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劄記 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

  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

  

  一、唯識學思想的發展曆史

  佛在世時說法,當時無文字記載,佛滅度以後,佛說的法,經過弟子們叁四次結集,這就形成大小乘經典。因爲是佛親口宣說,內容即是佛的自證境界,是聖言量。後世的大小乘論師們,根據佛的經典,加以研究發揮,就成爲論義,于是有小乘論、大乘論。根據時間的推移,論的內容,是有系統的,逐步將佛所說的法發揮光大。太虛法師在《判攝佛法》中提到:佛滅度以後,初五百年,是小行大隱時期,就是說當時流通的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隱而不彰。第二個五百年,是大主小從時期,大乘佛教開始逐步發揚。第叁個五百年,是密主顯從時期,由于當時印度王朝處于衰落時期,婆羅門教複興,佛教的弘揚不得不依靠婆羅門教,以婆羅門教的形式來發揚佛教中觀思想,采取一種密宗的方式,所以這個五百年呢,是密主顯從時期,以密宗爲主,顯宗爲輔。大概在這個時期,印度佛教就衰落了。

  (一)第一個五百年,小行大隱時期

  小乘在結集的時候,分爲兩部,就是上座部和大衆部,上座部就是窟內結集,大衆部就是窟外結集。由這兩部逐步發展,上座部分爲十一部,大衆部分爲九部。從這時開始,就分爲二十個部派。經典即《四阿含經》,論說部分,有《毗婆沙論》、《俱舍論》,重點是闡揚了四谛十二因緣的教義。

  (二)第二個五百年,大主小從時期

  大乘佛教開始發揚,是在佛滅度後五百年開始。馬鳴菩薩寫《大乘起信論》,發揮了佛說,把“心”分爲“心生滅門”、“心真如門”。“心生滅門”就是凡夫流轉生死的境界,“心真如門”就是聞法以後逐步解脫,進入聖者的境界。這個時候,大乘就開始流行。

  到了六百年間,龍樹菩薩發揚了大乘的空義,根據《大般若經》寫《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他的弟子提婆菩薩寫了《百論》。這些論著都是“空宗”根據《大般若經》而發揚的主要論典。

  到了八九百年間,無著菩薩出世,還有無著菩薩的弟弟世親。無著菩薩宣揚大乘,特別是瑜伽派,根據彌勒菩薩講的《瑜伽師地論》無著菩薩寫了《攝大乘論》等,宣揚大乘唯識,後來世親菩薩受無著菩薩感化,棄小向大,也弘揚唯識,寫的著作很多。世親菩薩很聰明,大小乘方面寫了很多論著,他被尊稱爲“千部論師”。根據時間的推移,佛教的大乘教義到了無著世親時代,是大大地發揚了,這表現在經典多,論著多,比以前小行大隱時期和空宗盛行時期,從體系來講,更完整,更有系統。佛所說的唯識法相到這個時候,就顯出它的系統性,它的教義博大精深。

  無著世親菩薩以後,大概在一千年左右,繼續世親菩薩的有十大論師:護法、淨月、歡喜、智月等等(注:十大論師爲:1.護法;2.德慧;3.安慧;4.親勝;5.歡喜;6.淨月;7.火辨;8.勝友;9.勝子;10.智月)。世親菩薩寫完《叁十唯識論》後就圓寂了,沒進一步寫,這十大論師就各自發揮妙義,解釋世親菩薩的《叁十唯識論》。在這個時候,佛教的瑜伽及法相唯識思想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無著、世親、十大論師的弘揚,使這個思想遍及五印。

  (叁)第叁個五百年,密主顯從時期

  這時候,婆羅門教複興,密宗盛行,佛教的教義就衰落了,談不上教義的弘揚。佛教在這個時候,在印度,隨著婆羅門的影響,隨著外來的教派的侵略影響,開始逐步衰落。

  在漢哀帝到漢明帝時期,佛教由印度傳到中國。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經過叁國、魏晉、南北朝到隋唐,總體來講是一個大乘的系統,小乘沒有大乘興盛。這個跟中國文化傳統有關系,由魏晉、南北朝翻譯講學,逐步醞釀到了隋唐,建立了十個宗派,大乘八宗,小乘二宗。

  當時玄奘法師由長安到印度去留學,在印度依止那蘭陀寺的戒賢論師學法,主要學瑜伽、唯識法相,當然也學空宗、小乘、外道的一切論著。玄奘法師很廣博,學成以後回到中國,由于唐太宗的護法,設立譯場,當時的譯場規模很大,有一千多人,全是國庫開支。玄奘白天譯經,晚上講學,主要成就是在唯識法相方面,特別是他的弟子窺基法師,直接傳承他的思想。

  玄奘法師下面有十大弟子,第一個就是窺基法師,因明唯識都學得很好,他是受玄奘法師之命,把十大論師的著作糅合起來,集成《成唯識論》。他又寫了《成唯識論述記》,解釋《成唯識論》。窺基以後,就是慧沼,慧沼以後,就是智周。慧沼寫《了義燈》,解釋《成唯識論》;智周呢,解釋《成唯識論述記》寫了《演秘》。《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了義燈》、《成唯識論述記演秘》就是研究唯識的叁大部,這是研究唯識必須要學的。

