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劄記 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P3

  ..續本文上一頁包括《華嚴經》的前四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信就是建立信仰,十住就是保持正念,十行就是利益衆生的行動,十回向以功德回向衆生。這些都是資糧位裏面的。

  2. 加行位

  修止觀,加功用行,勤修止觀,就是說要把我們的虛妄意識轉過來,對事物作出正確的認識,去除執著。唯識的加行位就是以四尋思觀,四如實智,中間産生四種定,經過暖、頂、忍、世第一位而入見道。

  暖就是初步得到法喜,了解“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道理後,得到法樂,全身很暖和了,在定中很暖和,叫暖位。這個定就叫明得定,就是得了智慧,認識正確的道理。

  頂就是進一步發揮,相當于人爬山,爬到了山頂,可登高望遠。這個智慧進一步增長了,叫明增定。明得定,是起初的了解,一切所緣、外境都是虛妄的,不離心;明增定就是進一步增長了這個智慧。

  第叁,印順定,就是進一步由所緣的境不實在,一切唯心,所緣不可得,所緣空,觀心亦不執著,能緣的心也空,這就是印順定,即進入了忍位。忍,就是對法義得到認識忍可了,進一步堅定了,叫住忍位。

  第四,世第一位,無間定。什麼叫無間定呢?接著印順定之後,不間斷,刹那相續,對于所緣空、能緣空,所緣的境界不可得,進一步了解能緣的心也不可得,能緣所緣都空,得到一個綜合的認識,叫無間定。

  暖、頂、忍、世第一是加行位。止觀雙運,空除了所緣執、能緣執,能緣所緣都空。唯識講空,講心要空心,你對主觀的執著都是不行的,就像般若講空一樣,空還要空,空空,唯識也是這樣,講一切唯心,所緣是虛,空!講心也不要執著心,能緣空,能緣所緣都空,所取能取空,就可以見唯識真理,到了這個境界,就是無間定,進一步進入見道位,等于是禅宗的開悟境界,見到了真理。

  3. 見道位

  就是一種證悟境界。這個證悟是漸進而來的,不是一步登天的。見道位就是見到真空,進入能所俱空的境界,就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的境界。見道位以後就是初地,開始進入修道位。

  4. 修道位

  從初地到十地,叫修道位。爲什麼叫修呢?第一地,見了空的道理,叫歡喜地,明空的道理,得到法喜,但是進一步需要修、要實踐,要解行並重。在初地除了斷掉分別所生的煩惱障、所知障以外,本來自己與生俱有的、先天的煩惱障、所知障,也要進一步把它現行和種子給除掉。所以必須要修。

  以後是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就是勤修戒定慧;離垢要修戒、要持戒,不持戒你是不能離垢的;發光,就必須修定,定力加深,定光發現,智慧就生。

  極難勝地,總修勝義、世俗二谛圓融,艱難而殊勝。

  遠行地是第七地,要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加功用行,觀因緣生法自性如幻,修無相行,叫遠行地。

  第八地是不動地,觀緣起性空,此時無功用行,是自然而然的。

  七地以後,俱生的我執和煩惱障基本得到了摧伏,我執的現行和它的種子基本斷除,但是從八地到十地,俱生所知障的種子還是潛伏著的,還是需要繼續修。初地是由後天的分別、邪師邪見導致的煩惱障、所知障,在初地就伏了,但是與生俱有的、無始以來的煩惱障、所知障,必須繼續摧伏到第七地,把俱生的煩惱障現行和種子伏除了,而所知障的種子還在,第八地以後,很微細,必須繼續修,到第十地,經過金剛道,就把種子全部斬斷,進入等覺、妙覺,這就是佛位。

  生死分爲兩種生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受業報,一生了一生接著來,七地斷煩惱障就脫離了分段生死,但是所知障的種子還在,還在生,還在滅,這叫變易生死,這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必須到了金剛道以後,證入佛位,才能除變易生死,就完全脫離生死。《成唯識論》裏把這個道理講得很詳細,修什麼,除什麼惑,什麼叫俱生惑,什麼叫分別惑,現行到哪裏伏,種子到哪裏斷,證什麼真如,講得很詳細。

  5. 究竟位

  就是證到了佛果,在唯識來講,轉識成智,轉煩惱障證入涅槃,轉所知障了解二空,證得菩提,這就是佛的境界,即是究竟位。

  唯識五位就是依次序來的,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包括了《華嚴經》的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就是唯識行、唯識果,分分斷惑,分分證真,斷一分惑就證一分真,踏踏實實的,你若不是依這個道路來,哪怕你修止觀,也要走邪路。

  所以佛家修行和斷惑,它與外道不同,與世間不同,爲什麼不同呢?重點就是破我執、法執。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也要消滅,達到這個目的,你不這樣走路的話,妄想馬上由禅定得神通,那你就是外道,結果走火入魔,就出現很多怪現象,像狂亂、神經病都出現,這就是沒有把根本抓住。所以佛法講資糧位,堅定信心,修習福德智慧資糧,一步一個腳印來,這是真正的修行。修四加行,修止觀,是正確的,不能舍本逐末。

