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一层接一层。唯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说明:
什么叫唯识?唯识的内容如何?
唯识不是否定一切色法,它是色不离心,境不离识,它不像一般的哲学、科学把心与物分开,它不是这样讲的。唯识,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境不离心,色不离识。但是色与境,是虚妄的、幻化的,梦幻泡影,应该认识心的主要,心的能动性,在修行方面,就需要净化心灵,目的是达到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就证大菩提,消灭无明烦恼,就证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其中心思想是不舍众生,它的修学是有次序,有阶梯的。所以,唯识者,唯即一切外境离不开心识,有识就有境,有境就有心,外境是虚妄的,要改变外境,以心为主,心能转化一切,心是主要的因,这即是唯识的意义或者宗旨。
现在讲什么西洋唯心论、唯物论,这些思想在古代的印度和中国都有。佛家所讲的“唯识”,恰恰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说到唯识唯心,有人认为是空虚的,不是那回事,它是个综合观点,看问题是综合的,不偏于哪方面,但要抓住根本。它的教义,细分即是唯识相、唯识性、唯识观、唯识行、唯识果。总括起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从事相方面来看唯识道理,二是从观行方面来看唯识道理。
(一)什么叫唯识相
一切山河大地,根身,这种境相为什么有呢?离不开心。相代表一切境相,代表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心以哪几个为主体?以三能变:即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为主体。
异熟能变即代表阿赖耶识(第八识),这是生命的主体识。
思量能变,思量我,处处有个我的观点,人我,法我,这是生起无明烦恼的根本,叫末那识(第七识)。
了境能变是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其中对外的为粗了别,是前五识。比较细的,既对外又对内,有观察能力,由观察、归纳、推理、作出结论,是第六意识,能了解内外境。前五识了解外,第六识叫细了别,不单了别外,而且了别内。了别就是认识,认识一切境象,产生整体思想,产生逻辑的结论,这即是第六意识。
所以“变”即离不开这三种识体。如何“变”法,又分为两种:因能变或称因缘变,果能变或称变现变。
因能变,就离不开种子,你说了话,做了事,发生了作用,就熏习成种子,这个能力是潜在的。所以我们说业力,是指你造了业,就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一种潜伏的、潜在的势力,就成为种子,这个种子条件一成熟,就可以感果,感报。有因有缘,又叫因缘变。
佛教讲,我们这一期生命完结以后,还有种子存在,业力存在。种子又分为:等流种子、异熟种子。等流就包括物质和精神,物质的就是相分种,精神的就是见分种,由于善恶性质不同,善因成为善种子,成熟以后,感得乐果,恶因成为恶种子,成熟以后,感得苦果,平等流类,没得错乱。这即是等流种子,也叫做名言种子(分为表义名言和显境名言)。
第二是业种子,就是由于第六意识强有力的作用,由于这个作用,作为增上缘,恶业善业,力量不失,到了成熟的时候,感得果报。在唯识学来讲,人,经过生有这个阶段以后,到了死有,又经过中有,在将要生的时候,由于业种子的激动,业种子激动识种子,识种子又激动大种子(地水火风四大、相种)。感得十一个色法,六根六尘,对内来说即有根身,对外来说就有世界,根身是不共种,世界是共种,分得很详细。不共种中有“不共中共”,共种中有“共中不共”,这样,就是“内有根身,外有器界”,离不开异熟种子的感生,离不开阿赖耶识的种子。种子即分为这两类,因缘成熟,即内变根身,外变器界,这是从现象本体来讲的。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呢?本体离不开识,识中就有种子。
现代的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讲,质能互变,能可以变质,质可以化为能,它完全通于唯识道理。能,就是一种能力,潜在的能力,一切山河大地,没有能力,地球都不会运动。能可以变质,质可以化能,种子的道理跟这个差不多,种子即是能嘛,一切现象就是质,能可以变质,质转过来又可以形成能,循环不断,就像车轮一样。为什么有这些现象,即是本体:心识,能变的心识,还有主要的种子。从现象看到本体,一切唯心造。这即是现象论,本体论。
从认识论来讲,识生起来以后,它会有能认识,所认识,唯识学上即是分为: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种作用。相分是所缘,见分是能缘,自证分就是能缘的体,证自证分是认识这个缘正不正确,是一种反观作用。所以识体生起来以后,就会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而其中最重要的,对内对外,是见分和相分。
