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札记 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

  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

  

  一、唯识学思想的发展历史

  佛在世时说法,当时无文字记载,佛灭度以后,佛说的法,经过弟子们三四次结集,这就形成大小乘经典。因为是佛亲口宣说,内容即是佛的自证境界,是圣言量。后世的大小乘论师们,根据佛的经典,加以研究发挥,就成为论义,于是有小乘论、大乘论。根据时间的推移,论的内容,是有系统的,逐步将佛所说的法发挥光大。太虚法师在《判摄佛法》中提到:佛灭度以后,初五百年,是小行大隐时期,就是说当时流通的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隐而不彰。第二个五百年,是大主小从时期,大乘佛教开始逐步发扬。第三个五百年,是密主显从时期,由于当时印度王朝处于衰落时期,婆罗门教复兴,佛教的弘扬不得不依靠婆罗门教,以婆罗门教的形式来发扬佛教中观思想,采取一种密宗的方式,所以这个五百年呢,是密主显从时期,以密宗为主,显宗为辅。大概在这个时期,印度佛教就衰落了。

  (一)第一个五百年,小行大隐时期

  小乘在结集的时候,分为两部,就是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就是窟内结集,大众部就是窟外结集。由这两部逐步发展,上座部分为十一部,大众部分为九部。从这时开始,就分为二十个部派。经典即《四阿含经》,论说部分,有《毗婆沙论》、《俱舍论》,重点是阐扬了四谛十二因缘的教义。

  (二)第二个五百年,大主小从时期

  大乘佛教开始发扬,是在佛灭度后五百年开始。马鸣菩萨写《大乘起信论》,发挥了佛说,把“心”分为“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就是凡夫流转生死的境界,“心真如门”就是闻法以后逐步解脱,进入圣者的境界。这个时候,大乘就开始流行。

  到了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发扬了大乘的空义,根据《大般若经》写《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写了《百论》。这些论著都是“空宗”根据《大般若经》而发扬的主要论典。

  到了八九百年间,无著菩萨出世,还有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无著菩萨宣扬大乘,特别是瑜伽派,根据弥勒菩萨讲的《瑜伽师地论》无著菩萨写了《摄大乘论》等,宣扬大乘唯识,后来世亲菩萨受无著菩萨感化,弃小向大,也弘扬唯识,写的著作很多。世亲菩萨很聪明,大小乘方面写了很多论著,他被尊称为“千部论师”。根据时间的推移,佛教的大乘教义到了无著世亲时代,是大大地发扬了,这表现在经典多,论著多,比以前小行大隐时期和空宗盛行时期,从体系来讲,更完整,更有系统。佛所说的唯识法相到这个时候,就显出它的系统性,它的教义博大精深。

  无著世亲菩萨以后,大概在一千年左右,继续世亲菩萨的有十大论师:护法、净月、欢喜、智月等等(注:十大论师为:1.护法;2.德慧;3.安慧;4.亲胜;5.欢喜;6.净月;7.火辨;8.胜友;9.胜子;10.智月)。世亲菩萨写完《三十唯识论》后就圆寂了,没进一步写,这十大论师就各自发挥妙义,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唯识论》。在这个时候,佛教的瑜伽及法相唯识思想发展到了登峰造极,无著、世亲、十大论师的弘扬,使这个思想遍及五印。

  (三)第三个五百年,密主显从时期

  这时候,婆罗门教复兴,密宗盛行,佛教的教义就衰落了,谈不上教义的弘扬。佛教在这个时候,在印度,随着婆罗门的影响,随着外来的教派的侵略影响,开始逐步衰落。

  在汉哀帝到汉明帝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到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总体来讲是一个大乘的系统,小乘没有大乘兴盛。这个跟中国文化传统有关系,由魏晋、南北朝翻译讲学,逐步酝酿到了隋唐,建立了十个宗派,大乘八宗,小乘二宗。

  当时玄奘法师由长安到印度去留学,在印度依止那兰陀寺的戒贤论师学法,主要学瑜伽、唯识法相,当然也学空宗、小乘、外道的一切论著。玄奘法师很广博,学成以后回到中国,由于唐太宗的护法,设立译场,当时的译场规模很大,有一千多人,全是国库开支。玄奘白天译经,晚上讲学,主要成就是在唯识法相方面,特别是他的弟子窥基法师,直接传承他的思想。

  玄奘法师下面有十大弟子,第一个就是窥基法师,因明唯识都学得很好,他是受玄奘法师之命,把十大论师的著作糅合起来,集成《成唯识论》。他又写了《成唯识论述记》,解释《成唯识论》。窥基以后,就是慧沼,慧沼以后,就是智周。慧沼写《了义灯》,解释《成唯识论》;智周呢,解释《成唯识论述记》写了《演秘》。《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了义灯》、《成唯识论述记演秘》就是研究唯识的三大部,这是研究唯识必须要学的。

