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札记 读楞伽经笔记

  读楞伽经笔记

  

  一、概论

  (一)《楞伽经》要义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这是《楞伽经》的要义。本经为融通性相之学,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读时需慎思明辩,严谨分析,然后归纳论据,融会于心,才能了解其真义。

  (二)是心地法门

  达摩西来,传心印于二祖慧可,并言: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法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故在五祖弘忍以前,禅宗均奉行《楞伽经》。

  (三)一百零八个问题

  《楞伽经》的开始,首先由大慧大士发问,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其中有关于人生的、宇宙的、物理的、人文的……,这些问题,都是古今中外人们心目中的疑问。

  对这些问题,佛都不随题作答,只是直截了当的说心、说性、说相,引向第一义谛,主要在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若依世俗循名辩相,则万类纷纭,毕竟永无止境,徒增分别执着。

  世尊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加以析辨,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作为总答。

  因此,本经为唯识法相学的宝典,般若是称性而说,于因缘假名如幻法中揭示如来自性。唯识法相学则于立中有破,破相破执,才是彻底说空的佛法。

  《华严经》与《瑜伽师地论》,有关由心识如何建立世界(有情世间、器世间、圣者世间)的道理,及如何真修实证以证成此道理,比较精微详细,值得研究。

  《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说:“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这说明森罗万象,统统是如来藏中的变相而已。

  (四)楞伽译义

  楞伽为宝名,又译不可到,即难入之义,佛于邻近南印度的狮子国,过去称锡兰,现称斯里兰卡,在此国的楞伽山上,说出本经。

  二、《楞伽经》的翻译

  本经译本,共三种:

  (一)宋译:公元443年间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译云功德贤)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计四卷。

  (二)魏译:公元513年间,菩提流支译出《入楞伽经》,计七卷。

  (三)唐译:公元700年间,实叉难陀译出《大乘入楞伽经》,计七卷。

  普通流行本,都以宋译为准。

  三、《楞伽经》正文要义

  (一)卷第一: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1. 大慧大士赞佛大智大悲功德以后,提出一百零八个问题,请佛解答。

  2. 佛总答:“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

  这是本经的真义,谓大乘一切法门,是以诸佛的心地法门为第一。佛说: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问题,一切应归之于心。

  3. 佛告大慧,诸识有两种“生、住、灭”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测所能够明瞭的。何谓两种生?即流注生和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为流注生。因而发生所有相续不断现象,名为相生。何谓两种住?即流住和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续,才有一切现象界的存在。何谓两种灭?谓流注灭和相灭,即是相续存在的力量同时不断的消逝,以及现象的消灭。

  佛法所谓识,相同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但依唯识的精义而言,通常所谓精神,还是唯识的变相作用。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是指宇宙万有的全体大机大用,只是唯识的变化。

  佛答大慧的话,是说明宇宙万有的识变过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过程,归纳起来,又只如川流不息的相续与相互依存的力量,却由它发生现象(相、用)的两种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在理论上去推测(从表面的片段现象和片面的推理),却不能亲身体验它的究竟。

  4. 佛告大慧:

  (1)一切识有三种现象:一是转相,乃是辗转变化的现象,称为转识。二是业相,乃是业力(善因乐果、恶因苦果)的现象,称为业识。三是真相,乃是圣智的现象,称为正智。

  (2)广泛说八个识,简说只有三种识,一是真识,乃是真相之识,如来藏识。二是现识,乃是对境可显的现量识,称为现识。三是分别事识,乃是能分别一切事物的识,称为分别事识,现识所显示的现量境的作用,犹如明镜照物,了了分明,相来不拒,相去不留。

  人们面对世间一切事物,最初还没有意识分别的升起,此即现识的现量境的作用。但刹那之间,立刻就会生起意识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现量境,就无法认清现识的面目,而体验到唯心唯识的道理。

  现识吸收六尘的现象,和受无始以来习惯性的妄想熏染,就形成分别事识的因。

  要不著相,须首先消灭分别事识的作用,于外境当下消除妄念。分别意识灭了,就能证见如来藏包含宇宙万有之机的真面目。

  法相唯识之理,是说明凡夫心识现状,都是从如来藏识的业力流注为因,由无始时的我执和对法尘的遍计执,以及现行的业力互相辗转熏习,生起人我的八种心识现象作用,故名为八识,如果能灭掉妄想、熏习,不起遍计所执和依他而起的作用,就能顿断业识妄想之流,转识成智,证得真如性净的如来境界。

