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与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义▪P2

  ..续本文上一页如你一边念佛,一边遇到事情了又发火,或者骂人,或者打人,说明你念佛还没得到进步,内心一点都不空,遇事情放不下。这就是空的实用境界。

  弥勒佛殿前有副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到了这个境界,就像心如虚空,容量很大,才能够慈悲摄受众生,真正具足智慧,这种慧就是“空慧”。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公案。唐代慧能大师门下,有两个著名的禅师,一个是马祖道一,一个是百丈怀海。马祖是四川什邡县人,他参禅悟道,开悟以后在江西一带弘法,很出名。

  当时,有个庞道玄居士。庞道玄有个女儿,叫庞灵照。庞道玄是个文人,学佛人,是讲修行的人。他很清高,有学问,不愿意当官。过去,有些清高的人讲:书可读而官不可做。做了官很危险的,升得高,爬得快,也跌得快,跌得很惨。古今中外很多做官的都是这样子。这个庞道玄知道这个道理,就不做官,所以,他生活很清苦。他的生活怎样维持呢?他女儿有一双手会编篾货(指四川的竹器),住到茅屋里头,整天编篾货,同时参禅求道。

  庞居士拜马祖为师,有一天他问马祖(那时他还没开悟),师父呀,我问你一句话。马祖说,你问嘛。就问:禅宗经典讲,修行人不要与万法为伍,什么叫“不与万法为伍”呢?在万象森罗之中,不与万法为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不理解!马祖说,我等你一口将西江水喝尽,就给你讲。“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才给你说”。那么大家想一想,西江水有那么多,怎能一口喝尽?即使一碗水,喝得快都要呛,何况西江水呀!那就要大肚子,像虚空一样的大肚子,或者像大海一样。大海能纳百川嘛,要有那么大。所以,待你一口喝尽西江水,我才给你讲。就在这一句话的点化下,庞居士悟了,他证得“空”的道理。这种境界:心如太虚,量周沙界。

  他感悟后写了两首诗。第一首:“十方同一会,各各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这首偈子在有些丛林法堂上都贴着。我们修行人同在一起,为了什么?是为了学无为法、无漏法,达到空慧的境界,能够见诸法皆空。我们在念佛、参禅悟道的地方,就是“选佛场”。你要高中“举人”的话,你必须要“空”。你见了空性了,就考上了。这叫“心空及第归”。所以我们修行,一定要悟道。

  在丛林、在念佛堂、在佛学社或者在讲经堂,大家聚在一起,为了什么?能够聚在一起,都是有法缘。有这个因缘听法,为了什么?为了学无为法、学无漏法,要证空慧,要破除我执、法执,消除无明烦恼,这是最终目的。所以,他的偈子就这个意思。希望你们学佛、念佛不要空过。要达到悟的境界,必须要空。在物质上、生活中,要看得淡、放得下,看不淡、放不下,无明烦恼一生起,你就空不了。这是他第一首偈。

  第二首偈,形容他的家,形容他们的生活:“家内空空空,空空无有货,日出空里行,日落空里卧(白天在空中走路,晚上在空中睡觉)。空坐空吟诗(我偶然吟诗,结果还是空的),诗空空相合(父亲吟诗,女儿附和,一个吟,一个和,都是空的,不要有所执着,过了就忘了)。莫怪纯用空,空是诸佛座(他说我这首诗,完全用了空,你不要怪啊!你要晓得空的道理很高。空,是十方如来的宝座)。

  《法华经》里讲,我们学佛要“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升如来座”。“入如来室”,你必定要持戒,不持戒你入如来室干什么?如来室就是讲持戒清净。“著如来衣”,如来衣是什么呢?忍辱波罗蜜衣,就要无诤,无诤就是三昧,《金刚经》里讲的“无诤三昧”。你能够无诤,就披起了如来的衣服了。“升如来座”,你就必须见真空,得“真空慧”,就可以升如来座。这三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庞居士的诗讲“莫怪纯用空,空是诸佛座”。我们冥契了空境,悟得了空理,就具足了空慧,就快要登上如来的宝座了。

  这里引用庞道玄的两首诗,就是为了说明,证得般若不单是出家人,居士也可以证般若。开悟,不单是出家人可以,居士也照样可以,这个是平等的,不分在家出家。

  关于“空”的解释,在《大般若经》里,讲“十八空”。“十八空”就是“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本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有性空、无性有性空”。一句话,无论是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都不能执着。不执着就叫做“空”。

  昨天我讲过,“空”是夺情不夺法。“夺情”是什么呢?是去除虚妄之情、分别之情。“法”呢?就是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因果缘起是存在的,净土是存在的,如来的境界是存在的,佛的五眼六通是存在的呀,并不能否定其存在。但是对于这些存在的,有为的、无为的现象,你不能有一点执着。执着就心胸狭隘,就有烦恼,那就不空。

