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僧人通过劳动自给自足,这种类似农禅的方式与百丈怀海最初建立丛林的规矩十分类似,对传统的保持性十分明显。
台湾许多僧团中在学的出家众每日也有类似的出坡劳动并参与为僧团服务的工作要求,比如中台禅寺的僧人就被分成不同的组,包括寺务处、法务组、知客室、书记室、资讯中心、文教中心、环保组、衣钵室、交通组、库房等等,寺内一切生产劳务都由出家众亲力亲为,每日都需要劳作,真正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较大规模佛教团体之外,台湾还有不少小型寺院,这些寺院里采取的方法就与传统的丛林方式更为接近。虽然其中一些寺院也会让自己的弟子去报考佛学院,但是大部分小型寺院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方式,通过师父的“语录”、身教和日常生活教育进行僧伽培养,注重僧人个人的体悟,而非像现代化学院那样建立一些客观化的考试标准。
在以上这三种模式里,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佛教僧伽教育的开展中,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以适应僧团自身的发展为原则,以培养符合佛教弘法要求的宗教师为追求,并且在作息时间、课程安排、教育方式等方面从传统丛林教育中吸取养分。
二、台湾僧伽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趋向学历教育
台湾的僧伽教育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僧教育开始出现对学历的需求。
目前,中国内地的佛学院都还不具备颁发教育部认可的学历证书的资格。在台湾,最初由宗教团体创办的单一宗教专业的学院同样也只有教界内部的认同,而不能颁发社会认可的学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僧人更加广泛的参与国际佛教学术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需要一定的学历证书,如果想进入大学教书,一纸文凭更是必要的条件。而有些信众对于出家众的学历也存在着期待。基于如上几个因素,台湾的僧伽教育出现走向学历教育的趋势。
台湾宗教团体创办的单一宗教学院获得颁发正式学历资格,始于2004年3月,台湾通过修正“私立学校法”第九条,即:“私立大学校院或宗教法人为培养神职人员及宗教人才,并授予宗教学位者,应依相关法规向教育部申请,经核准后,设立宗教研修学院。私立学校不得强迫学生参加任何宗教仪式。但宗教研修学院不在此限。”法鼓佛教学院于2006年依据本“法案”申请成立,成为第一家也是目前台湾唯一一家具正式学历教育资格的单一宗教建立的佛学院,经过发展,法鼓佛教学院现在已经可以颁发从学士到博士的文凭。
僧教育进入学历教育的序列,则可以公开向社会招生,甚至可以向海外招生,更重要的是获得“当局”同意在此类学校里可以有“行门”的课程,并且计算入学分,意味着佛教的实修功课进入了国家教育体制,对于佛教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在法鼓佛教学院之后,台湾陆续也有其他佛教团体的佛学院提出申请,要设立成为能够颁发文凭的佛教学院。目前,甚至慈济也开始筹备静思佛学院,并且要申请正式的学历资格。可见学历教育对于当前台湾的僧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需要和趋势。
(二)注重持续教育
台湾很多佛教团体认为,僧伽教育的实质是终身教育,重点部分在于理论学习之后的践行,因此十分注重毕业之后的持续教育。
对于僧人来说,从佛教学院或者僧伽大学、丛林学院毕业,并不代表就已经成为一位佛教所认为的僧才。法鼓山僧伽大学提出“本校培养僧才从三个方面思考,即培养行政人才、教育人才与学术人才”,这些并非简单的学院里的教育可以完成。而且结束学院学习,僧人也同样面临毕业出路的问题,回到僧团服务是最自然的选择。
就法鼓山的僧众而言,毕业之后都要到僧团领执事,这些执事与过去丛林里的八大执事并不完全相同,具有时代的特点,除了传统的知客、维那,还有宣传、财务等职位,出家众也需要每日上班。而且因为吃、住都在山上,他们不像在家众一样有专门的休息日和薪水,只有很少的零用钱。更重要的是到哪里执事并不能由个人来选择,而是由僧团安排,在领受执事之后,还需要边学边做,以求“借事练心”,在僧团的共住生活、和合共修中,在与社会接触、处理各种工作事务的过程中来继续自己的修行。这些正符合圣严法师所说的:“为了开发佛教事业,也首先要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事业,以事业受容人才、安置人才。”毕业后的僧众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回到僧伽大学进行进阶学习和专修学习,因此,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终身教育过程。
其他的佛教团体的做法也非常类似,如佛光山僧众的培养目标是:“为造就佛教专门人才,以从事佛教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住持佛教、宣扬佛法,达到人心净化,社会之安和利乐。”[10]佛光山为其僧众准备了各个事业体内的工作机会,让僧众通过文化、慈善等事业的参与来进行弘法。而中台禅寺的佛法五化运动——“佛法学术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艺术化、佛法科学化、佛法生活化”,将佛法融入生活,也是在提倡佛法教育是一种终身的生命教育。中台佛学院的学僧结业之后,有些在中台山各分院精舍住持、常住执事,有些成为佛教学院的教授法师、执事人员,乃至在各大专院校、公私立机关团体担任指导工作,这些也是在开展弘法事业,体现菩萨行精神。[11]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以上这些多种形式并且持续不断的僧伽教育,为台湾佛教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当地佛教的繁荣发展,非常值得内地教界学习和借鉴。但是台湾目前的僧伽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反思。