  灭一切业识之流的流注相,除掉幻有妄想种子的熏习,而成净智的圆明,契证无生法忍。

  了解唯心的缘起性空,逐步修行,从初地到十地,善于分别观察,达到如幻三眛境界,证得无生,入于如来境界,本慈悲愿,分身尘刹,方便度生。

  (3)由于意识攀缘外境,使平静无波的藏识海中,掀起波涛汹涌的洪流,当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静的如来藏识,就统统变为识涛业浪了,众生在此虚妄境界中,愈陷愈深,轮转不息。

  偈云: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洪波鼓冥壑,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心与物的接触,发生世界种种事情。其实心与物是一体的,只是由于七转识分别现行而有差别。如海水之与波浪,波浪虽多,而不失水性。

  藏识是受熏能累积一切业力(业种)的根本,意识的作用就是增长业力。虽有心意识等差别,但都是根尘相对,其作用便是指能识别和所识别的作用。一念妄心起,就有内外种种分别,而有颠倒不实的认识。

  真心,是无相无住的。妄心,则根尘相对,而有种种分别(能所分别),故名唯识。若能把能觉想和所觉想的作用消除,就可证知心的真实面目。

  (4)成佛之道,须修圣智三相:

  ①无所有相:不住于相,观诸法空性。

  ②自愿处相:大悲大愿。

  ③自觉圣智究竟相:得如幻三昧之力,循诸佛修习所趣的诸地次第而行。

  (5)心物一元论:

  如来为使众生解悟,分别凡圣之路,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①五法:

  名(对境相施设的各种名言)——名言执着;

  相——六尘事相;

  分别——妄心分别;

  正智——离分别心之智;

  如如——二空所显真如,圆成实。此中:能执——分别心,所执——名相=属凡夫,能证——正智,所证——如如=属圣者。

  偈云:

  名为遍计执,相是依他起;

  名相二俱遣,是名真胜义。

  ②三自性:遍计执——执着事相和名相;依他起——仗因托缘而生之有为法;圆成实——于依他起上舍离遍计之无为法。

  ③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解略)。

  ④二无我:人无我——去掉对五蕴身的妄执;法无我——去掉对蕴处界等法的妄执。

  破除妄执,修自性如幻三昧,地上菩萨到佛果,都是从修如幻三昧中产生。

  破执即空,空有七种:一、相空:诸法的自他共相本来是空,性非常住。二、法性自性空:法性本体,即是无生。三、行空:行者作用,凡夫身心的作用,是由于业力,业力无性。四、无行空:缘起作用无自性,本性清净,无有诸行。五、一切法离言说空:诸法自性,本无言说,绝思议。六、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证得自觉圣智,一切诸见习气都自然远离。七、彼彼空:一切法显现的各种境相,都无自性,故空。

  空其实性,而非空除业力,业力是相续不断。自觉圣智,绝不在言说中。

  (二)卷第二: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1. 如来藏与外道所说真我不同,必须远离妄想,达到无所有的境界,才能契证如来藏自性。

  2. 大乘道修行方法:

  (1)善于分别万法都是自心所现。

  (2)善于观察外境都无自性。

  (3)善知诸法如梦幻泡影,了无形相实体可得,才能证入无生法忍。

  (4)得自觉圣智的无漏善,住第八不动地,了解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实相,而获得意生身。

  意生身者,譬如人们心意识的作用,当它产生幻想时,立刻可以生起,驰骋于天地,自在无碍,故名意生。当它变化时,自由来去,不为石壁所阻,不为地域所限。人的意识,为何能够如此自由?因为人的思想,凭以前的经验,变成了记忆,记忆在心中,相续流注不绝,可以生起幻想。意识本身是无形无质,不为身形所囿,而意志行为,为一身主宰的源泉。

  菩萨证得意生身,弹指之间,以如幻三昧之力,具足一切神通妙用,能随本来愿力,遍于十方国土,供养诸佛,普度众生。

  意识根源于如来藏识,其种子功能,都是业力现象,生而无生。转识成智后,一切境界,都是意生身和如来藏的全体妙用。

  证入第八不动地,获得自在无碍的意生身,必须具足正见,循菩提正道而次第修习,切忌痴心妄想,舍本逐末,误入邪道歧途。

  3. 言语文字都是妄想所生,并无实性,佛法重在求证自觉圣智乐善的第一义。去除妄念,永断业力的相续统注,自能摆脱三有束缚。

  观世如幻,自不为幻象所惑。所谓:“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心灵的如意珠,本来纯净无染,一旦开发,自能照见诸色相,了解森罗万象。

  4. 佛对一百零八句的总解。

  一百零八个问题,都是空无自性,惟有如来究竟境界,才能直探第一义。“善能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

  一切法有事有理,妄心执着即有相对性。即有:一异、俱不俱、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分别执着产…

《唯识札记 读楞伽经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