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誠法師與江西佛教
歐陽鎮
一誠法師,俗姓周,法號一誠,字悟園。1927年農曆2月2日出生于湖南望城,1949年6月8日于湖南長沙縣(今望城縣)黃金鄉洗心寺禮明心法師剃度出家。1956年,到江西雲居山真如禅寺常住,協助虛雲老和尚建設真如禅寺,同年11月,在廣東省南華寺受戒後返回雲居山。1957年,于性福大和尚座下承嗣沩仰法派,爲第十世傳人,法名衍心。旋得虛雲老和尚代傳觀本明一和尚法派,爲臨濟宗第四十五世傳人,法名常妙。1985年升任真如禅寺方丈。1993年11月推選爲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94年6月榮任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1999年擔任靖安寶峰寺方丈,2000年兼任江西省佛學院院長,2002年9月當選爲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北京法源寺方丈、江西靖安寶峰禅寺方丈。一誠法師一生在江西度過了40多年,爲江西佛教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主持修複祖師道場
雲居山真如禅寺自唐元和初年道容法師肇基以來,法燈長燃,時逾千載,乃曆代祖師之最勝道場,爲海內外著名古刹。然而曆經滄桑,雲居山真如禅寺荒廢破敗,上世紀五十年代虛雲老和尚主持複建,因一誠法師能打石,遂用以建造殿堂。今日雲居山之“趙州關”石匾,即出一誠法師之手。當時一誠法師打石的情景,有一首《打石》詩寫道: “鐵錘不憚巨石堅,斫方鑿圓總隨緣。寶殿巍巍根基穩,山門屹立趙州關。”[1]在真如禅寺的修複重建工程中,一誠法師負責圖紙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指揮,甚得虛雲老和尚和性福法師的賞識。
20世紀70年代,一誠法師主持修建雲居山上山公路。當時設備簡陋,加之山路崎岖險峻,施工難度大,他不計辛勞,親自勘察、設計、施工,一應籌劃。因一誠法師擅長建築,當時群衆都尊稱他爲“周工程師”。修路的經過,有一首《修路》詩這樣敘述:“搬石運土舊生涯,量曲取直籌劃佳。無愧衆呼“工程師”,路通山外千萬家。”[2]1980年公路建成通車,造福一方,功德圓滿,在百姓中傳爲佳話。
1980年,一誠法師與真如禅寺僧衆聯名上書省有關部門,請求恢複真如禅寺。1981年4月18日,一誠法師與悟源和尚等十余人回到真如禅寺,恢複佛教活動和叢林生活,任真如禅寺知客,並負責修複藏經樓。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發表專文對真如禅寺開展的佛教活動給予了高度評價。
1985年9月,一誠法師被推選爲真如禅寺方丈,全寺僧衆在他的率領下,加緊了工程建設,修複和新建了大殿、西禅堂、祖堂、虛雲老和尚紀念堂、方丈寮、趙州關、羅漢牆等殿堂建築,劃定山界、疏浚明月湖、鋪設從趙州關至山門之條石路,面積達10990余平方米,塑造並安裝了大小佛像230余尊,修整曆代祖師塔37座。同時,對寺中庭院、道路也進行了整修,全寺面貌煥然一新。
繼承虛雲老和尚宿願,中興馬祖道場寶峰禅寺,也是一誠法師肩負之責。江西寶峰禅寺,江右名刹,唐代禅宗祖庭,水潦和尚開山于唐天寶年間,南天八祖馬祖道一大寂法師靈骨舍利安葬寶所,名曰九龍荟萃之聖地。1953年,虛雲老和尚至寶峰寺,就發誓要修複此祖庭,然因緣不契,未能如願。1992年,一誠法師受靖安縣政府之請,駐錫石門,發願完成虛雲老和尚的未竟事業,恢複馬祖道場寶峰禅寺。
1992年10月,一誠法師參拜寶峰寺,當時見馬祖塔已被破壞,不禁當場落淚,隨後到寶峰鄉政府商談修複寶峰禅寺事宜,就落實政策方面向政府提了叁點要求:一、把曆史上屬于寶峰寺的山林土地交給寺廟管理使用;二、把寄于寺內的中學妥善搬遷出去;叁、把馬祖塔內的文物歸還寺裏。當時有關領導都答應了,于是便在當月迎進玉佛,住進僧人,開始了修複工作。在修複過程中,一誠法師雖身居要職,卻日理萬機,每棟殿堂皆親自構圖設計,並隨時來寺解決具體問題,可謂勵精圖治,苦心經營,從而使一座座殿堂樓閣拔地而起。相繼修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天王殿、客堂、雲水堂、禅堂、虛懷樓、雲海樓、虛雲老和尚紀念堂、山門及諸廂房等。尤其是江西佛學院教學大樓,占地2200平方米,3棟3層,共計4600平方米,具有古建雄風。至1999年,各處殿堂及諸聖像完工,曆時6年整,全寺落成。如今修複後的寶峰禅寺形成了祖塔、殿宇、經堂、僧舍等組成的一套完整的建築群,規模宏偉,布局嚴謹,工藝精湛,寺內古柏參天,樹木成蔭,花圃星羅棋布,建成了一座園林式的寺廟。一誠法師如願以償,遂于是年秋季舉行開光落成典禮,全堂佛像開光,寶峰寺法燈複明,一誠法師升座榮任方丈。