在认识方面,离开了见分,离开了识体,你就不晓得一切事物的存在。孔子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哪怕外面是电闪雷打,地动山摇,你心不在,你就不晓得,没有认识。所以物体、现象、认识它,离不开“识”,识离不开种子。所变就是根身和外面的现象,及识体产生的见分、相分,都是所变。《成唯识论》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意义比较多,有系统,当然其中还有一些争论。
唯识新派和唯识旧派,对于种子是新熏的,还是本有的;识生起来的,是四分,还是三分、二分等,识体与种子的一异等争论很多,但是十师中正论是护法论师,《成唯识论》代表护法论师的论点,比较完备。
(二)什么叫唯识性
唯识性,有三性三无性,结归到真如性、圆成实性。三性即是把世间法、出世间法归为三种,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概括了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染、净。世出世间法虽多,总括就是三性。
为什么叫“遍计执”呢,它是虚妄的,众生执着我,执着法,认为有人我、法我,实际上没有,但是众生普遍执着,所以叫“遍计执”。
“依他起性”就是因缘生法,有两起,一种是“染污依他”,一种是“清净依他”。“染”就是妄心,由“妄心”生起的现象,有执着。“清净依他”就是从开始皈依佛教,闻熏正法,就慢慢转为清净。染污依他是有漏的道路,清净依他是无漏的道路,逐步转识成智,那么在“依他起”法上,逐步的把染污清除,转为清净,转成“圆成实”。
“圆成实”的圆,就是指真如性是普遍的,成即是其性常住不生不灭,实就是真实不虚,非如外道的神我,这个性就是真如性、法性、佛性。彻底认识这个三性,必须建立“三无性”。
三无性就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就是在一切法上,是没实我、实法相的。生无性,就是说一切法因缘生,不是上帝生,也不是自然生。胜义无性,就是达到我空、法空,证入胜义境界,由二空显现真如,即是胜义无性。
(三)什么是唯识观
接下来讲唯识观、唯识行、唯识果。唯识观主要是五重唯识观,就是说观察事物有五个标准。
第一观,遣虚存实。遣除虚妄的,保存真实的,服从真理,这是虚实相对观。在三性中,认识遍计执,是虚妄的,都是众生的执着。实,是依他起,是幻有、假有,但是不能否定因果存在。圆成实,就是断一分烦恼,就证一分真如,也即诸法空性,佛菩萨的胜义境界。
第二观,舍滥留纯。唯识,以识为主,不要以相为主,相是虚妄的,是附带于心识而产生的。舍相分,你应该看清它,舍弃它;留纯,以识为主,识体,自证分;见分是属于主体的东西,不要执相,要保存心体和见分的作用。一般的唯物论,客观经验论,主要就是看到相,没有看到心的作用,把根本舍弃了。这就是舍滥留纯,也就是心境相对:能缘的心,见分;所缘的境,相分;其中相分是附属于心,附属于见分。应该看到主要的,看到根本,叫做舍滥留纯。
第三观,摄末归本。本是识体,是心;末是见分、相分,识体生起来的时候,认识外物,它有能缘的见分,所缘的相分,能认识,所认识,所以说识体才是本。见分、相分是末,既不能偏重于相分,也不能偏重于见分,认识见分、相分的产生离不开根本的识体。这即是摄末归本,体用相对,从体到用的一个认识。
第四观,隐劣显胜。什么是胜?什么是劣?胜就是心王,劣就是心所,讲心就包括心王心所。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都叫唯心,但是中间分为胜与劣。心所是依心王而生,与心相应,它不占主体,它是一种附属的东西,隐劣显胜,心所是劣,胜是心,学唯心,首先就要见到心,八识的心,是心王,抓住主要。这就是心王与心所胜劣相应。
第五观,遣相证性。遣什么相?遣依他起相,学佛就要由有漏转为无漏,由染转为清净,就需要遣相证性。依他起相就是妄心显的妄相,是有漏法,我们必须熏习无漏法,逐步把染污种子遣除,转为清净种子,证入真如实性、圆成实性。这才是究竟的。
所以说,观察唯识的道理,必须从五个方面来观察,叫五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虚实相对;舍滥留纯,心境相对;摄末归本,体用相对;隐劣显胜,王所相对;遣相证性,事理相对。也就是说处处要抓住根本,归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主体。众生境界、普通学术界说相就忘心,这就与唯识的宗旨恰恰相反,就不能修行,不能作正确观察。
(四)什么是唯识行、唯识果
唯识行分为五位: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唯识行包括《华严经》的五十二位,即是菩萨修行要经过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1. 资粮位
积聚资粮。是一种渐进的阶梯,与人生佛教、人间佛教是相合的。由人乘到佛乘,它不是顿教,顿教是一步到位,一步登天,它是渐进式的,做人,把人做好,逐步升华。资粮位重点是以信为主,而这信呢,又离不开修福修慧。修福就是积累福德,做好事,修慧就是多闻熏习,福慧双修,学佛人在受了三皈五戒以后,要建立正信、正见、正行,积累福德智慧资粮,这是先决条件。这…
《唯识札记 唯识学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