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禅思时间是规律而不被打扰的。他对天使的帮助按例在晚上进行,并不是很大的负担,因为接受训诲者都已充分地开发了,并不是为了挑毛病而来的。对於人们,他在下午或傍晚给予开示,至於对他自己的比丘们,通常都在晚上七点左右给予集会开示。他们多数已经非常深入於法,从禅思到智慧,都专注於果证,而以专注的聆听做为苦灭的一个精进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他对这些听众的开示,都经特别地调整,以禅思做为开始,接着智慧,然後到最深奥的解脱阶段。他的开示每次都是如此地令人欢喜和吸引人,让他的听众都着迷了,忘记了时间的消逝,甚至忘了自己的身体。在这实际方面的开示,至少持续两小时,但是对他的比丘听众来说,却没有疲累或身体僵硬的感觉,他们的体认将比从前更稳定地提升,这就是为什麽聆听开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实际的精进、自律和自我观照,意义不亚於其它方面的精进,例如经行或静坐禅思。
开示者除了要让听众了解而指出他们的心意状况—时而显示「苦集」(错误,产生更多痛苦或愚痴的),时而显示「苦灭道」(正确的,产生较少的痛苦和较多的内明)之外,没有别的用意,这正指出负向和正向两方面,当下应避免的罪恶和应培养的利益。他的听众在念住和智慧的控制下,以他们的思想安住於开示的内容之中,常常获得较高的禅思和更深奥的内明,在这种方式下,随着每次给予的开示,他们的心意变得更为开发了。上次对某一点的了解被提升了,这次对另一点的体认又被强化了,每次都带来更深入的念住和智慧。
心意因此在禅思和智慧两方面都稳定地提升,因为指导者所演说的每一项开示,他自己都已经亲证了他所教导的一切,而他所深刻指出的正是他自己实证和成就的真谛。因此,聆听开示的意义,必然地有助於头陀行比丘达成目标,不亚於其他方面的精进。这再度指出更大的重要性,一个合格的阿迦或禅师,他是头陀行比丘们所虔诚事奉的,他们视他为仅次於叁宝的皈依处。他是他们的生命,他的开示就是他们的生命之血。他所开列的方法或步骤,都被最忠实地奉行。如果在禅思的时候,有疑问或难题生起,他们就热切地求取他的忠告,而且恭敬地注意着。由於这个事实,头陀行比丘大量地聚集在一个禅师的周遭,为了接受他的调教。这从尊者长老阿迦曼和长老阿迦索的情况都可以看得到,各自都有一大群头陀行比丘弟子,尤其是在东北的省分。
在他住在清迈的早期,尊者阿迦曼曾经下决心要绝对的隐居而住,以便於为了最後的目标而加强他的精进。在这之前,常听他说到他的能力仍然不足(即使他在沙里卡洞已经达到叁果—不还者),但是在他独住加强精进那段时期以後,就没有听他再提起了。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弟子,比丘和在家人,几乎遍布全国。
088大象奇遇
一次,当尊者阿迦曼正和两个弟子在一起游行,一个是沙口那空城苏达瓦寺的阿迦摩诃颂书长老,另一个是谭克隆番寺的阿迦高尊者。他们到了一座山,在通往山顶的狭窄小径上,站着一只大象,以它恐怖的长牙阻挡着他们的道路,那里又没有其他的道路可以绕过大象。虽然它似乎是一只驯良的大象,它却令人害怕地站在他们前面,不知道它的主人在那里。经过一番商议,尊者阿迦曼告诉阿迦高尊者去跟大象说话,请它让路给他们。大象当时大约在他们面前五公尺,正在吃着竹叶,因为它背对着比丘,并没有看见他们。阿迦高尊者於是跟大象说:「老兄!我要跟你说话。」或许大象并未完全听到他,但是它突然停止吃东西。当阿迦高尊者再重复说一次,它回转过来面对着叁位比丘,仍然不动,但是机警地张开耳朵以防任何危险。
阿迦高又说:「老兄!我要跟你说话。你庞大而威武。我们是比丘,没有力量,而且很害怕你,老兄。我们想要经过你前面,如果你肯让路,我们会很感谢的。只是你那样站着,我们就很害怕,不敢前进。」
听了这些,大象向後转,向着竹丛,把它的长牙伸进去,向比丘表明他们可以从它身旁经过,不会伤害他们。尊者阿迦曼说,现在允许他们走过了,他们一个接着一个排成一列,从大象旁边大约半公尺的地方走过,尊者阿迦曼走在中间,阿迦高领头,摩诃颂书殿後,但是在他们通过大象之前,摩诃颂书雨伞上的挂钩卡在纠缠的竹枝上,他们又要回去看他把挂钩从竹枝中解开来,那又费了好几分钟,他开始全身出汗,因为恐怕一直监视着他的大象会改变了它的心意。当挂钩解开了,摩诃颂书也瞄了大象一眼,它正站着像个大玩偶,并张着亮晶晶的眼睛,可爱甚於恐怖。原先,他还是不自禁地感到不安,吓坏了,但是一直到挂钩解开而他们叁个人完全走出大象的安全距离时,他才想到那双眼睛实在很可爱!