  学习唯识,基础的书,有《百法明门论》、《大乘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八识规矩颂》,进一步有《摄大乘论》、《成唯识论》、《显扬圣教论》等。唯识的论著是一本十支,本就是《瑜伽师地论》,这是根本论著,《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为弥勒菩萨所说。将《瑜伽师地论》发扬出来的有十部论著,即:《成唯识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分别瑜伽论》、《阿毗达磨杂集论》。

  唯识法相从印度到了中国以后,由于玄奘法师、窥基法师、慧沼法师、智周法师的继承,典著更加完备,意义更加发扬光大。当时译经的长安,是个文化的首都,越南、日本、朝鲜的僧人都来这里留学,这就把佛教的各宗派,特别是唯识法相传播出去。佛教流传,从印度到中国,根据时间的推移,唯识法相的发扬,解释佛说的唯识经典,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华严经》等,更加完备,更加精深博大,更有系统,超过其他的宗派了,小乘、大乘的空宗都比不上。这就是整个系统,是佛教的主流。

  二、唯识的中心思想,从小乘到大乘

  佛最初说法,从讲“四谛十二因缘”开始,这时主要是讲业感缘起,十二因缘,说明众生怎样流转世间,怎样出离世间。流转世间,无非是由于业。业呢就是由于烦恼、无明,无明烦恼生起,造业是由于什么呢?心!小乘的“业报论”重点就是突出这一点。唯心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把心分为生灭门、真如门,由生灭门流转生死,由真如门回到解脱的境界,证得法身。这就是对于小乘思想的进一步发扬。到了六七百年间,龙树菩萨、提婆菩萨发扬大乘般若。般若就是讲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文字、观照、实相都离不开能观智、所观境,也离不开心。中国天台宗继承了这个思想,即“一心三观”,一个心对诸法作三种观察,空、假、中,三谛圆融,都是把般若思想进一步发挥,还是离不开心。龙树菩萨有首偈子:

  诸佛出生处,

  堕地狱未减,

  成佛原未增,

  应敬礼此心。

  到了无著、世亲菩萨时代,就把大乘经典如《华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等,进一步发扬,明确的提出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就是指三界的业报,业、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造。“万法唯识”指认识一切世间的现象,离不开内心的分别,“识”就是分别的意思。“能分别”是心的作用,“所分别”也是由心观察对象的作用。在唯识学上,就是识体生起“见分”和“相分”,“见分”就是能观察、能认识,“相分”就是所认识,“相分”里面有“疏相分”、“亲相分”,“疏相分”就是根身山河大地,“亲相分”就是自己的“识”变现的影像。直接了解这个影像,我们缘的影像,不是直接对外。“见分”缘“相分”,而“见分”与“相分”都离不开心。色不离识,相不离见(相分不离见分)。也就是说外境是由识所变,你要认识它,有能认识的“见分”,有所认识的“相分”,而“相”不离“见”,“见”不离“心”。“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贯穿于整个唯识的理论。佛教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中心思想讲“唯心因果”,从小乘的“业报缘起”到大乘的“性空缘起”、“真如缘起”、“赖耶缘起”,这一切缘起都离不开心。

  一般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说明“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主,意业发动身语二业,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

  “意识”是心,《法句经》上讲:

  若远行独行,

  无身寐于窟,

  调此难调心,

  我说真梵志。

  形容这个“意识”,它的缘虑很远,它是单独生起来的,所以说是“远行与独行”。

  “无身”是看不到,似藏在洞里,很深。这个心是很难调的,能够把这个心给调伏下去,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说真梵志”,突出修行是以修心为主。

  在大乘空宗,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讲难行道、易行道,难行道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习,易行道讲念佛号可以生西方,都是由心。另外讲“空”,破我执法执,也是离不开心,在唯识经典中就更为突出。

  《华严经》讲:外境如虚幻,唯识与心作,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心地观经》、《大乘起信论》讲:“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国土染,心净国土净”。《楞伽经》讲:“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佛语”就是佛说的语言,以心为宗,“无门”就是不要执着,去掉执着,就是走入这个门的路径。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不管小乘,还是大乘的空宗和瑜伽有宗,都贯通于这一个主题思想。这个主题思想到了唯识法相,更加有系统,并把它发扬广大。

  三、唯识学的系统

  从佛说《解深密经》、《楞伽经》的内容到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世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十大论师的《成唯识论》,是有系统的,内容…

《唯识札记 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