  學習唯識,基礎的書,有《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論》、《八識規矩頌》,進一步有《攝大乘論》、《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等。唯識的論著是一本十支,本就是《瑜伽師地論》,這是根本論著,《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爲彌勒菩薩所說。將《瑜伽師地論》發揚出來的有十部論著,即:《成唯識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五蘊論》、《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分別瑜伽論》、《阿毗達磨雜集論》。

  唯識法相從印度到了中國以後,由于玄奘法師、窺基法師、慧沼法師、智周法師的繼承,典著更加完備,意義更加發揚光大。當時譯經的長安,是個文化的首都,越南、日本、朝鮮的僧人都來這裏留學,這就把佛教的各宗派,特別是唯識法相傳播出去。佛教流傳,從印度到中國,根據時間的推移,唯識法相的發揚,解釋佛說的唯識經典,如《解深密經》、《楞伽經》、《華嚴經》等,更加完備,更加精深博大,更有系統,超過其他的宗派了,小乘、大乘的空宗都比不上。這就是整個系統,是佛教的主流。

  二、唯識的中心思想,從小乘到大乘

  佛最初說法,從講“四谛十二因緣”開始,這時主要是講業感緣起,十二因緣,說明衆生怎樣流轉世間,怎樣出離世間。流轉世間,無非是由于業。業呢就是由于煩惱、無明,無明煩惱生起,造業是由于什麼呢?心!小乘的“業報論”重點就是突出這一點。唯心因果,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把心分爲生滅門、真如門,由生滅門流轉生死,由真如門回到解脫的境界,證得法身。這就是對于小乘思想的進一步發揚。到了六七百年間,龍樹菩薩、提婆菩薩發揚大乘般若。般若就是講智慧,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叁種。文字、觀照、實相都離不開能觀智、所觀境,也離不開心。中國天臺宗繼承了這個思想,即“一心叁觀”,一個心對諸法作叁種觀察,空、假、中,叁谛圓融,都是把般若思想進一步發揮,還是離不開心。龍樹菩薩有首偈子:

  諸佛出生處,

  墮地獄未減,

  成佛原未增,

  應敬禮此心。

  到了無著、世親菩薩時代,就把大乘經典如《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勝鬘經》等等,進一步發揚,明確的提出了“叁界唯心,萬法唯識”。

  “叁界唯心”就是指叁界的業報,業、報都離不開心,唯心所造。“萬法唯識”指認識一切世間的現象,離不開內心的分別,“識”就是分別的意思。“能分別”是心的作用,“所分別”也是由心觀察對象的作用。在唯識學上,就是識體生起“見分”和“相分”,“見分”就是能觀察、能認識,“相分”就是所認識,“相分”裏面有“疏相分”、“親相分”,“疏相分”就是根身山河大地,“親相分”就是自己的“識”變現的影像。直接了解這個影像,我們緣的影像,不是直接對外。“見分”緣“相分”,而“見分”與“相分”都離不開心。色不離識,相不離見(相分不離見分)。也就是說外境是由識所變,你要認識它,有能認識的“見分”,有所認識的“相分”,而“相”不離“見”,“見”不離“心”。“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貫穿于整個唯識的理論。佛教不管是小乘還是大乘,中心思想講“唯心因果”,從小乘的“業報緣起”到大乘的“性空緣起”、“真如緣起”、“賴耶緣起”,這一切緣起都離不開心。

  一般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說明“身口意”叁業以“意”業爲主,意業發動身語二業,所以修行人就要自淨其意。

  “意識”是心,《法句經》上講:

  若遠行獨行,

  無身寐于窟,

  調此難調心,

  我說真梵志。

  形容這個“意識”,它的緣慮很遠,它是單獨生起來的,所以說是“遠行與獨行”。

  “無身”是看不到,似藏在洞裏,很深。這個心是很難調的,能夠把這個心給調伏下去,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我說真梵志”,突出修行是以修心爲主。

  在大乘空宗,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講難行道、易行道,難行道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習,易行道講念佛號可以生西方,都是由心。另外講“空”,破我執法執,也是離不開心,在唯識經典中就更爲突出。

  《華嚴經》講:外境如虛幻,唯識與心作,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地觀經》、《大乘起信論》講:“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心染國土染,心淨國土淨”。《楞伽經》講:“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佛語”就是佛說的語言,以心爲宗,“無門”就是不要執著,去掉執著,就是走入這個門的路徑。

  “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不管小乘,還是大乘的空宗和瑜伽有宗,都貫通于這一個主題思想。這個主題思想到了唯識法相,更加有系統,並把它發揚廣大。

  叁、唯識學的系統

  從佛說《解深密經》、《楞伽經》的內容到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世親菩薩的《唯識叁十頌》、十大論師的《成唯識論》,是有系統的,內容…

《唯識劄記 唯識學在佛法中的地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