当他们走到前面一点,阿迦高尊者向後转向大象说:「我的老兄!我们现在通过了,你可以自由地继续吃你的东西了。」突然地,大獠牙从竹丛中抽出来,而大象透过它的鼻子重重地吐了一口气。
後来,在他们的住处,比丘们详论大象,说它真是可爱的动物,只是它不会像人类那样说话而已。摩诃颂书尊者问尊者阿迦曼,当他们经过的时候,他是否已经看出大象的心念了。
「当那只大象第一次听到阿迦高的声音而突然转向我们时,我想它是准备要突袭我们,」摩诃颂书说:「它看起来很恐怖,耳朵竖起来,獠牙那麽险恶,但是在了解我们的用意之後,他几乎变成一个动物形体的人类,而把它的獠牙放入竹丛里,好像在说:「小兄弟们,现在可以过去了,我已经收藏我所有的武器了。」然後他开玩笑地对阿迦高尊者说:「你是多麽聪明啊!对着大象说话,就好像它是个人一样,竟把它当做我们的老兄,而这位老兄是这麽容易奉承,它似乎以它的新头衔为荣,立即地受之无愧。但是最大的兄弟却很不小心,让他的伞钩卡在竹丛里,我是多麽害怕,当我试着去解开挂钩时,一直耽心着那位老兄会改变它的心意。」
听到这个玩笑,尊者阿迦曼会心一笑说:「我怎麽会没有看出它的心呢?那是生死交关的事呀!即使一些小事情,例如小鸟和猴子,有时候,我也会看出它们的想法。」
「它对我们有什麽想法?」摩诃颂书尊者问。
「是的,起初,它因为有人跟它讲话而害怕,摆出好像要战斗的样子来。但是看到了僧袍的颜色,它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它经常看到这个颜色,它的主人曾经教它不要害怕它。当它听到阿迦高叫它老兄时,它就更满意了。」
「它知道他说些什麽吗?」
「怎麽会不知道?如果他听不懂,他的主人就不会让它在森林里做伐木的工作了。这只大象至少已经有一百岁了。看看它的獠牙,它们大约已经有两公尺长了。它必然已经跟人类相处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它的主人一定比它年轻多了。这就是为什麽它能够了解人类的语言。」「当它把獠牙插入竹丛里的时候,它怎麽想?」
「它只是让路而已。」
「尊者阿迦曼,当我们正在经过它身边时您看出它的心意吗?」
「那当然,我知道它很愿意让我们经过。」「但是我害怕它可能改变心意而袭击我们,也许只为了好玩而已。」
「那就是你,被自己奔放的思想所困恼着,」尊者阿迦曼斥责他:「如果你的心能够同样地勤勉而不倦地思惟真谛,那对你就太好了,但这是大多数人的习惯。他们喜欢怀藏着那些只会引起他们烦恼的思想,而忽略了去思惟真谛。你现在想要做什麽,整夜徘徊在这个大象的思绪中,而不关心什麽才是法义?」
摩诃颂书尊者默然,知道他自己错了。这段记事是由摩诃颂书尊者陈述。
089唠叨不休的比丘
那些喜欢唠叨不休或是说话没有节制的人,都经常被尊者阿迦曼严厉地斥责,有些人後来还成了精神错乱。这儿有个比丘的例子,他曾跟尊者阿迦曼住过一阵子。这个比丘有个习惯,就是立即复诵尊者阿迦曼所说的一切,在起初的几天,他被警告管好自己的事,也就是他自己的心意控制,而不要管别人的事。修习正法的比丘,必须专注於观察从他们自己心中所流露出来的过错。但是尊者阿迦曼的警告似乎被充耳不闻,因为那个比丘仍然不能改正他的过失。这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一个早上,当尊者阿迦曼照常领着他的比丘们进入村落托钵的时候。
尊者阿迦曼有一个很奇特的习惯,经常把他在路上所遇到的拿来做法义的题材,对後面跟随的比丘们做一个途中开示。那天早上,他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牛在它妈妈身边嬉戏。看到了比丘,它突然受惊并跑到它妈妈的颈下去寻求庇护。那种姿势,看起来就好像它用自己的脖子要把母牛顶起来。但是母牛因为经常看到比丘,并未受到打扰,至於整个时段里,小牛还是用猜疑和恐惧看着他们。这提醒尊者阿迦曼对比丘们指出这个差别,说道虽然妈妈一点也不受打扰,小牛却很害怕,否则它不会像那样地顶着它的妈妈。
「人类也是一样,」尊者阿迦曼继续说:「他们必须找个人做为庇护,那个人也许是妈妈、爸爸或附近的任何人。当年轻的时候,他们需要一种庇护;长大以後他们仍然要保护,但是另外一种;即使到了老年,他们仍必须依靠他们身外的别人。很少人曾经设法成为他们自己的庇护,像这些人们由於缺乏「自依止」,会持续地衰弱下去。无论他们多麽年老和住在任何地方,他们不得不自我屈服於其他人。比丘也是一样,许多无耻又无用的比丘们,总是依赖着别人的帮忙,他们懒惰而耽忧着行善会生起痛苦。这种比丘就好像那些透过别人的鼻孔在呼吸的人一般,他们不能认知佛说「自依止—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皈依处」的真谛。我们佛教徒要尽最大的努力,透过我们自己的鼻孔去呼吸,让我们能够独立。老师所作的任何劝告和开示,都必须予以思考和奉行。这一来,我们就不必永远依赖他,有一天就会成为圣弟子,能够完全地依靠自己。」
这个开示是在前往村落的途中所作的,当尊者阿…
《尊者阿迦曼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