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987年即恢複真如禅寺僧伽農場。當年2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言時,一誠法師曾具體地說到雲居山真如禅寺農禅並重的情形:“僧衆們不僅每天上早、晚殿和日間出坡勞動,還堅持每日過堂,早、中、晚坐香四支,堅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動靜如一”的百丈道風。同時,利用叁余之功,精進修持,年年冬天打禅七。”[20]勞動和參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一體相成。在勞動中參禅,在勞動之余禅修,也因此進一步發明了“叁余之功”這一概念。所謂“叁余之功”,就是“忙者閑之余,陰者雨之余,冬者雪之余”。意思是冬天下雪的時候,陰天下雨的時候,忙後閑暇的時候也不浪費時光,精進一心,用于禅修。僅1987年這一年,真如禅寺稻谷收到7萬多斤,紅小豆、茶葉、馬鈴薯等都獲得豐收,全年寺中生産總收入達7萬余元,糧食、蔬菜等都達到了自給有余。而後,真如禅寺僧伽林場的農林生産進一步得到發展,1988年農林及副業收入總計達8萬余元,收割稻谷8萬多斤,全寺僧人人均産值達千余元。在省佛協召開的江西省寺廟生産工作會議上,真如禅寺被評爲先進集體,並受到表彰。
1989年,真如禅寺因“農禅好、道風嚴、規矩正”,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在上海召開居士座談會上講話時,把雲居山真如禅寺同福建莆田廣化寺、四川成都昭覺寺,列爲“都是道風好的道場,可以樹立爲樣板”。1991年,中國佛教協會派出教務部釋妙青、釋妙華到雲居山真如禅寺,就常住“農禅並重”傳統的恢複與落實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寫出專題調研報告,報送中央統戰部和國務院宗教局領導,並在《法音》刊出,供全國佛教界學習。到1992年,真如禅寺僧伽林場在耕作製度與技術,經營管理,責任製的落實諸多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農業、林業、副業生産又獲大豐收,年産達10萬余元。同時糧食和蔬菜等自給有余,真正做到了自力更生,以寺養寺。
雲居山真如禅寺作爲樣板禅林,遐迩共仰。當記者問道:“農禅並重”一直是禅宗所提倡的,但此風似乎早已殆盡,爲什麼唯有您一直在您的雲居山道場中堅持這樣做?一誠法師對實行農禅並重的好處說到:“百丈法師早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遺訓,講究禅法就在日食日耕中。我在雲居寺帶領大家實踐這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和參學方式,一方面是要把寺院的開銷建立在自食其力的基礎上,通過僧人們自耕自作,自種自收來維持生活,而且我們還常常把多余的糧、茶、菜送給附近山裏的貧困居民,直到現在每年仍有十余萬斤的糧食分給周圍的窮困群衆……”[21]他在寶峰禅寺也大力倡導“農禅並重”的道風,所擬大殿(寶峰寺)聯一組中就有:“真參實究明心見性爲宗旨,道古奉戒農禅並重爲家風。”[22]
一誠法師一貫要求僧衆奉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祖訓,堅持出坡勞動,精耕細作,勤奮不息的“農禅並重”道風,受到海內外高僧大德一致認同。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說:“由于一誠長老道行昭著,1985年被兩序大衆推舉爲雲居山真如寺方丈。自是以後,幾十年如一日,領衆熏修,以身作則,精進不懈,使虛老之後的雲居山農禅並重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著名于海內外。”[23]美國萬佛城法界大學僧伽在家訓練課總務恒持法師與該校副校長恒道法師等都稱贊真如禅寺爲世界上“第一流的寺院”。
辦學培養合格僧才
爲了紹隆佛種,續燃傳燈,發展佛教的教育事業,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一誠法師就著手弘法度僧,1992年,親自爲青年僧人妙華等人傳授正法眼藏,爲沩仰宗續添傳人。同時也廣泛聘請大德高僧,1994年9月,他親赴天臺山請傳印法師,並作有詩:“車塵旋轉繞山川,公北吾南各一邊;披星戴月因何事?天臺山上請高賢。”[24]