首要的是老师是否等于导师?不管如何提倡“学修一体化”,或者丛林与学院的结合,系统化、标准化的学院式教育,教师与学僧之间只是普通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在僧团内部,为了避免出现派系之分,很多僧团并没有为出家众指定专门的亲授师,缺乏过去师徒传授的紧密的心灵结合与指导。但是在僧众的教育、佛法的教育中,很大程度上非常个性化,需要解决个人心灵成长和觉悟的问题,虽然亦会有共同的禅修课程,但是“小参”式的指导并不能完全做到亲授、亲传。反观传统,在丛林教育中依师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中国向来的僧教育大多是师徒相承,在丛林中完成的。隋唐以降的各宗派大师辈出,自是应归功此一僧教育制度之优良。”[12]学院式教育固然能够带来僧团的壮大,但是批量化的教育能否培养出真正的精英或者说高僧?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过就目前台湾僧伽教育的发展,以上问题似乎尚未明显浮出水面,倒是学院教育中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急待解决,比如招生名额不满。有资格招收佛学专业本科生的法鼓佛教学院几乎年年招生名额都有剩余,因为许多高中在校生并不了解佛教,认为学这个专业不能够经世致用,将来出路也会成问题,所以成为报考的冷门;而有一些需要学历的出家众,又无法接受4年全职学习才拿到学历的培养过程,尤其是许多课程他们已经了解并学习过,而导致招不满学生的尴尬局面,这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再拓展到宏观来说,目前台湾佛教界的学院教育都存在着资源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亦有呼吁建立像韩国那样统一的僧伽教育大学的声音。台湾大学退休教授恒清法师就曾在僧伽教育研讨会上和其他场合多次提出,与其建立许多的佛学院还招不满学生,形成资源的浪费,阻碍佛教的发展,不如各大宗教团体的负责人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僧伽大学或者一致要求本僧团的僧众经过四年佛教大学教育才可以受戒,这样能够既增加佛学院的招生人数,也能保证僧人的素养[13]。但是这一建议目前在台湾的实现并不那么容易,由于佛制从来没有要求过将大学教育与戒牒相联系,很多出家众并不会接受这个新规定,而且困难在于各个佛教学院的教学思想、教材、课程设置差异甚大,对于团体自身而言,由于不同宗教团体各自有其事业规划与人才需要,也很难联合起来,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良好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来看,台湾蓬勃发展的佛教团体为佛教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空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从长远来说,台湾佛教团体如果想实现僧才培养与事业体发展的正向循环,能够联合起来办统一的僧伽大学当然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实现师资力量的强强联手,只是在操作上难度较大。另外,不妨考虑在各自僧团或者学院的教育中进行精耕细作,即改革一下现行的教师制度,更好的照顾到丛林传统的精髓,让事业体中真正有修证的法师成为学僧的亲授师,对于学僧的修行进行更加紧密的指点,培养出一批真正的精英僧才。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2010级博士生)
【注 释】
[1]法鼓佛教学院已经获得批准升级为法鼓大学,除佛教学院之外,将设立其他学院成为综合性人文大学。预计2014年开始正式招生。
[2]王雷泉:《台湾佛教兴学热潮一瞥》,载于《法音》1995年第12期,第32页。
[3]资料来源:佛教慈济基金会《大爱洒人间》,第31页。
[4]释印顺:《教制教典与教学》,载于《妙云集》,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版。
[5]资料来源:中台禅寺:《落成十周年纪念专辑》,第26-28页。
[6]释满遵:《佛光山丛林学院》,载于《普门学报》第4期,2001年7月,第5页。
[7]同注2。
[8]资料来源:法鼓山僧伽大学介绍简章。
[9]释圣严:《法鼓家风》,台湾:法鼓文化,2005年版,第73页。
[10]同注6,第2页。
[11]同注5,第32-33页。
[12] 释成一:《华冈佛学学报第六期(序)》,《华冈佛学学报》,1983年第6期。
[13] 释恒清法师的发言参见《2009年佛教僧伽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光尼众佛学院主编,2009年,第288-290页。
《台湾僧伽教育的现状与反思(熊江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