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与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义▪P3

  ..续本文上一页个功德很大的呀!

  第四,谛听。有法师、善知识讲经,你要认真去参加听讲。在家菩萨戒有一条,四十里路以内有法师讲经,不去听讲,就犯戒。所以,一定要听经、听法,维持慧命,对自己大有好处。

  第五,披读。什么叫“披读”呢?自己要经常阅读经典。

  说到这里,顺便给你们讲一讲,现在出现了个什么“本愿法门”。“本愿法门”是日本真宗传出来的。佛教在日本已经是基本变了,日本的出家人,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娶妻食肉的,可能你们有些晓得,有些还不晓得。娶妻子、生儿女、喝酒吃肉,日本和尚就是这样的。穿西装,而且日常生活都穿西装,打领带。日本真宗的创立者就是亲鸾,他们喊的亲鸾大师。这个亲鸾最初接受中国净土宗,提倡念佛的,念佛生西方呀,后来变了,结了婚,娶了两个夫人,生了儿女。所以净土宗,由他来传就变质了。

  净土宗的经论过去是“三经一论”,现在是“五经一论”。三经就是:《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叫《往生论》。三经是佛说的,论是印度天亲菩萨(又叫世亲菩萨)解释三经时写的,后来加了两部进去,清代学佛居士龚自珍加了一部,就是《普贤行愿品》,因普贤发十大愿,最终是回向往生西方,所谓“临终愿生安乐国”,所以就把《普贤行愿品》加进去了。到了印光法师,又把《楞严经》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进去了,合起来就是净土五经。我们研究净土宗,当从“五经一论”下手。

  但是亲鸾违反净土宗的教义,曲解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之中,他只是承认一愿,就是第十八愿,这第十八愿只是讲十念往生,哪怕最恶的人,十念都可以往生,他只是着重这一点,至于三经一论的其它内容,他就不讲了。其它还讲了些什么呢?广大心、深心、正直心。广大心就是慈悲心;深心就是善法心;正直心就是佛心、清净心。念佛人要以此三心念佛,有这三个心,就有功夫,就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没有这三个心,你光是嘴巴念佛,哪怕念得唇焦舌烂也起不了作用啊!

  念佛的人,要修三福业,要修九品善。“三福业”叫净业,“九品善”合为三品:上品、中品、下品。你修人天善,你原在人间造恶,晓得念佛,能改过来,忏悔念佛,就可以得下品;你修人天善很高,结合修解脱行,就可以得中品,生中品莲;你能修菩萨善,发菩提心,临终,就可以生上品莲。这是佛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说得清清楚楚的。

  但是,日本亲鸾不讲这些。他把念经、拜忏、做佛事都认为是杂修。杂修不如专修,把念一句佛号认作是专修,因此,经可以不念、戒可以不修、佛事可以不做,你们看,这歪曲到哪里去了?重庆,在这半年以来,就发生过这种事情,有一个“和尚”叫圣苏,他就学“本愿法门”,他同台湾“本愿法门”挂了钩,他是在九华山出的家。但实际上,他打九华山的招牌,为了欺骗别人。他到了四川乐至报国寺,把昌臻法师的几个徒弟都迷惑了,就相信那个“本愿法门”,传播“本愿法门”。但是,这在昌臻法师那里行不通,因为昌臻法师有正见,那几个徒弟就跑了。一跑跑到重庆,先是秘密宣传,后来得到一个“居士”支持,就公开宣传,引起一部分居士同另一部分居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一个坚持要念经念佛,坚持自力和他力这种净土;一个就是“本愿法门”,只是念佛,不念经、不上庙、不做佛事,就这么分成了两派,而且矛盾很深。在重庆搞了半年多,后来,因为大部分佛教徒觉悟很高,向有关部门反映,圣苏最近到重庆,公安部门就叫他写检查书,不准他再宣传,他后来就走了。我说这件事,就是希望大家注意。四川省和重庆市现在是分开的,在重庆决不允许他活动,在四川省范围内也要注意这件事情。我给昌臻法师讲,在开省佛协代表会时,要公开提出来。这个邪法误人不浅哪!

  这里讲修十法行,我已经讲了写经典、供养经典、流通经典、诵读经典。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把其他的内容简单提个纲要。

  第六,要受持经典。

  第七,要开演经典,要宣传,要弘法。

  第八,要讽诵经典,讽诵是什么呢?就是高声朗诵。

  第九,要思维经典,就是思维法义。

  第十,要修习经典。就是如法修行,就是结合闻慧、思慧,并依之修行。所以这十个法行的精神就是由闻而思,由思而修,这就是般若的资粮。

  现在揭批的“*轮功”,就是借“*轮”反“*轮”,借佛反佛。他们把李洪志供奉为教主,高于释迦牟尼佛之上。“*轮功”的书我是看完了的,简直胡说八道,歪曲我们佛陀的经典。他也讲什么法身、讲如来、讲八万四千法门,实际上是在歪曲,一窍不通。但有许多人受骗上当,甚至在取缔“*轮功”的过程中,有些政府官员不了解,把佛弟子与他们混为一谈。取缔“*轮功”,政府有着明确的立场,邪教与宗教有本质的区别。现在有些地方执行起来有偏差,但也在逐步纠正。这是李洪志乱宣传对我们佛教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愿法门”有类似情况,借佛反佛,借念佛反念佛。

