的话,藉着持戒,或许可以让他们减少烦恼的威力。所以戒律就像药物之於慢性和流行病,至少某些情况下,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疾病,甚至,在其他情况下,疾病将完全地被它治好。

  作者本身在听了他有关戒律价值的说法之後,非常感动和欢喜,不禁想要遵守在家的戒律,忘记了自己已经遵守比丘戒律的事实,这远比在家戒更为广阔。当时的快乐和欢喜真是盈满胸怀,这也可以显示另一项事实—已经被暗示性的语文所催眠而去行恶的人,不禁要热衷於遵从那项暗示。因此一个人的思想,有必要不间断地置於念住和智慧的明察秋毫的眼睛之下,以便查出那些思想的本质,及时予以适当的处理。

  心意开发—是训练心意去接受理性和正法指挥的系统,去认识如何适当地处理它自己和其它情况,然後防止心意失控而奔驰。就是透过心意开发的系统,所以一颗未经训练的心才能冷静下来,并予以控制,这乃是为了它自己的安宁。一颗未经训练的心,就像一匹尚未驯服的马或任何其它尚未驯服的动物,不能期望它会为了主人的利益而工作。

  心意开发正是如此:它是为了心意本身的发展或升华而不是为了其它。它能够使心意适当地运作於它所投入的任何工作中,不管那工作是粗糙的或是精细的,小的或是大的,内在的或是外在的。自甘於接受心意开发的人,在做任何事之前,比较倾向於深思熟虑。这有助於减少错误和浪费,也一并减少了可能发生在他自己和别人身上的危险和恶果。已经开发的心意,因此能够得到现在和将来的双重利益。

  必须做好任何一件要做的事,不要粗心大意或心不在焉地,而要以心意所能的优势去做。心意开发,就是依据法则—正当的因果法则,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在遵守这样的一个法则时,不允许偏见或个人的喜恶参杂在一个人的判断之中。已经知道有很多人,由於屈从个人的理由而受到损害,并懊悔着他们自己的决定。他们愈快能够回到自我控制,他们悔恨的痛苦就愈少。这就是为什麽心意开发系统,能够帮助一个人去化解他自己的偏见和草率的论断,因此使他永远保持在正道上。这个系统自然不是没有它的困难,虽然它不需要什麽,只要自我控制而已,意即把猿猴般的心意束缚於律仪之中。猿猴和心意,两者的生性会起尖锐的冲突。

  心意开发不过是心意观察而已,它是透过念住(意念)的建立来观察突发的和飞驰而过的心意活动。为了建立那个念住,经常地运用一个忆念或诵念的主题。一些普遍地使用着的主题,在真言方面有佛陀、达磨(中译注:法)和僧伽;物体方面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和皮肤;还有忆念死亡。真言可以单独地或成组的使用,由前往後或由後往前念诵。这里必需予以作意用心或刻意精进,把心意固定在选定的主题上(精进一词就是指连续不断的作意)。

  当心意能够被安住在一个主题上,而这主题本身不会对未开发的心意产生有害的作用时,结果就会得到一种喜乐的宁静。当喜乐的宁静程度足以净化心意时,就不再需要以前用以建立的主题了,因为心意现在能够独立地保持它自己,并进入内在宁静的安居处。过一阵子,它会出现,也就是它会回到以前的意识程度。修行人接着被忠告,为了内在的宁静要重复修习这个过程,直到他对它很熟练,能够随意地进入那个状态。有了这个成就,经常牺牲於罪恶影响下的心意,就渐渐地能够自行从它们之中脱离出来,并心甘情愿地前去接受它自己的责任。这时心里只需要运用一点点力量,就可以使它顺於律仪了。

  

  041心意开发就是心意疾病的医疗

  可能有很多读者(尤其是在家弟子),当要遵行心意开发系统时会感到气馁。时间被用来赚钱养家的在家人,通常会抱怨,就是没有较多的时间用来禅思,而不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们目前的责任,同时他们也满意於这个自我安慰的藉口。坦白地说,像这种在家弟子的抱怨,很可能会导致他们更多的伤害和退步,除非这个心态被改正过来。

