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劄記 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一層接一層。唯識分爲以下幾個部分說明:

  什麼叫唯識?唯識的內容如何?

  唯識不是否定一切色法,它是色不離心,境不離識,它不像一般的哲學、科學把心與物分開,它不是這樣講的。唯識,有心就有境,有境就有心,境不離心,色不離識。但是色與境,是虛妄的、幻化的,夢幻泡影,應該認識心的主要,心的能動性,在修行方面,就需要淨化心靈,目的是達到轉識成智。轉識成智,就證大菩提,消滅無明煩惱,就證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其中心思想是不舍衆生,它的修學是有次序,有階梯的。所以,唯識者,唯即一切外境離不開心識,有識就有境,有境就有心,外境是虛妄的,要改變外境,以心爲主,心能轉化一切,心是主要的因,這即是唯識的意義或者宗旨。

  現在講什麼西洋唯心論、唯物論,這些思想在古代的印度和中國都有。佛家所講的“唯識”,恰恰不是那麼一回事,所以說到唯識唯心,有人認爲是空虛的,不是那回事,它是個綜合觀點,看問題是綜合的,不偏于哪方面,但要抓住根本。它的教義,細分即是唯識相、唯識性、唯識觀、唯識行、唯識果。總括起來,分爲兩大部分:一是從事相方面來看唯識道理,二是從觀行方面來看唯識道理。

  (一)什麼叫唯識相

  一切山河大地,根身,這種境相爲什麼有呢?離不開心。相代表一切境相,代表一切事物,一切現象。心以哪幾個爲主體?以叁能變:即異熟能變、思量能變、了境能變爲主體。

  異熟能變即代表阿賴耶識(第八識),這是生命的主體識。

  思量能變,思量我,處處有個我的觀點,人我,法我,這是生起無明煩惱的根本,叫末那識(第七識)。

  了境能變是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其中對外的爲粗了別,是前五識。比較細的,既對外又對內,有觀察能力,由觀察、歸納、推理、作出結論,是第六意識,能了解內外境。前五識了解外,第六識叫細了別,不單了別外,而且了別內。了別就是認識,認識一切境象,産生整體思想,産生邏輯的結論,這即是第六意識。

  所以“變”即離不開這叁種識體。如何“變”法,又分爲兩種:因能變或稱因緣變,果能變或稱變現變。

  因能變,就離不開種子,你說了話,做了事,發生了作用,就熏習成種子,這個能力是潛在的。所以我們說業力,是指你造了業,就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是一種潛伏的、潛在的勢力,就成爲種子,這個種子條件一成熟,就可以感果,感報。有因有緣,又叫因緣變。

  佛教講,我們這一期生命完結以後,還有種子存在,業力存在。種子又分爲:等流種子、異熟種子。等流就包括物質和精神,物質的就是相分種,精神的就是見分種,由于善惡性質不同,善因成爲善種子,成熟以後,感得樂果,惡因成爲惡種子,成熟以後,感得苦果,平等流類,沒得錯亂。這即是等流種子,也叫做名言種子(分爲表義名言和顯境名言)。

  第二是業種子,就是由于第六意識強有力的作用,由于這個作用,作爲增上緣,惡業善業,力量不失,到了成熟的時候,感得果報。在唯識學來講,人,經過生有這個階段以後,到了死有,又經過中有,在將要生的時候,由于業種子的激動,業種子激動識種子,識種子又激動大種子(地水火風四大、相種)。感得十一個色法,六根六塵,對內來說即有根身,對外來說就有世界,根身是不共種,世界是共種,分得很詳細。不共種中有“不共中共”,共種中有“共中不共”,這樣,就是“內有根身,外有器界”,離不開異熟種子的感生,離不開阿賴耶識的種子。種子即分爲這兩類,因緣成熟,即內變根身,外變器界,這是從現象本體來講的。爲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呢?本體離不開識,識中就有種子。

  現代的物理科學家愛因斯坦講,質能互變,能可以變質,質可以化爲能,它完全通于唯識道理。能,就是一種能力,潛在的能力,一切山河大地,沒有能力,地球都不會運動。能可以變質,質可以化能,種子的道理跟這個差不多,種子即是能嘛,一切現象就是質,能可以變質,質轉過來又可以形成能,循環不斷,就像車輪一樣。爲什麼有這些現象,即是本體:心識,能變的心識,還有主要的種子。從現象看到本體,一切唯心造。這即是現象論,本體論。

  從認識論來講,識生起來以後,它會有能認識,所認識,唯識學上即是分爲: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四種作用。相分是所緣,見分是能緣,自證分就是能緣的體,證自證分是認識這個緣正不正確,是一種反觀作用。所以識體生起來以後,就會有: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而其中最重要的,對內對外,是見分和相分。

  在認識方面,離開了見分,離開了識體,你就不曉得一切事物的存在。孔子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哪怕外面是電閃雷打,地動山搖,你心不在,你就不曉得,沒有認識。所以物體、現象、認識它,離不開“識”,識離不開種子。所變就是根身和外面的現象,及識體産生的見分、相分,都是所變。《成唯識論》中講了很多這方面的內容,意義比較多,有系統,當然其中還有一些爭論。