盡快把年輕僧衆培養成有知識、有修養、有道德的佛教接班人,已成爲江西佛教發展的頭等大事。一誠法師對此非常重視,1989年他在《赴美宏法傳戒感想》中就談到:“今後,我們還想辦一所佛學院,這大概也是近一、二年的事了。”[25]由于因緣不具,直到2000年,他在靖安寶峰寺恢複了停辦數年的江西佛學院,並親自擔任佛學院院長。江西佛學院,最初是由果一法師1993年開辦于東林寺,招收兩屆學員以後,由于果一法師圓寂及師生不穩定等原因,學院工作逐步滑坡,直至1997年停辦。佛學院遷址寶峰寺後,于當年秋季正式開始招收新生。爲了培養具足僧格和更高素質的僧才,一誠法師不遺余力,鞠躬盡瘁,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製定了一系列的發展規劃:一是培養目標。要培養和造就一批愛國愛教,信仰虔誠、德才兼備,具有正知正見和較高佛學水平,能夠從事佛教教育、講經說法、寺院管理、慈善事業、國際交流等工作的青年僧才。二是辦學方針。要以“學修一體化,學院叢林化”爲教學指導方針,製定“以戒爲本,定慧等持,叁學圓明,體用如如”的院訓。明確修行理路,注重啓發學生學修並進、解行相應、福慧雙修、明因識果的自覺性;強調培養學生無我利他、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道德觀。並及時吸收現代科技成果和社會教學管理經驗,促進教學管理規範化。叁是教學理念。要提高學僧的佛學水平,使他們自覺維護僧團的“六和敬”,自覺保持“獨身、素食、僧裝”的優良傳統。堅持半月誦戒、冬參夏學、早晚上殿、過堂吃飯、坐香出坡等叢林規矩,畢業後可以成爲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淨化社會的合格僧才。
一誠法師根據學僧不同文化水平而設置不同的班級。江西佛學院設有叁個班,即預科班、正科班、研究班各一,另外,2004年與南傳佛教攜手,增設一個西雙版納專科班,學僧皆來自雲南。現共設有四個班,在校學僧140人,常住授課法師20人。爲了充實師資力量,一誠法師禮聘傳印大和尚、聖輝大和尚擔任名譽院長,聘請了中國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福建佛學院、北京大學、西南師大、南昌大學等院校的法師、老師、畢業生擔任教師,禮請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專家學者作兼職授課和講座。在課程設置上,根據江西佛教禅宗資源豐富的情況,佛學院側重于宗門,定位于突出禅宗特色,兼顧其它各宗,宗與教並舉,還有文化、政治等基礎課,外語以英語爲主。在學僧生活叢林化方面,除上殿、過堂、誦戒等照常外,每天還須進禅堂坐香一、二支,把學院叢林化,叢林學院化的要求落到實處。邊學邊修,邊修邊學,學修一體。江西佛學院各項工作均已初步展開,基本按照學院章程、管理方法、圖書館管理員製度、讀者須知、車庫班崗位責任製、教師崗位責任製、辦公室管理方法、課堂管理方法、消防管理方法、印章管理方法、財會人員崗位責任製、學僧守則等各項規定有條不紊的進行。
2004年隨著新教學大樓的落成,江西佛學院校舍及教學設備又上一個新臺階。江西佛學院自2000年遷至寶峰寺複辦以來,規模倍勝于前,氣勢宏偉的教學大樓拔地而起,教學條件大爲改善,另外學院配備有圖書館,藏書萬余冊,皆經律論,古今注疏等典籍,供師生借閱。醫務室有專人負責,便于師生看病。學院的面貌大爲改觀。一誠法師對辦學的希望充滿著信心,他在江西佛學院教學大樓奠基主法法語中講到:“選佛場開遵古佛,未來世界出賢良。祖道重興宏教育,戒根定樹慧花隆。”[26]江西佛學院經過十余年的努力,共畢業八屆學生397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一誠法師對即將奔赴各自崗位的學僧寄予殷切的期望,他在江西省佛學院學僧畢業典禮上這樣說道:“真正樹立愛國愛教、行解相應、深廣圓融的知見。切實做到把“維護法律尊嚴、維護人民利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和佛教悲智平等、契理契機的教法圓滿統一起來。進而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擔負起大乘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重任。”[27]
近年來,江西佛學院取得的可喜成績,受到海內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贊歎。木魚的《贊一誠和尚》雲:“深入禅宗泰鬥門,誠公道範衆人尊,繼承祖業光先德,造就僧材啓後昆,梵剎莊嚴功績著,叢林華美古風存,亞東北美俱宏法,正是如來好子孫。”[28]江西省宗教局羅峻雄副局長在江西佛學院畢業生典禮上的致詞中指出:“(江西佛學院)在一誠大和尚的親自主持下……自複辦以來,始終不渝地堅持宗教院校正確的辦學方針,以培養和造就一支熱愛祖國,接受黨和政府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有佛教學識,立志從事佛教事業,並能聯系信教群衆的佛教教職人員的宗旨,在辦學中,積極引導學僧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農禅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的優良傳統,使年青一代僧人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整體文化素養有所提高。”[29]
