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欧阳镇)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

  欧阳镇

  一诚法师,俗姓周,法号一诚,字悟园。1927年农历2月2日出生于湖南望城,1949年6月8日于湖南长沙县(今望城县)黄金乡洗心寺礼明心法师剃度出家。1956年,到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常住,协助虚云老和尚建设真如禅寺,同年11月,在广东省南华寺受戒后返回云居山。1957年,于性福大和尚座下承嗣沩仰法派,为第十世传人,法名衍心。旋得虚云老和尚代传观本明一和尚法派,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传人,法名常妙。1985年升任真如禅寺方丈。1993年11月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94年6月荣任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1999年担任靖安宝峰寺方丈,2000年兼任江西省佛学院院长,2002年9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北京法源寺方丈、江西靖安宝峰禅寺方丈。一诚法师一生在江西度过了40多年,为江西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主持修复祖师道场

  云居山真如禅寺自唐元和初年道容法师肇基以来,法灯长燃,时逾千载,乃历代祖师之最胜道场,为海内外著名古刹。然而历经沧桑,云居山真如禅寺荒废破败,上世纪五十年代虚云老和尚主持复建,因一诚法师能打石,遂用以建造殿堂。今日云居山之“赵州关”石匾,即出一诚法师之手。当时一诚法师打石的情景,有一首《打石》诗写道: “铁锤不惮巨石坚,斫方凿圆总随缘。宝殿巍巍根基稳,山门屹立赵州关。”[1]在真如禅寺的修复重建工程中,一诚法师负责图纸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指挥,甚得虚云老和尚和性福法师的赏识。

  20世纪70年代,一诚法师主持修建云居山上山公路。当时设备简陋,加之山路崎岖险峻,施工难度大,他不计辛劳,亲自勘察、设计、施工,一应筹划。因一诚法师擅长建筑,当时群众都尊称他为“周工程师”。修路的经过,有一首《修路》诗这样叙述:“搬石运土旧生涯,量曲取直筹划佳。无愧众呼“工程师”,路通山外千万家。”[2]1980年公路建成通车,造福一方,功德圆满,在百姓中传为佳话。

  1980年,一诚法师与真如禅寺僧众联名上书省有关部门,请求恢复真如禅寺。1981年4月18日,一诚法师与悟源和尚等十余人回到真如禅寺,恢复佛教活动和丛林生活,任真如禅寺知客,并负责修复藏经楼。中国佛教协会会刊《法音》发表专文对真如禅寺开展的佛教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5年9月,一诚法师被推选为真如禅寺方丈,全寺僧众在他的率领下,加紧了工程建设,修复和新建了大殿、西禅堂、祖堂、虚云老和尚纪念堂、方丈寮、赵州关、罗汉墙等殿堂建筑,划定山界、疏浚明月湖、铺设从赵州关至山门之条石路,面积达10990余平方米,塑造并安装了大小佛像230余尊,修整历代祖师塔37座。同时,对寺中庭院、道路也进行了整修,全寺面貌焕然一新。

  继承虚云老和尚宿愿,中兴马祖道场宝峰禅寺,也是一诚法师肩负之责。江西宝峰禅寺,江右名刹,唐代禅宗祖庭,水潦和尚开山于唐天宝年间,南天八祖马祖道一大寂法师灵骨舍利安葬宝所,名曰九龙荟萃之圣地。1953年,虚云老和尚至宝峰寺,就发誓要修复此祖庭,然因缘不契,未能如愿。1992年,一诚法师受靖安县政府之请,驻锡石门,发愿完成虚云老和尚的未竟事业,恢复马祖道场宝峰禅寺。

  1992年10月,一诚法师参拜宝峰寺,当时见马祖塔已被破坏,不禁当场落泪,随后到宝峰乡政府商谈修复宝峰禅寺事宜,就落实政策方面向政府提了三点要求:一、把历史上属于宝峰寺的山林土地交给寺庙管理使用;二、把寄于寺内的中学妥善搬迁出去;三、把马祖塔内的文物归还寺里。当时有关领导都答应了,于是便在当月迎进玉佛,住进僧人,开始了修复工作。在修复过程中,一诚法师虽身居要职,却日理万机,每栋殿堂皆亲自构图设计,并随时来寺解决具体问题,可谓励精图治,苦心经营,从而使一座座殿堂楼阁拔地而起。相继修建了大雄宝殿、法堂、天王殿、客堂、云水堂、禅堂、虚怀楼、云海楼、虚云老和尚纪念堂、山门及诸厢房等。尤其是江西佛学院教学大楼,占地2200平方米,3栋3层,共计4600平方米,具有古建雄风。至1999年,各处殿堂及诸圣像完工,历时6年整,全寺落成。如今修复后的宝峰禅寺形成了祖塔、殿宇、经堂、僧舍等组成的一套完整的建筑群,规模宏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寺内古柏参天,树木成荫,花圃星罗棋布,建成了一座园林式的寺庙。一诚法师如愿以偿,遂于是年秋季举行开光落成典礼,全堂佛像开光,宝峰寺法灯复明,一诚法师升座荣任方丈。

