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劄記 讀楞伽經筆記

  讀楞伽經筆記

  

  一、概論

  (一)《楞伽經》要義

  “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這是《楞伽經》的要義。本經爲融通性相之學,指示空有不異的事理,說明理論與修證的實際,讀時需慎思明辯,嚴謹分析,然後歸納論據,融會于心,才能了解其真義。

  (二)是心地法門

  達摩西來,傳心印于二祖慧可,並言: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法門,令諸衆生開示悟入。故在五祖弘忍以前,禅宗均奉行《楞伽經》。

  (叁)一百零八個問題

  《楞伽經》的開始,首先由大慧大士發問,提出一百零八個問題,其中有關于人生的、宇宙的、物理的、人文的……,這些問題,都是古今中外人們心目中的疑問。

  對這些問題,佛都不隨題作答,只是直截了當的說心、說性、說相,引向第一義谛,主要在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與宇宙萬象的根本體性。若依世俗循名辯相,則萬類紛纭,畢竟永無止境,徒增分別執著。

  世尊由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加以析辨,指出一個心物實際的如來藏,作爲總答。

  因此,本經爲唯識法相學的寶典,般若是稱性而說,于因緣假名如幻法中揭示如來自性。唯識法相學則于立中有破,破相破執,才是徹底說空的佛法。

  《華嚴經》與《瑜伽師地論》,有關由心識如何建立世界(有情世間、器世間、聖者世間)的道理,及如何真修實證以證成此道理,比較精微詳細,值得研究。

  《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說:“一切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于法界”。這說明森羅萬象,統統是如來藏中的變相而已。

  (四)楞伽譯義

  楞伽爲寶名,又譯不可到,即難入之義,佛于鄰近南印度的獅子國,過去稱錫蘭,現稱斯裏蘭卡,在此國的楞伽山上,說出本經。

  二、《楞伽經》的翻譯

  本經譯本,共叁種:

  (一)宋譯:公元443年間劉宋時代,求那跋陀羅(譯雲功德賢)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計四卷。

  (二)魏譯:公元513年間,菩提流支譯出《入楞伽經》,計七卷。

  (叁)唐譯:公元700年間,實叉難陀譯出《大乘入楞伽經》,計七卷。

  普通流行本,都以宋譯爲准。

  叁、《楞伽經》正文要義

  (一)卷第一: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1. 大慧大士贊佛大智大悲功德以後,提出一百零八個問題,請佛解答。

  2. 佛總答:“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

  這是本經的真義,謂大乘一切法門,是以諸佛的心地法門爲第一。佛說:提出問題的本身,就是問題,一切應歸之于心。

  3. 佛告大慧,諸識有兩種“生、住、滅”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測所能夠明瞭的。何謂兩種生?即流注生和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爲流注生。因而發生所有相續不斷現象,名爲相生。何謂兩種住?即流住和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續,才有一切現象界的存在。何謂兩種滅?謂流注滅和相滅,即是相續存在的力量同時不斷的消逝,以及現象的消滅。

  佛法所謂識,相同于一般所說的精神。但依唯識的精義而言,通常所謂精神,還是唯識的變相作用。佛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乃是指宇宙萬有的全體大機大用,只是唯識的變化。

  佛答大慧的話,是說明宇宙萬有的識變過程,不外生起、存在和消逝的叁個階段,而這叁個過程,歸納起來,又只如川流不息的相續與相互依存的力量,卻由它發生現象(相、用)的兩種作用。但是一般人都只在理論上去推測(從表面的片段現象和片面的推理),卻不能親身體驗它的究竟。

  4. 佛告大慧:

  (1)一切識有叁種現象:一是轉相,乃是輾轉變化的現象,稱爲轉識。二是業相,乃是業力(善因樂果、惡因苦果)的現象,稱爲業識。叁是真相,乃是聖智的現象,稱爲正智。

  (2)廣泛說八個識,簡說只有叁種識,一是真識,乃是真相之識,如來藏識。二是現識,乃是對境可顯的現量識,稱爲現識。叁是分別事識,乃是能分別一切事物的識,稱爲分別事識,現識所顯示的現量境的作用,猶如明鏡照物,了了分明,相來不拒,相去不留。

  人們面對世間一切事物,最初還沒有意識分別的升起,此即現識的現量境的作用。但刹那之間,立刻就會生起意識分別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握現量境,就無法認清現識的面目,而體驗到唯心唯識的道理。

  現識吸收六塵的現象,和受無始以來習慣性的妄想熏染,就形成分別事識的因。

  要不著相,須首先消滅分別事識的作用,于外境當下消除妄念。分別意識滅了,就能證見如來藏包含宇宙萬有之機的真面目。

  法相唯識之理,是說明凡夫心識現狀,都是從如來藏識的業力流注爲因,由無始時的我執和對法塵的遍計執,以及現行的業力互相輾轉熏習,生起人我的八種心識現象作用,故名爲八識,如果能滅掉妄想、熏習,不起遍計所執和依他而起的作用,就能頓斷業識妄想之流,轉識成智,證得真如性淨的如來境界。