  唯識法相上的五位跟後來太虛大師講的人生佛教、趙樸老提的人間佛教是完全相合的,它是由人生完成人格,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作爲成佛的基礎,這就是唯識行,也包括唯識果。

  四、唯識理論的建立

  建立唯識理論,是由因明學來的,要懂因明。十大論師的陳那論師,是因明學的祖師之一,寫了《因明正理門論》(在陳那之先,由商羯那主寫了《因明入正理門論》)。它是根據事實、根據道理來建立,來顯出真理,它不是亂說的,要合乎因明嘛,現在講要合乎邏輯,因明主要是根據八法,自悟悟他,來建立邏輯,建立論理,八法中有四法是衡量自悟,有四法是衡量悟他,你自己都沒有悟,沒有根據,怎樣去悟他呢?

  自悟是哪幾種呢?真現量、真比量、似現量、似比量。現量是根據現在實證,現證現知,這個現量不像現在實驗的科學,只見到物質一邊,現量的內容很寬廣的,包括五俱現量、意識現量、自證現量、瑜伽現量四種。

  五俱現量就是根據五根(眼耳鼻舌身)現量所證。

  意識現量就是結合眼耳鼻舌身同時意識,正確的觀察,得到的結論。

  自證現量,就是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證得了悟的境,真實不虛。

  瑜伽現量,就是你所見的,與佛的真理,與涅槃菩提、與佛的教理行果都相應。這個現量現證就比唯物的科學寬得多了。假如違反這一點,就是似現量,是相似的,假的。比量就是根據已知得到未知,比如你看那座山,若是起了煙,起了霧,就知道要下雨,或者曉得那裏有人家住,推理而知嘛。在道理上來講,是由因知果呀,種了什麼因,得了什麼果。你要曉得你的過去,就看你的現在,你要曉得你的未來,也要看你的現在,由因知果。正確的推理,這就是比量,假若不根據正確的推理,以相似的觀點來推,就是似比量。

  你若沒有這個基礎,不懂真現量,真比量,那就是妄見妄斷,你自己都搞不清楚,怎麼能夠引導其他人呢?不以盲引盲,這個階段,叫自悟,這就是八法中的前四法,是屬于自悟方面的。後四法就是悟他,悟他是建立什麼呢?有叁支比量。真能立,真能破,似能立,似能破,能立能破,立中有破,破中有立,就要靠叁支比量的論式。起先是五支比量,後來到了陳那論師,總合起來叫叁支比量,即宗、因、喻,陳那論師把原來五支的合、結歸到喻裏面,就成爲叁支比量。

  第一支,宗,即是主張,論點。

  佛法講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常,人生是苦,都是個主張,這叫作宗,宗,就是個主題、論點。

  第二支,因,就是要舉出道理。

  宗是論點,因就是論依,依就是依據道理,不能亂說,是依據道理而得來的。譬如說諸法無我,這是個論點,依據什麼呢?它的因是什麼呢?因是緣生無性故,因緣生法,沒有實體,無主宰,不常住,這個就叫因,叫論依。

  第叁支,喻,就是論據。

  論據是什麼呢,就是要舉事實,什麼事實呢?《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都是事實。

  再舉個叁支比量來說,一切唯識現,這是宗,因是什麼呢?因外境虛妄故,所有外境都不實在,都是唯心所現,是虛妄的。論據是什麼呢?譬如有目翳人看到眼前有花,有影子,有種種東西,這就是喻。唯識的論據,根據因明來講,一切都是由論點、論依、論據,最後作結論。這就是叁支比量或叫做能立。

  叁支比量,立了以後,就可以破敵人論點,立中就有破,不然你就不能破斥,說一切無常,就要破他的常見,說一切法無我,就要破除我見,若是真能立,就可以真能破,假若反過來說,相似的,不真實的,叫似能立,似能破,你就不能破他。若要細分,這個論點、論據、論依,假若錯誤了,就有很多過失,因明學上,宗方面錯了,就是九種過失,因方面錯了,就有十四種過失,喻錯了,就有十種過失。在語言上産生過失,你不但不能破別人,你自己的論點都建立不起來,還能破別人嗎?所以因明學,組織很嚴密,建立論點、根據,還要舉出事實,這樣才能夠能立、能破,才能悟他。