  宝峰禅寺的重修落成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廖宇阳以诗致贺:“前瞻祖塔数年前,一片空山尚寂然;今日巍峨楼殿起,佛音梵呗普诸天。”[3]1999年9月12日,靖安县县长黄百文先生在宝峰寺全寺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法会上的致词中说:“如今宝峰禅寺历时六载重建落成,……是一诚方丈率领僧众精心筹划劳心劳力的结果。”[4]2001年5月3日,广东云门大觉禅寺佛源长老在江西佛学院教学大楼奠基法会上的致词中讲到:“像我们的一诚大和尚,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实干家,他能够白手起家,脚踏实地步步向上,天天向上,所以继承祖师的家业,你看建了这样大的一个寺庙,又管理的这样好,不容易啊。”[5]

  除了修复真如禅寺和宝峰禅寺,一诚法师也为振兴江西佛教的其它祖师道场建设奔走忙碌。他相继受聘兼任宜丰县洞山普利寺、广丰县博山能仁禅寺、铅山县葛仙山慈济寺等寺的名誉方丈,为这些曹洞宗祖庭的修复重建出谋献策,从规划图纸到指挥施工,无不倾注心血。1992年3月,他与中佛协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庐山诺那塔院参加了验收工程,并作有诗: “庐山今日喜重游,诺那塔院又加修;圆融宗风传世外,显密光辉照神州” [6],以表达他的兴奋之情。他自始至终把祖师道场的修复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2004年11月18日,他在仰山祖师塔落成典礼上就说过:“做为一个佛教徒,心怀祖庭,支持祖庭是我们的责任。”[7]对于庐山东林寺建设大佛工程,他慎重地指出:“希望东林僧众继承和发扬果公的遗志,圆成大佛工程,加强道风和信仰建设,完善组织管理,发挥东林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地位的优势,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使东林寺真正成为与其历史地位相应的净土宗祖庭。庶可无愧于先贤,而垂范于来者。”[8]

  倡导实行农禅并重

  云居山真如禅寺作为中国佛教著名的禅宗道场,历来重视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传统。所谓农禅并重,就是劳动和参禅两不耽误,在劳动中参禅,在劳动之余禅修。一诚法师在江西的几十年,始终坚持和实践着农禅家风。他认为,21世纪的合格僧人,必须坚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必须实践百丈清规,发扬农禅并重之佛门家风,促进道风建设,续佛慧命,广利群生。因此他经常埋首园田,要求僧众辛勤劳作,从他所写的诗作中显而易见,在性福大和尚像赞中有:“……领众熏修,重振宗风;为人为法,亦禅亦农。爱国爱教,愈老愈红;瞻之仰之,赞莫能穷。”[9]和本智法师原韵有:“容祖开山定梵宫,云公宝塔振欧峰;老人示寂常光照,继续农禅旧家风。”[10]在石城如日山普照寺开省佛协生产工作会议,该寺要求一诚法师题字留念而作此: “特来学农禅,方知此山美;钟声落人间,楼台真雄伟。”[11]

  云居山僧众在一诚法师的带领下,衣粮唯靠自给,常住日以农作为事。僧众从事的农禅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种田。一诚法师在《回忆一九五九年春》作:“今来真如寺,农田学稼通;心中无所碍,高卧乱云峰。”[12]他在《云居山学稼》有感:“学稼真如寺,犁云万仞峰;禅心随朗月,高卧彩霞中。”[13]还有他写的《作务》:“千年农禅继芳规,打田搏饭供爨炊。肩挑双百力强健,如来家业许荷担。”[14]《埋首劳作》:“密密打地田土平,锄草灌禾意从容。归来倦卧白云里,不闻山外起雷声。”[15]另外,传印法师赴北京赠一诚法师云:“云居共榻已多年,暮鼓晨钟养性虔;佛印桥头贪揽月,莲花城里苦营田;弘扬净业昭功德,丕振宗风结梵缘;一雁分飞天宇远,神灵庇护到幽燕。”[16]这些诗作都反映出僧众种田的情形。二是采茶。云居山产茶,攒林茶最为著名(今之云居山茶)。一诚法师与大众摘茶炒茶,自得其乐。他曾作有《云居山采茶有感》诗云:“三万新芽叶,称量只半斤;但知香透腑,莫忘孰辛勤。”[17]另有《采茶》诗:“一味圆悟主云居,三字赵州参膺祖。横林香透三千界,一芽一叶浸辛苦。”[18]三是砍柴。一诚法师还提倡砍柴,日为薪爨之给。他作有《砍柴》:“岭南樵夫赚袈裟,禅道许共野人达。斤斧不避稠林密,性火还随薪火发。”[19]

  “文化大革命”爆发,红卫兵冲击寺院,常住星散,唯余一诚法师与朗耀、自性、慧通四人,仍以牧牛、种田为务,人称“云山四僧”。一诚法师虽然被赶出寺门,强行安排在云居山垦殖场,却仍然从事破竹子、放牛等工作。由于他勤奋劳动,宽厚坚忍,擅长建筑工程的工作,便被留在山上充作农工,并担任原真如寺僧伽农场的生产队队长,与众一起进行劳作。

  1978年底,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僧人重返寺庙,恢复宗教生活。一诚法师与体光法师等道友率先回到云居山,恢复云居山僧团。他们先是劈茅草砍竹子,搭盖茅篷,举行佛事活动,恢复出家人生活。1985年以后,真如禅寺僧伽林场借鉴世俗社会“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经营管理,调动僧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诚法师亲自带领僧众进行农耕,实践百丈祖师遗训。1…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欧阳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