此外,一誠法師作爲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當年還面臨著江西佛教的二個“老大難”問題:一是建設江西省佛教協會會址;二是修建一條佛光大道。這兩個問題都是多年來無法解決的難題,在一誠法師的積極籌辦下,得以順利解決。關于江西省佛教協會的會址問題,一誠法師寫信向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求助,得到了中國佛教協會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經濟上的援助。修建一條佛光大道,是因爲早年在江西永修和靖安之間曾經有過一條路,後來由于山石滑坡把路給沖垮了,兩縣之間的往來便中斷了很多年,沿途幾十公裏的居民要想出行就需要繞很遠的路,交通極爲不便。爲解決這個問題,一誠法師專門給省政協寫提案建議立項,在缺少資金的情況下,一誠法師帶領寺院僧衆踴躍捐款,並號召一些企業界的佛門信衆慷慨解囊,很快便籌集到了資金,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以及江西省政府、江西省交通廳的大力協助和支持下,這條路終于在2000年建成通車了。通車那天,沿途的百姓幾乎是傾巢而出,歡呼雀躍,後來大家一致贊同將此路命名爲“佛光大道”,以感念佛法的偉大和慈悲。
一誠法師所作所爲都是從大局著想,這是一種“無我”的精神。他爲江西佛教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值得後人效仿和學習。傳印會長曾“殷切地期待我們佛門後學,要以(一誠)和尚爲榜樣,荷擔如來家業,住持如來法;上報四恩,下濟叁有。”[30]
(作者爲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注 釋】
[1][2] 《和爲尚》編寫組:《和爲尚》(上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5頁,第83頁。
[3][4][5]一誠老和尚主修:《寶峰山志》,中華佛教出版社,2004年,第336頁,第419頁,第433頁。
[6][7]一誠老和尚著:《一誠老和尚詩文集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82頁,第138頁。
[8]《果一老和尚往生十周年紀念冊·序》。
[9][10]一誠老和尚著:《一誠老和尚詩文集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92頁,第176頁。
[11]一誠老和尚主修 : 《寶峰山志》, 中華佛教出版社,2004年,第151頁。
[12][13]一誠老和尚著:《一誠老和尚詩文集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58頁,第166頁。
[14][15]《和爲尚》編寫組:《和爲尚》(上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9頁,第69頁。
[16][17]一誠老和尚著:《一誠老和尚詩文集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62頁,第158頁。
[18][19]《和爲尚》編寫組:《和爲尚》(上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1頁,第53頁。
[20]《愛國愛教 亦禅亦農》,中國佛教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發言稿。
[21][22]一誠老和尚著:《一誠老和尚詩文集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321-322頁,第201頁。
[23]一誠法師著:《無雜相》,宗教文化出版,2009年。
[24]《一誠老和尚詩文集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62頁。
[25]釋一誠主修:《雲居山新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250頁。
[26]一誠和尚著:《一誠老和尚詩文集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63頁。
[27] 《和爲尚》編寫組:《和爲尚》(下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頁。
[28] 一誠老和尚主修 : 《寶峰山志》,中華佛教出版社,2004年,第361頁。
[29]一誠老和尚主修 : 《寶峰山志》,中華佛教出版社,2004年,第435頁。
[30]一誠法師著:《無雜相》,宗教文化出版,2009年。
《一誠法師與江西佛教(歐陽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