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劄記 讀楞伽經筆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生。

  5. 禅的類別。

  (1)愚夫所行禅:即聲聞(厭離色身,只證人空)外道(世間定)之禅。

  (2)觀察義禅:觀察一切法,無真實自性。

  (3)緣真如禅:達到不生妄想,心無分別,寂靜安甯。

  (4)如來禅:真實證入如來境地,得自覺聖智安樂。

  于禅定中現出衆相,系心外有法之習氣所生,必須遠離衆相,了無可行,才能證入如來禅。祖師禅者,並非離開如來禅。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悟入真實空性,即無心、佛、衆生可得。

  言說自性相——言語理論等即名言習氣。

  事自性相——妄心所現差別境界,即相分習氣。

  依真如之體,言真如之用,有何叁世、自他之差別。

  法身自性雖然體空,卻具無量神力,具足萬法,用物質和世間語音,是不能推求和衡量的。法身者,妙覺明心也。

  真如自性體空,離言說,絕百非,于平常心中,自覺體證。

  6. 萬有現象,是唯心現量的顯現。

  物理現象,如夢、幻、泡、影、海市蜃樓,並非真實。智者不被其惑,即離一切分別妄想,悟證真如。

  惑亂境界——凡夫,心外執物——妄心。

  不二境界——聖者,現量證境——真如。

  斷惑證真,若執有真,也爲惑亂。真如實相,了不可得。談空而執空。如渴鹿逐陽焰,誤以爲水。

  菩薩觀一切法,都住于諸法本自無生的體性中,如經說:“是法住法性,法界性常住”。又說“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返歸此法界”。

  7. 四大:堅、濕、暖、動性,都屬妄想的功能産生。由業種故,而有內外界種種境相,相續流注于無窮盡的未來。五蘊之身,亦是由妄想心所顯現的幻境。

  由于意識,才有流注相續的現象,于境無著,波浪不起,意識分別滅,則其余諸識皆不生起。轉識成智,善觀諸法的自相、共相。

  8. 悟入空性,證得法喜,初歡喜地菩薩,發廣大之願,以十無盡願而成就。

  (1)衆生無盡;

  (2)世界無盡;

  (3)虛空界無盡;

  (4)法界無盡;

  (5)涅槃界無盡;

  (6)佛出現無盡;

  (7)如來智界無盡;

  (8)心所緣無盡;

  (9)佛智所入境界無盡;

  (10)世間轉、法轉、智轉無盡。

  (叁)卷第叁:一切佛語心品之叁

  1. 叁種意生身

  (1)叁昧樂正受意生身:菩薩入第叁地、第四地、第五地,得叁昧正受,自心寂靜,安住于性海中,各種妄想的識浪不生。

  (2)覺法自性意生身:第八地菩薩,觀察覺知一切內外諸法,如夢如幻,畢竟一無所得,身心轉變,得如幻叁昧和其他各種叁昧,發自在神通妙用。

  (3)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已經證覺一切佛法,得到自證實際的法樂。

  2. 佛說:“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即斷滅見)如芥子許”。

  3. 宗通:內證境界。說通:以各種語言文字,表達教義。

  4. “遠離心意識,才能達真體,離二邊顛倒,具足真知見”。

  5. 識與智的差別:根、境、識叁和合而生的作用是識;覺悟自性無生的是智。(一有妄想分別,一無妄想分別)。

  藏識與七識俱生,即有能取和所取的功能,故有相對性的執著,而名言又系其代表。

  (四)卷第四:一切佛語心品之四

  1. 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應無所住——真如體。而生其心——真如妙用:悲、智、願、行。

  2. 彌勒:瑜伽四依:

  (1)依法不依人;

  (2)依義不依語;

  (3)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4)依智不依識。

  3. 無生,是聖賢所證之法,凡夫貪瞋癡,是內在我執、業習氣、名言習氣的連鎖關系。

  4. 初期地到七地,已觀察到叁界唯心,從本以來,離我我所。

  菩薩雖住叁昧,而不住于涅槃。若舍棄衆生,不度衆生,佛種會斷。如此則違佛戒,不名菩薩。

  5. 唯識精義

  (1)藏識名者,以第八識與前七識俱生而起,如海中浪連續不斷。覺知無我,妄心息滅,則恢複海的自性無垢,便得清淨。

  凡夫七識分別諸境,被名相所縛,妄想攀緣,則有諸識的生滅,若離妄想分別,不再造業,則得解脫。

  (2)轉了前七識和藏識的作用,即不爲名相所縛,不再有能取所取之相。

  藏識因第七末那和前六識的分別,而有生滅;如來藏則已恢複清淨,無有生滅。

  如來藏如一大圓鏡,若依妄心而起,便有物像顯現,而有能取、所取,衆生由此計相執著,不見真實。

  (3)妄心是八識的總名,八個識是妄心的分層作用,舉譬喻說明:妄心,是演戲技師。意識,是技師配角。前五識,猶如演戲的各種角色,成爲一套班子,演出各種劇情。

  妄心的現象——七情六欲。身(包括語言)——各種造業的動作。

  凡夫世間的大舞臺,就鑼鼓喧天的演出了。

  (4)在五法中,六塵境界統稱爲相;依相施設文辭,加以區別,曰名;具有能緣,能分別的作用,即虛妄分別。了知名相如幻,生滅不停,無有實體,曰正智;泯絕名相,住無所得境界,曰如如。

  不執名相,也並非不要立名相,只是舍離有無二邊的見解,住于中道實相的正見(例如聖言量、文字般若)。

  (5)發菩提心,具大悲願的菩薩行者,應禁絕食肉,經文舉出十五種的食肉過失(略)。

  經文說:佛不叫人吃肉,因佛是以大悲心爲體的。應當視一切衆生,猶如獨子,不要自食子肉。

  偈雲:

  食肉無慈慧,永背正解脫;

  及違聖表相,是故不應食。

  得生梵志種,及諸修行處,

  智慧富貴家,斯由不食肉。

  2004年春作于重慶華岩寺

  

  

《唯識劄記 讀楞伽經筆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