  唯識學根據因明的發揮,既不違反事實,也不違反真理,合乎真理,合乎事實,就把佛學這個“唯心因果”的觀點闡揚出來了,這就是唯識的特點,這個特點,是其他宗派沒有的。

  玄奘法師學了因明,他後面的窺基法師、慧沼法師、智周法師都擅于因明,印度的陳那論師,是建立因明學的。這就是唯識學的特點,是結合因明來講的。書籍就有:《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門論》、《集量論》等,漢文藏經有,藏文的藏經也有。玄奘法師把這個更加發揚廣大,他在印度留學的時候,他的《真唯識量》,在曲女城,萬人以上都沒有能破掉,有小乘、有外道、還有大乘的人,沒有一個人能破。這以後,他的聲譽很高,小乘尊之爲解脫天,大乘尊他爲大乘天,受到萬衆的恭敬。

  五、唯識學既通于現在,更勝于現代

  爲什麼這樣說呢?現代社會講人本主義,講科學,科學就主張實驗、分析、歸納、判斷,不輕信,不輕易下決斷。而唯識的系統,他的理論的根據,恰恰就是這個方法,它不是懵懂的,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是需要說出道理的,它根據因明,有分析、有歸納,舉出事實,所以現在的大學中的研究院,研究唯識的不少。現代的科學發展,用科學方法觀察事物,完全有關系,可以說出道理,要能說出所以然,若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就不行。

  那麼,它勝于科學的方面是哪些呢?心物綜合,談唯識,並不是離開色,離開境,有識就有色、就有境,有見分就有相分,色不離心,見不離相,綜合的觀點,就勝于科學了,而且對于唯物論、經驗論還有指導思想,可以糾正一些偏向。譬如說現在講究物質,講究自然科學,專門在物質方面發展,結果人心偏向,私心雜念多,就破壞了物質,破壞了自然,破壞了人與人的關系,不融洽,就發生社會染汙、環境染汙、水源染汙,什麼都染汙。清除這個現象,物與心不能分離,要有理性、德性,發揮人生價值,來應用這個物質科學,糾正他的偏向,若不糾正偏向,只是從物質、經濟發展,結果人欲、我執心更重,形成爭鬥,于是乎,國家的建設偏于軍事,世界強國的建設,都偏于軍事,大力生産原子彈等等,競爭就越來越激烈,文化教育建設,都趕不上軍事建設,人們生活就會很困難,整個世界就會混亂!

  發展軍備,發展財富,這個財富又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所以要真正糾正這個偏向,必須要以唯心因果的道理,以精神駕馭物質,以唯心的道德使科學的偏向得到糾正,走上正路,使它發展,能夠使人們生活提高,物質豐富,這是正路,這就離不開佛教唯心因果的道理。潮流的正常發展,只有這個方向。

  附問答

  (備注:聽完惟老將近二個小時的對于《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深入淺出、圓融無礙的講解,弟子正根提問如下:)

  問:唯識學的思想是不是貫穿于整個佛教所有宗派?所有宗派均是以唯識學思想爲基礎,只是形式不一樣而已?

  答:對的。不管小乘、大乘,性宗、相宗,它都是以唯識學爲基礎。我剛才所說:業感緣起,業,行動,行動又由無明煩惱,煩惱又由意識,都是講識,要淨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也是以意識爲主,有意就會發動身業、語業。

  問:既然唯識學的思想是貫穿于整個佛教所有宗派,但是如今唯識宗派卻並不興旺,那麼如何才能讓唯識宗派更好複興?

  答:由于唯識理論比較高,比較深,書比較多,中下水平一般就不適宜。但要如何發展呢,一是觀點要正確,要有八宗平等的思想,這是太虛大師提出來的,不要有所偏向;第二要看主流,佛教的主流是什麼,唯心因果;第叁要普及,通俗普及,那麼這方面的讀物就需要很淺顯,由淺入深,有基礎讀物才行,這需要努力。

  問:是不是可以這樣講,如果把唯識思想學通了,其他各個宗派的思想就一通百通?

  答:是這樣子的,它有連帶關系,一通百通,你若曉得什麼是業感緣起,什麼是性空緣起,什麼是法界緣起,把唯識學通了,它都是一致的,八宗平等,到了那個悟的境界,就一條道路,你看密宗到了大圓滿境界,都是這個道理,悟得空,所以一通百通。

  問:我學修的體會是:如果對其他宗派的道理明白一些,也會有助于唯識學的學習?

  答:這是可以的,相輔相成,不能脫離,百川歸大海嘛。

  問:唯識學門派在國內其他地方還有沒有傳承?

  答:有。各個佛學院都在研究唯識法相,各個大學、國家的宗教研究機構研修唯識比較有系統。現在應該怎麼作呢?重點是要做普及工作,普及于一般的群衆,要通俗化、大衆化,目前這個工作做得很差。

  問:現在學習唯識學,看到的一些書籍,全是文言文,加上各種名相,根本就搞不懂。應該怎麼辦呢?

  答:這就需要通俗化。用語體文來解釋,把唯識的基礎書用語體文把它翻譯出來,普及于大衆,這是很重要的,但這個工作目前還沒有人做。

  2004年7月21日講于重慶慈雲寺

  正根記錄整理

  

  

《唯識劄記 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