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欧阳镇)▪P2

  ..续本文上一页987年即恢复真如禅寺僧伽农场。当年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时,一诚法师曾具体地说到云居山真如禅寺农禅并重的情形:“僧众们不仅每天上早、晚殿和日间出坡劳动,还坚持每日过堂,早、中、晚坐香四支,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动静如一”的百丈道风。同时,利用三余之功,精进修持,年年冬天打禅七。”[20]劳动和参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体相成。在劳动中参禅,在劳动之余禅修,也因此进一步发明了“三余之功”这一概念。所谓“三余之功”,就是“忙者闲之余,阴者雨之余,冬者雪之余”。意思是冬天下雪的时候,阴天下雨的时候,忙后闲暇的时候也不浪费时光,精进一心,用于禅修。仅1987年这一年,真如禅寺稻谷收到7万多斤,红小豆、茶叶、马铃薯等都获得丰收,全年寺中生产总收入达7万余元,粮食、蔬菜等都达到了自给有余。而后,真如禅寺僧伽林场的农林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1988年农林及副业收入总计达8万余元,收割稻谷8万多斤,全寺僧人人均产值达千余元。在省佛协召开的江西省寺庙生产工作会议上,真如禅寺被评为先进集体,并受到表彰。

  1989年,真如禅寺因“农禅好、道风严、规矩正”,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上海召开居士座谈会上讲话时,把云居山真如禅寺同福建莆田广化寺、四川成都昭觉寺,列为“都是道风好的道场,可以树立为样板”。1991年,中国佛教协会派出教务部释妙青、释妙华到云居山真如禅寺,就常住“农禅并重”传统的恢复与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写出专题调研报告,报送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宗教局领导,并在《法音》刊出,供全国佛教界学习。到1992年,真如禅寺僧伽林场在耕作制度与技术,经营管理,责任制的落实诸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农业、林业、副业生产又获大丰收,年产达10万余元。同时粮食和蔬菜等自给有余,真正做到了自力更生,以寺养寺。

  云居山真如禅寺作为样板禅林,遐迩共仰。当记者问道:“农禅并重”一直是禅宗所提倡的,但此风似乎早已殆尽,为什么唯有您一直在您的云居山道场中坚持这样做?一诚法师对实行农禅并重的好处说到:“百丈法师早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训,讲究禅法就在日食日耕中。我在云居寺带领大家实践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参学方式,一方面是要把寺院的开销建立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通过僧人们自耕自作,自种自收来维持生活,而且我们还常常把多余的粮、茶、菜送给附近山里的贫困居民,直到现在每年仍有十余万斤的粮食分给周围的穷困群众……”[21]他在宝峰禅寺也大力倡导“农禅并重”的道风,所拟大殿(宝峰寺)联一组中就有:“真参实究明心见性为宗旨,道古奉戒农禅并重为家风。”[22]

  一诚法师一贯要求僧众奉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祖训,坚持出坡劳动,精耕细作,勤奋不息的“农禅并重”道风,受到海内外高僧大德一致认同。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说:“由于一诚长老道行昭著,1985年被两序大众推举为云居山真如寺方丈。自是以后,几十年如一日,领众熏修,以身作则,精进不懈,使虚老之后的云居山农禅并重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著名于海内外。”[23]美国万佛城法界大学僧伽在家训练课总务恒持法师与该校副校长恒道法师等都称赞真如禅寺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寺院”。

  办学培养合格僧才

  为了绍隆佛种,续燃传灯,发展佛教的教育事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诚法师就着手弘法度僧,1992年,亲自为青年僧人妙华等人传授正法眼藏,为沩仰宗续添传人。同时也广泛聘请大德高僧,1994年9月,他亲赴天台山请传印法师,并作有诗:“车尘旋转绕山川,公北吾南各一边;披星戴月因何事?天台山上请高贤。”[24]

  尽快把年轻僧众培养成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佛教接班人,已成为江西佛教发展的头等大事。一诚法师对此非常重视,1989年他在《赴美宏法传戒感想》中就谈到:“今后,我们还想办一所佛学院,这大概也是近一、二年的事了。”[25]由于因缘不具,直到2000年,他在靖安宝峰寺恢复了停办数年的江西佛学院,并亲自担任佛学院院长。江西佛学院,最初是由果一法师1993年开办于东林寺,招收两届学员以后,由于果一法师圆寂及师生不稳定等原因,学院工作逐步滑坡,直至1997年停办。佛学院迁址宝峰寺后,于当年秋季正式开始招收新生。为了培养具足僧格和更高素质的僧才,一诚法师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一是培养目标。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爱国爱教,信仰虔诚、德才兼备,具有正知正见和较高佛学水平,能够从事佛教教育、讲经说法、寺院管理、慈善事业、国际交流等工作的青年僧才。二是办学方针。要以“学修一体化,学院丛林化”为教学指导方针,制定“以戒为本,定慧等持,三学圆明,体用如如”的院训。明确修行理路,注重启发学生学修并进、解行相应、福慧双修、明因识果的自觉性;强调培养学生无我利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并及时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社会教学管理经验,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三是教学理念。要提高学僧的佛学水平,使他们自觉维护僧团的“六和敬”,自觉保持“独身、素食、僧装”的优良传统。坚持半月诵戒、冬参夏学、早晚上殿、过堂吃饭、坐香出坡等丛林规矩,毕业后可以成为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净化社会的合格僧才。