  般若之行,首先是“十法行”,就是如上内容: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具体讲就是由“三慧”到“三学”,由“闻、思、修”到“戒、定、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一套完整修法。

  2.修解脱行。

  什么叫“解脱行”呢?就是对于六尘境界,要有厌离心,有厌离心才可以断贪心,断贪就能斩断生死根本。要断生死根本,就要把生死的根本原因找出来。生死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那就是“我执”,由“我执”生邪见、生烦恼。般若法门就是要断“我执”。

  “我执”在第六意识方面,属于情感上的执着,于真实道理起迷惑,认识不清,这叫做分别执。属于第七识(末那识)的叫“俱生我执”,即本来就有的、与生俱来的,这一种执着就迷于事相。第六识迷于理就起邪见,第七识迷于事相就生妄执。

  邪见是什么呢?在佛经的分析就是下面这五种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由这些不正确的见解而产生的对真谛的迷惑,叫做“见惑”。

  对自身,就执我嘛,我有多么高大,多么不得了,由此而生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叫做“身见”。

  “边见”,就是执“常”或执“断”。执(坚固地认为)万法是恒常的,叫“常见”;执万法消亡了就彻底没有了,叫做“断见”。这两种见解叫“边见”,一边之见。

  “邪见”谓拨无因果,毁谤因果缘起的真谛。

  “见取见”即执着以上的错误见解,非因计因,却自认为是正见。

  “戒禁取见”就是由于上述的种种邪见支配他的行动,猛力发起错误的修行。有些外道,在粪坑里修,在古墓中修,或者投水投火,认为自杀可以升天堂……,行为不正当,非果计果,这叫“戒禁取见”。

  这五种“见”,又叫“五利使”,由于对真理不明生起的五种“恶见”。

  至于第七识迷于事相,即通过第六意识迷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一般人都迷于六尘境界。尽管有些人看起来蛮聪明的,但时常迷于外境。譬如,有些聪明人明明知道“白粉”吃不得,吃了害自己还害家庭,但遇事临头,烟瘾一上,香味就把他迷倒了,他就不得不吃;有些聪明人进舞厅、歌厅,为了娱乐,但男女之间容易出问题,影响家庭和睦,有些人偏偏要去;有的打麻将、赌钱,一上桌子就有输赢,他晓得这些道理,但偏偏要上桌子,结果越输越眼红,最后输得倾家荡产。这是一些社会现象,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修行人来讲,如果只重知见,而不修行,尽管会谈会说,遇到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现前,他就迷了。所以,虽懂理,没有定力或定力不够,没有修定或者不进行实际行持,遇到具体的六尘境界,他就迷惑了。

  佛法讲,要修“戒、定、慧”三学。持戒就要守根,临境就不乱。六根就像六道大门。你晚上不把大门守好,盗贼就会把你偷得空空的。我们修行人,六根不守,六贼就会进来,把你的法身慧命也偷得空空的。所以持戒就是守牢六根嘛,修定就是伏意马。你不修定,定力不深,遇到具体境界,你就要乱,就要破坏你的戒行。所以,思惑迷于事,见惑迷于理。

  我们现在修般若法门怎样办呢?我们要达到什么境界呢?要超妄情、离邪见。一个是“超妄情”,即情感不要浮动,要保持正常。六情五欲不要放纵,叫超妄情。“离见”呢?就是离邪见,思维要端正,定力要高,要时常保持理智、镇定,做到“正念相续”。

  那么,如何超情?如何离见?首先就要修“文字般若”,要通经明理,不落于邪见、边见;同时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修“观照般若”。修观照般若就是修“止观”,修“止观”就会有定力,有定力能够消除贪、瞋、痴、慢、疑等种种烦恼,有了这种定力,就会随境不乱,就能最终消灭“事惑”。这个时候就是具有了“般若慧”,就能以般若利剑斩断烦恼、消除二障,直至圆证菩提。

  3.修菩萨方便行。

  我们学佛就要先学菩萨,要完成般若历程,得到般若的智慧,也必须要学菩萨。学菩萨不单是出家人的事情,在家居士同样要学,故有“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我们学佛乃至成就,要着重于“信、解、行、证”。信以后要了解,了解以后要结合行动,才有实证,也就才有受用。不只是说一说,或念一念经就了事,那只是形式。

  上面讲的两种“法行”重点在“行”上面。“十法行”要“行”,“解脱行”也要“行”,现在讲的“菩萨方便行”还是要讲“行”。“解行相应”这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没有行持就没有智慧,就不能进入般若。那么学菩萨方便行,首先必须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具体来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了上求佛道,必须救度众生,这是成佛的先决条件,这是菩提心的重点。“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就是于万法真谛不迷惑…

《般若与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