寶峰禅寺的重修落成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評,廖宇陽以詩致賀:“前瞻祖塔數年前,一片空山尚寂然;今日巍峨樓殿起,佛音梵呗普諸天。”[3]1999年9月12日,靖安縣縣長黃百文先生在寶峰寺全寺落成佛像開光、方丈升座慶典法會上的致詞中說:“如今寶峰禅寺曆時六載重建落成,……是一誠方丈率領僧衆精心籌劃勞心勞力的結果。”[4]2001年5月3日,廣東雲門大覺禅寺佛源長老在江西佛學院教學大樓奠基法會上的致詞中講到:“像我們的一誠大和尚,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實幹家,他能夠白手起家,腳踏實地步步向上,天天向上,所以繼承祖師的家業,你看建了這樣大的一個寺廟,又管理的這樣好,不容易啊。”[5]
除了修複真如禅寺和寶峰禅寺,一誠法師也爲振興江西佛教的其它祖師道場建設奔走忙碌。他相繼受聘兼任宜豐縣洞山普利寺、廣豐縣博山能仁禅寺、鉛山縣葛仙山慈濟寺等寺的名譽方丈,爲這些曹洞宗祖庭的修複重建出謀獻策,從規劃圖紙到指揮施工,無不傾注心血。1992年3月,他與中佛協的工作人員一起去廬山諾那塔院參加了驗收工程,並作有詩: “廬山今日喜重遊,諾那塔院又加修;圓融宗風傳世外,顯密光輝照神州” [6],以表達他的興奮之情。他自始至終把祖師道場的修複作爲自己的神聖使命。2004年11月18日,他在仰山祖師塔落成典禮上就說過:“做爲一個佛教徒,心懷祖庭,支持祖庭是我們的責任。”[7]對于廬山東林寺建設大佛工程,他慎重地指出:“希望東林僧衆繼承和發揚果公的遺志,圓成大佛工程,加強道風和信仰建設,完善組織管理,發揮東林寺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曆史地位的優勢,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使東林寺真正成爲與其曆史地位相應的淨土宗祖庭。庶可無愧于先賢,而垂範于來者。”[8]
倡導實行農禅並重
雲居山真如禅寺作爲中國佛教著名的禅宗道場,曆來重視中國佛教農禅並重的傳統。所謂農禅並重,就是勞動和參禅兩不耽誤,在勞動中參禅,在勞動之余禅修。一誠法師在江西的幾十年,始終堅持和實踐著農禅家風。他認爲,21世紀的合格僧人,必須堅持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必須實踐百丈清規,發揚農禅並重之佛門家風,促進道風建設,續佛慧命,廣利群生。因此他經常埋首園田,要求僧衆辛勤勞作,從他所寫的詩作中顯而易見,在性福大和尚像贊中有:“……領衆熏修,重振宗風;爲人爲法,亦禅亦農。愛國愛教,愈老愈紅;瞻之仰之,贊莫能窮。”[9]和本智法師原韻有:“容祖開山定梵宮,雲公寶塔振歐峰;老人示寂常光照,繼續農禅舊家風。”[10]在石城如日山普照寺開省佛協生産工作會議,該寺要求一誠法師題字留念而作此: “特來學農禅,方知此山美;鍾聲落人間,樓臺真雄偉。”[11]
雲居山僧衆在一誠法師的帶領下,衣糧唯靠自給,常住日以農作爲事。僧衆從事的農禅主要有叁種形式:一是種田。一誠法師在《回憶一九五九年春》作:“今來真如寺,農田學稼通;心中無所礙,高臥亂雲峰。”[12]他在《雲居山學稼》有感:“學稼真如寺,犁雲萬仞峰;禅心隨朗月,高臥彩霞中。”[13]還有他寫的《作務》:“千年農禅繼芳規,打田搏飯供爨炊。肩挑雙百力強健,如來家業許荷擔。”[14]《埋首勞作》:“密密打地田土平,鋤草灌禾意從容。歸來倦臥白雲裏,不聞山外起雷聲。”[15]另外,傳印法師赴北京贈一誠法師雲:“雲居共榻已多年,暮鼓晨鍾養性虔;佛印橋頭貪攬月,蓮花城裏苦營田;弘揚淨業昭功德,丕振宗風結梵緣;一雁分飛天宇遠,神靈庇護到幽燕。”[16]這些詩作都反映出僧衆種田的情形。二是采茶。雲居山産茶,攢林茶最爲著名(今之雲居山茶)。一誠法師與大衆摘茶炒茶,自得其樂。他曾作有《雲居山采茶有感》詩雲:“叁萬新芽葉,稱量只半斤;但知香透腑,莫忘孰辛勤。”[17]另有《采茶》詩:“一味圓悟主雲居,叁字趙州參膺祖。橫林香透叁千界,一芽一葉浸辛苦。”[18]叁是砍柴。一誠法師還提倡砍柴,日爲薪爨之給。他作有《砍柴》:“嶺南樵夫賺袈裟,禅道許共野人達。斤斧不避稠林密,性火還隨薪火發。”[19]
“文化大革命”爆發,紅衛兵沖擊寺院,常住星散,唯余一誠法師與朗耀、自性、慧通四人,仍以牧牛、種田爲務,人稱“雲山四僧”。一誠法師雖然被趕出寺門,強行安排在雲居山墾殖場,卻仍然從事破竹子、放牛等工作。由于他勤奮勞動,寬厚堅忍,擅長建築工程的工作,便被留在山上充作農工,並擔任原真如寺僧伽農場的生産隊隊長,與衆一起進行勞作。
1978年底,國家落實宗教政策,僧人重返寺廟,恢複宗教生活。一誠法師與體光法師等道友率先回到雲居山,恢複雲居山僧團。他們先是劈茅草砍竹子,搭蓋茅篷,舉行佛事活動,恢複出家人生活。1985年以後,真如禅寺僧伽林場借鑒世俗社會“聯産承包責任製”,加強經營管理,調動僧衆的生産積極性,提高單位面積産量。一誠法師親自帶領僧衆進行農耕,實踐百丈祖師遺訓。1…
《一誠法師與江西佛教(歐陽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