  一诚法师根据学僧不同文化水平而设置不同的班级。江西佛学院设有三个班,即预科班、正科班、研究班各一,另外,2004年与南传佛教携手,增设一个西双版纳专科班,学僧皆来自云南。现共设有四个班,在校学僧140人,常住授课法师20人。为了充实师资力量,一诚法师礼聘传印大和尚、圣辉大和尚担任名誉院长,聘请了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北京大学、西南师大、南昌大学等院校的法师、老师、毕业生担任教师,礼请诸山长老、大德法师、专家学者作兼职授课和讲座。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江西佛教禅宗资源丰富的情况,佛学院侧重于宗门,定位于突出禅宗特色,兼顾其它各宗,宗与教并举,还有文化、政治等基础课,外语以英语为主。在学僧生活丛林化方面,除上殿、过堂、诵戒等照常外,每天还须进禅堂坐香一、二支,把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的要求落到实处。边学边修,边修边学,学修一体。江西佛学院各项工作均已初步展开,基本按照学院章程、管理方法、图书馆管理员制度、读者须知、车库班岗位责任制、教师岗位责任制、办公室管理方法、课堂管理方法、消防管理方法、印章管理方法、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学僧守则等各项规定有条不紊的进行。

  2004年随着新教学大楼的落成,江西佛学院校舍及教学设备又上一个新台阶。江西佛学院自2000年迁至宝峰寺复办以来,规模倍胜于前,气势宏伟的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教学条件大为改善,另外学院配备有图书馆,藏书万余册,皆经律论,古今注疏等典籍,供师生借阅。医务室有专人负责,便于师生看病。学院的面貌大为改观。一诚法师对办学的希望充满着信心,他在江西佛学院教学大楼奠基主法法语中讲到:“选佛场开遵古佛,未来世界出贤良。祖道重兴宏教育,戒根定树慧花隆。”[26]江西佛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共毕业八届学生397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诚法师对即将奔赴各自岗位的学僧寄予殷切的期望,他在江西省佛学院学僧毕业典礼上这样说道:“真正树立爱国爱教、行解相应、深广圆融的知见。切实做到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佛教悲智平等、契理契机的教法圆满统一起来。进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大乘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重任。”[27]

  近年来,江西佛学院取得的可喜成绩,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赞叹。木鱼的《赞一诚和尚》云:“深入禅宗泰斗门,诚公道范众人尊,继承祖业光先德,造就僧材启后昆,梵剎庄严功绩著,丛林华美古风存,亚东北美俱宏法,正是如来好子孙。”[28]江西省宗教局罗峻雄副局长在江西佛学院毕业生典礼上的致词中指出:“(江西佛学院)在一诚大和尚的亲自主持下……自复办以来,始终不渝地坚持宗教院校正确的办学方针,以培养和造就一支热爱祖国,接受党和政府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佛教学识,立志从事佛教事业,并能联系信教群众的佛教教职人员的宗旨,在办学中,积极引导学僧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往的优良传统,使年青一代僧人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整体文化素养有所提高。”[29]

  此外,一诚法师作为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当年还面临着江西佛教的二个“老大难”问题:一是建设江西省佛教协会会址;二是修建一条佛光大道。这两个问题都是多年来无法解决的难题,在一诚法师的积极筹办下,得以顺利解决。关于江西省佛教协会的会址问题,一诚法师写信向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求助,得到了中国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修建一条佛光大道,是因为早年在江西永修和靖安之间曾经有过一条路,后来由于山石滑坡把路给冲垮了,两县之间的往来便中断了很多年,沿途几十公里的居民要想出行就需要绕很远的路,交通极为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诚法师专门给省政协写提案建议立项,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一诚法师带领寺院僧众踊跃捐款,并号召一些企业界的佛门信众慷慨解囊,很快便筹集到了资金,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以及江西省政府、江西省交通厅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这条路终于在2000年建成通车了。通车那天,沿途的百姓几乎是倾巢而出,欢呼雀跃,后来大家一致赞同将此路命名为“佛光大道”,以感念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一诚法师所作所为都是从大局着想,这是一种“无我”的精神。他为江西佛教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值得后人效仿和学习。传印会长曾“殷切地期待我们佛门后学,要以(一诚)和尚为榜样,荷担如来家业,住持如来法;上报四恩,下济三有。”[30]

  (作者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注 释】

  [1][2] 《和为尚》编写组:《和为尚》(上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页,第83页。

  [3][4][5]一诚老和尚主修:《宝峰山志》,中华佛教出版社,2004年,第336页,第419页,第433页。

  [6][7]一诚老和尚著:《一诚老和尚诗文集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82页,第138页。

  [8]《果一老和尚往生十周年纪念册·序》。

  [9][10]一诚老和尚著:《一诚老和尚诗文集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92页,第176页。

  [11]一诚老和尚主修 : 《宝峰山志》, 中华佛教出版社,2004年,第151页。

  [12][13]一诚老和尚著:《一诚老和尚诗文集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58页,第166页。

  [14][15]《和为尚》编写组:《和为尚》(上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页,第69页。

  [16][17]一诚老和尚著:《一诚老和尚诗文集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第158页。

  [18][19]《和为尚》编写组:《和为尚》(上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页,第53页。

  [20]《爱国爱教 亦禅亦农》,中国佛教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言稿。

  [21][22]一诚老和尚著:《一诚老和尚诗文集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21-322页,第201页。

  [23]一诚法师著:《无杂相》,宗教文化出版,2009年。

  [24]《一诚老和尚诗文集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62页。

  [25]释一诚主修:《云居山新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250页。

  [26]一诚和尚著:《一诚老和尚诗文集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63页。

  [27] 《和为尚》编写组:《和为尚》(下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页。

  [28] 一诚老和尚主修 : 《宝峰山志》,中华佛教出版社,2004年,第361页。

  [29]一诚老和尚主修 : 《宝峰山志》,中华佛教出版社,2004年,第435页。

  [30]一诚法师著:《无杂相》,宗教文化出版,2009年。

  

《一诚法师与江西佛教(欧阳镇)》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