  另外,《大般若经》里有108句,108句就是108个法相。其中属于杂染心的有53法,属于清净心的有55法,总共108法。修行者对于污染法都要空,对修清净善法而有所执着也要空。有所执着,就是有污染,如天空有云,就不能现太阳。

  (二)般若之相

  行为不浮躁,四大调柔,内心很安静,行住坐卧经常在定境中,得到轻安,这是什么相呢?静相。很明显,有具体内容,就有其相。我内心清净,我的表现就是很清净的,即寂灭之相、无相之相、般若之相,犹如虚空广大。虚空能含藏无边色相,无边色相又由虚空所显,故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由于虚空广大,可以包罗万象,所以,从这方面来譬喻无相而无不相。一方面是静、是无,一方面是有、是幻有,宛然而有。一方面是真空之相,一方面是妙有之相。真空妙有之相就是般若之相。

  我刚才打了个譬喻,一个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很静,静中带智慧。虽然他有举止行动,却是一种方便之动,与普通人的动不同,这就是有智慧的表现,有定力的体现,这就是般若之相。这个譬喻是很好的。实相而无相,犹如虚空,含藏无边色相。这些无边色相,也是由虚空所显,而它的本性是清净的。真如也是这样,不即诸法,不离诸法(又在一切现象之中体现真如境界,体现空的境界,不是离开一切现象,一切现象就是妙有,表现出空的内容,就是真空,所以不即诸法,不离诸法)。法与真如,皆无漏自性空,空无所有。这就是一种般若妙相,修行达到这个境界就很好了。

  我们佛陀,常处于真如境界,体大、相大、用大。什么叫“体大”呢?如来的法身,充满十方,无处不遍,叫体大。“相大”呢?如来相,妙好庄严,福德圆满,叫“相大”。什么叫“用大”呢?如来为了慈悲众生,现应化身、千百亿化身,其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众生,这就是真如的妙用,真如德相的妙用,就是“用大”。这一点,就是说明般若之相。

  所以般若之相,一方面讲,实相而无相,纯粹的空境。另一方面讲,无相而无不相,从静到动,从空到有,从真空显妙有,即为无相而无不相。

  “无相”,在《大般若经》里面,有些名词来描述它,叫“不取、不住、不染、无着、无受、无言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叫做“无相”。“无不相”是什么呢?就是幻化之相,妙有之相,体现在一切因缘生法,如来就体现在一切化身,现五眼六通,这都是无相无不相的表现。总起来讲,这叫做般若之相,一种是实相无相,一种是无相而无不相。

  (三)般若之行

  “行”就是行动,亦即修持。如何求得般若?如何证得般若?如何由般若断生死?如何由般若行菩萨道?这就包括在“行”里面。

  “行”,又分为几个方面。第一,修十法行;第二,修解脱行;第三,修菩萨方便行;第四,菩萨四真实行。

  1.修十法行。

  学佛要分清两种行,一种是随信行,二种是随法行。

  随信行是什么样呢?学佛要具备正信,坚定信仰,信仰三宝的功德,信仰因果的真实道理,信仰修善积德必定有好果。务必要具备这个信仰。一个学佛的人,连这个信仰都没有,就不叫学佛。有些人研究经典,如世间的研究院、研究所都在研究经典、研究佛学,大学里面也有专科在研究,我们只能说他是研究佛学者,而不是学佛者。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的脚还在山门外,还没踏到山门内。尚未具备信仰,尚未皈依三宝,你不能说他是学佛的,不能说他是三宝弟子呀!

  “信”,就是要信仰三宝、皈依三宝,深信因果,相信修善积福的功德。那么修一个善,积一分功德,不会落于虚空。要注意到,你们到庙上来,哪怕你磕一个头、插一炷香、供一杯水、供一束花,或者在庙上扫一下地,你的功德不会落虚空。要有这个坚定的信仰。“信”,就要信这些。

  但是,除了“信”以外,还要“随法行”。“法”是什么?就是佛法,就是法宝。要依佛说的教授、教诫而身体力行。在行动上,能够依教授教诫、依佛法行持,就叫做“随法行”。

  下面讲十种法行。这十种法行,就是针对法宝我们如何学习、如何修持。“十法行”,在《大般若经》里提到,就是般若的资粮。

  第一,书写经典。书写经典的功德是很大的。过去的大祖师、大居士都要写经。明代藕益大师,为了报母亲的恩,每天滴血写《华严经》。因为这是如来的言教,法宝流通、正法住世,就是人天眼目,是指路明灯,所以功德很大。

  第二,供养。供养三宝,不单供养佛和僧宝,而且要供养法宝,就是对于经典,你不能亵渎,要放在清净的地方,而且要礼拜供养,尊重法宝。有些居士懂这个道理,见到经,就要礼拜。读《大般若经》,就拜《大般若经》,读《华严经》就拜《华严经》,而且要修供养。

  第三,施他。什么叫“施他”呢?就是以经书法宝流通,使别人也能够读,叫“施他”。过去文殊院不是在印书吗?印了书就供给其它的寺院,或者用来结缘。这…

《般若与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