  唯識新派和唯識舊派,對于種子是新熏的,還是本有的;識生起來的,是四分,還是叁分、二分等,識體與種子的一異等爭論很多,但是十師中正論是護法論師,《成唯識論》代表護法論師的論點,比較完備。

  (二)什麼叫唯識性

  唯識性,有叁性叁無性,結歸到真如性、圓成實性。叁性即是把世間法、出世間法歸爲叁種,即: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概括了世間、出世間、有漏、無漏、染、淨。世出世間法雖多,總括就是叁性。

  爲什麼叫“遍計執”呢,它是虛妄的,衆生執著我,執著法,認爲有人我、法我,實際上沒有,但是衆生普遍執著,所以叫“遍計執”。

  “依他起性”就是因緣生法,有兩起,一種是“染汙依他”,一種是“清淨依他”。“染”就是妄心,由“妄心”生起的現象,有執著。“清淨依他”就是從開始皈依佛教,聞熏正法,就慢慢轉爲清淨。染汙依他是有漏的道路,清淨依他是無漏的道路,逐步轉識成智,那麼在“依他起”法上,逐步的把染汙清除,轉爲清淨,轉成“圓成實”。

  “圓成實”的圓,就是指真如性是普遍的,成即是其性常住不生不滅,實就是真實不虛,非如外道的神我,這個性就是真如性、法性、佛性。徹底認識這個叁性,必須建立“叁無性”。

  叁無性就是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相無性”就是在一切法上,是沒實我、實法相的。生無性,就是說一切法因緣生,不是上帝生,也不是自然生。勝義無性,就是達到我空、法空,證入勝義境界,由二空顯現真如,即是勝義無性。

  (叁)什麼是唯識觀

  接下來講唯識觀、唯識行、唯識果。唯識觀主要是五重唯識觀,就是說觀察事物有五個標准。

  第一觀,遣虛存實。遣除虛妄的,保存真實的,服從真理,這是虛實相對觀。在叁性中,認識遍計執,是虛妄的,都是衆生的執著。實,是依他起,是幻有、假有,但是不能否定因果存在。圓成實,就是斷一分煩惱,就證一分真如,也即諸法空性,佛菩薩的勝義境界。

  第二觀,舍濫留純。唯識,以識爲主,不要以相爲主,相是虛妄的,是附帶于心識而産生的。舍相分,你應該看清它,舍棄它;留純,以識爲主,識體,自證分;見分是屬于主體的東西,不要執相,要保存心體和見分的作用。一般的唯物論,客觀經驗論,主要就是看到相,沒有看到心的作用,把根本舍棄了。這就是舍濫留純,也就是心境相對:能緣的心,見分;所緣的境,相分;其中相分是附屬于心,附屬于見分。應該看到主要的,看到根本,叫做舍濫留純。

  第叁觀,攝末歸本。本是識體,是心;末是見分、相分,識體生起來的時候,認識外物,它有能緣的見分,所緣的相分,能認識,所認識,所以說識體才是本。見分、相分是末,既不能偏重于相分,也不能偏重于見分,認識見分、相分的産生離不開根本的識體。這即是攝末歸本,體用相對,從體到用的一個認識。

  第四觀,隱劣顯勝。什麼是勝?什麼是劣?勝就是心王,劣就是心所,講心就包括心王心所。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都叫唯心,但是中間分爲勝與劣。心所是依心王而生,與心相應,它不占主體,它是一種附屬的東西,隱劣顯勝,心所是劣,勝是心,學唯心,首先就要見到心,八識的心,是心王,抓住主要。這就是心王與心所勝劣相應。

  第五觀,遣相證性。遣什麼相?遣依他起相,學佛就要由有漏轉爲無漏,由染轉爲清淨,就需要遣相證性。依他起相就是妄心顯的妄相,是有漏法,我們必須熏習無漏法,逐步把染汙種子遣除,轉爲清淨種子,證入真如實性、圓成實性。這才是究竟的。

  所以說,觀察唯識的道理,必須從五個方面來觀察,叫五重唯識觀。遣虛存實,虛實相對;舍濫留純,心境相對;攝末歸本,體用相對;隱劣顯勝,王所相對;遣相證性,事理相對。也就是說處處要抓住根本,歸于“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主體。衆生境界、普通學術界說相就忘心,這就與唯識的宗旨恰恰相反,就不能修行,不能作正確觀察。

  (四)什麼是唯識行、唯識果

  唯識行分爲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唯識行包括《華嚴經》的五十二位,即是菩薩修行要經過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1. 資糧位

  積聚資糧。是一種漸進的階梯,與人生佛教、人間佛教是相合的。由人乘到佛乘,它不是頓教,頓教是一步到位,一步登天,它是漸進式的,做人,把人做好,逐步升華。資糧位重點是以信爲主,而這信呢,又離不開修福修慧。修福就是積累福德,做好事,修慧就是多聞熏習,福慧雙修,學佛人在受了叁皈五戒以後,要建立正信、正見、正行,積累福德智慧資糧,這是先決條件。這…

《唯識劄記 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