  滅一切業識之流的流注相,除掉幻有妄想種子的熏習,而成淨智的圓明,契證無生法忍。

  了解唯心的緣起性空,逐步修行,從初地到十地,善于分別觀察,達到如幻叁眛境界,證得無生,入于如來境界,本慈悲願,分身塵刹,方便度生。

  (3)由于意識攀緣外境,使平靜無波的藏識海中,掀起波濤洶湧的洪流,當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靜的如來藏識,就統統變爲識濤業浪了,衆生在此虛妄境界中,愈陷愈深,輪轉不息。

  偈雲: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心與物的接觸,發生世界種種事情。其實心與物是一體的,只是由于七轉識分別現行而有差別。如海水之與波浪,波浪雖多,而不失水性。

  藏識是受熏能累積一切業力(業種)的根本,意識的作用就是增長業力。雖有心意識等差別,但都是根塵相對,其作用便是指能識別和所識別的作用。一念妄心起,就有內外種種分別,而有顛倒不實的認識。

  真心,是無相無住的。妄心,則根塵相對,而有種種分別(能所分別),故名唯識。若能把能覺想和所覺想的作用消除,就可證知心的真實面目。

  (4)成佛之道,須修聖智叁相:

  ①無所有相:不住于相,觀諸法空性。

  ②自願處相:大悲大願。

  ③自覺聖智究竟相:得如幻叁昧之力,循諸佛修習所趣的諸地次第而行。

  (5)心物一元論:

  如來爲使衆生解悟,分別凡聖之路,說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

  ①五法:

  名(對境相施設的各種名言)——名言執著;

  相——六塵事相;

  分別——妄心分別;

  正智——離分別心之智;

  如如——二空所顯真如,圓成實。此中:能執——分別心,所執——名相=屬凡夫,能證——正智,所證——如如=屬聖者。

  偈雲:

  名爲遍計執,相是依他起;

  名相二俱遣,是名真勝義。

  ②叁自性:遍計執——執著事相和名相;依他起——仗因托緣而生之有爲法;圓成實——于依他起上舍離遍計之無爲法。

  ③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解略)。

  ④二無我:人無我——去掉對五蘊身的妄執;法無我——去掉對蘊處界等法的妄執。

  破除妄執,修自性如幻叁昧,地上菩薩到佛果,都是從修如幻叁昧中産生。

  破執即空,空有七種:一、相空:諸法的自他共相本來是空,性非常住。二、法性自性空:法性本體,即是無生。叁、行空:行者作用,凡夫身心的作用,是由于業力,業力無性。四、無行空:緣起作用無自性,本性清淨,無有諸行。五、一切法離言說空:諸法自性,本無言說,絕思議。六、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證得自覺聖智,一切諸見習氣都自然遠離。七、彼彼空:一切法顯現的各種境相,都無自性,故空。

  空其實性,而非空除業力,業力是相續不斷。自覺聖智,絕不在言說中。

  (二)卷第二: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1. 如來藏與外道所說真我不同,必須遠離妄想,達到無所有的境界,才能契證如來藏自性。

  2. 大乘道修行方法:

  (1)善于分別萬法都是自心所現。

  (2)善于觀察外境都無自性。

  (3)善知諸法如夢幻泡影,了無形相實體可得,才能證入無生法忍。

  (4)得自覺聖智的無漏善,住第八不動地,了解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的實相,而獲得意生身。

  意生身者,譬如人們心意識的作用,當它産生幻想時,立刻可以生起,馳騁于天地,自在無礙,故名意生。當它變化時,自由來去,不爲石壁所阻,不爲地域所限。人的意識,爲何能夠如此自由?因爲人的思想,憑以前的經驗,變成了記憶,記憶在心中,相續流注不絕,可以生起幻想。意識本身是無形無質,不爲身形所囿,而意志行爲,爲一身主宰的源泉。

  菩薩證得意生身,彈指之間,以如幻叁昧之力,具足一切神通妙用,能隨本來願力,遍于十方國土,供養諸佛,普度衆生。

  意識根源于如來藏識,其種子功能,都是業力現象,生而無生。轉識成智後,一切境界,都是意生身和如來藏的全體妙用。

  證入第八不動地,獲得自在無礙的意生身,必須具足正見,循菩提正道而次第修習,切忌癡心妄想,舍本逐末,誤入邪道歧途。

  3. 言語文字都是妄想所生,並無實性,佛法重在求證自覺聖智樂善的第一義。去除妄念,永斷業力的相續統注,自能擺脫叁有束縛。

  觀世如幻,自不爲幻象所惑。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心靈的如意珠,本來純淨無染,一旦開發,自能照見諸色相,了解森羅萬象。

  4. 佛對一百零八句的總解。

  一百零八個問題,都是空無自性,惟有如來究竟境界,才能直探第一義。“善能分別一切法,于第一義而不動”。

  一切法有事有理,妄心執著即有相對性。即有:一異、俱不俱、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分別執著産…

《唯識劄記 讀楞伽經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