  心意开发系统是衡量心理疾苦的疗效基准,就很像是世俗用来衡量身体疾苦的疗效基准一般。天气温暖时,我们冲凉;天气寒冷时,我们用毛毯裹身;当我们饥渴时,我们吃喝;疾病的时候,我们服药。对於身体的痛苦和不舒适,有着惯常的衡量基准。感受到上列痛苦的人们,不会拖延,也不会藉口说它太热或太冷,或是说他们太忙於其他的事情,以致於没有注意这些困扰或痛苦。不论背景如何,普遍都是这样,即使动物也没有例外,我们可看到它们是如何真实地,必须为它们的生存而奋斗。心意开发的系统也是一样,惟一的区别是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心意上,那是所有进步和退步的根本。既然它是所有进步和退步的根本,它在各方面都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世间的心意有一种奇异的特徵,它喜欢攀缘(像章鱼的触爪),将自己附着於所有它所能接触得到的事物上—它已经决定联想的或是属於它的事物。它不太注意到底这些事情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有害或是有益,至於它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力量来处理它们,那就更不注意了。这些自我累积的负担,经常成为精疲力竭的「家庭作业」,甚至剥夺了自己吃饭和睡觉的时间。看起来,饥饿的心意活动是没有止境的,它似乎也不休息。当身体被它所承受的负担弄得精疲力竭时,它便大叫着要休息,而且迟早它必需要休息一下。但是心意就没那麽幸运了,它永远被自己无休止的攀缘困扰着,即使在睡觉中,它仍然被梦境所搅拌而激汤着,却没有像煞车一样作用的缓冲方法,这样的心意堆积了无数的悲哀在自己身上。

  心意可以被称为一个「天生的斗士」或一个「卤莽的斗士」。除非它的态度被正法所修正,否则卤莽的战斗必将持续下去或更严重的,毫无希望地,一生又一生,没有希望卸下它所自我累积的负担。没有以正法来查核心意,心意可能成功地累积了成堆的财富,但是只要它未能利用正法的庇护,这些成堆的财富将只是成堆的痛苦而已,绝不是快乐和宁静。

  正法,所有智慧之人都同意,除了是他的心意保护者之外,也是个人财富的保护者。一个人的心意愈是遵从於正法,他的财富,不论多或少,愈会带给他快乐。没有正法,就是如山的财富,也不足以为它的拥有者产生快乐。对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物质的财产,事实上,不过是快乐的工具或是媒介罢了!无论如何,它们是不能自己产生快乐的。丧失正法的心意是无法从他们榨出任何快乐的。对一颗经过适当地训练和充分地开发的心意而言,没有任何痛苦、困境、障碍或折磨,能对它产生不利的影响。藉着适当的训练,心意可以升华而且它能保持自我控制和自得其乐。

  心意屈服於不断的工作和忧虑,日以继夜,年复一年。如果它是一部机器的话,例如一辆汽车,那它早就已经变成废铁了。任何机器在像心意那麽沉重的负担之下,是没有希望能够修好的。一个人的心意,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就像一部机器—它需要维护、修理、防护危险,没有比心意开发系统更能胜任所有这些功能的了。认清了这个事实,一个聪明人就不应该疏忽於照顾他自己的心意,就像在照顾他最宝贵的财产一样。

  心意的健康并不亚於身体,为了保持和提升这个心意,聪明人应该注意他自己的心意调节者—他的想法和他的心情—区别有恶意的和有利益的。恶意的想法和心情会破坏健康,损耗身体和心意的力量;而有利益的想法和心情会以一种平静和净化的效果来提升他们的健康。身体的性质也应该予以观察思惟,随着时间的消失,有任何新鲜的东西可以依靠吗?有任何衰退和低落的讯号比它自己显示得更明白吗?我们就此满足?或者我们应该自己准备去减少它对我们内心的冲击?临终的悔恨将是无济於事了!

  这是一个心意开发的实例,实际上那就是自我警惕、自我指导和自我观察,查出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以便於改正它们。当这个心意开发的方法,尽可能经常地,被用於静坐禅思或任何其他的身体姿势时,心意将会平静下来,不会被自傲(於年轻、健康和生命)所迷失。这样感受着宁静的喜乐,心意就停止以自我累积的痛苦来毁灭它自己。温和稳健就被培养於生活的模式和包含於工作的性质之中。自愿地避免於颓废的根源(例如赌博、喝酒、夜游等)。

  还有比这里所能描述的更多的利益能够从心意开发中获得,但由於这个开示是针对在家善信,尊者阿迦曼并未像对他的比丘弟子们那样地详细广说。这几页中所呈现的只是随意抽选的部份而已,如有任何批评应归咎於编辑者,而非尊者阿迦曼,他不知道这回事。

  大家都知道,尊者阿迦曼只有在他的近侍弟子圈内,才会说到高深的法义。这本书所写的是由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弟子,他们都曾经在他的引导下被训练过一段时期,所提供资料的成果。这本书的编辑对於许多在佛教这方面有兴趣的人,或许会有一些用处,因为他的修习模式在他的时代里是如此的独特和杰出,因而会受到某方面的鼓舞。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斗士,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去面对任何一件事情。在他指导…

《尊者阿迦曼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