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與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義▪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你一邊念佛,一邊遇到事情了又發火,或者罵人,或者打人,說明你念佛還沒得到進步,內心一點都不空,遇事情放不下。這就是空的實用境界。

  彌勒佛殿前有副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到了這個境界,就像心如虛空,容量很大,才能夠慈悲攝受衆生,真正具足智慧,這種慧就是“空慧”。

  曆史上有這麼一個公案。唐代慧能大師門下,有兩個著名的禅師,一個是馬祖道一,一個是百丈懷海。馬祖是四川什邡縣人,他參禅悟道,開悟以後在江西一帶弘法,很出名。

  當時,有個龐道玄居士。龐道玄有個女兒,叫龐靈照。龐道玄是個文人,學佛人,是講修行的人。他很清高,有學問,不願意當官。過去,有些清高的人講:書可讀而官不可做。做了官很危險的,升得高,爬得快,也跌得快,跌得很慘。古今中外很多做官的都是這樣子。這個龐道玄知道這個道理,就不做官,所以,他生活很清苦。他的生活怎樣維持呢?他女兒有一雙手會編篾貨(指四川的竹器),住到茅屋裏頭,整天編篾貨,同時參禅求道。

  龐居士拜馬祖爲師,有一天他問馬祖(那時他還沒開悟),師父呀,我問你一句話。馬祖說,你問嘛。就問:禅宗經典講,修行人不要與萬法爲伍,什麼叫“不與萬法爲伍”呢?在萬象森羅之中,不與萬法爲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不理解!馬祖說,我等你一口將西江水喝盡,就給你講。“待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我才給你說”。那麼大家想一想,西江水有那麼多,怎能一口喝盡?即使一碗水,喝得快都要嗆,何況西江水呀!那就要大肚子,像虛空一樣的大肚子,或者像大海一樣。大海能納百川嘛,要有那麼大。所以,待你一口喝盡西江水,我才給你講。就在這一句話的點化下,龐居士悟了,他證得“空”的道理。這種境界:心如太虛,量周沙界。

  他感悟後寫了兩首詩。第一首:“十方同一會,各各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這首偈子在有些叢林法堂上都貼著。我們修行人同在一起,爲了什麼?是爲了學無爲法、無漏法,達到空慧的境界,能夠見諸法皆空。我們在念佛、參禅悟道的地方,就是“選佛場”。你要高中“舉人”的話,你必須要“空”。你見了空性了,就考上了。這叫“心空及第歸”。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悟道。

  在叢林、在念佛堂、在佛學社或者在講經堂,大家聚在一起,爲了什麼?能夠聚在一起,都是有法緣。有這個因緣聽法,爲了什麼?爲了學無爲法、學無漏法,要證空慧,要破除我執、法執,消除無明煩惱,這是最終目的。所以,他的偈子就這個意思。希望你們學佛、念佛不要空過。要達到悟的境界,必須要空。在物質上、生活中,要看得淡、放得下,看不淡、放不下,無明煩惱一生起,你就空不了。這是他第一首偈。

  第二首偈,形容他的家,形容他們的生活:“家內空空空,空空無有貨,日出空裏行,日落空裏臥(白天在空中走路,晚上在空中睡覺)。空坐空吟詩(我偶然吟詩,結果還是空的),詩空空相合(父親吟詩,女兒附和,一個吟,一個和,都是空的,不要有所執著,過了就忘了)。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他說我這首詩,完全用了空,你不要怪啊!你要曉得空的道理很高。空,是十方如來的寶座)。

  《法華經》裏講,我們學佛要“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升如來座”。“入如來室”,你必定要持戒,不持戒你入如來室幹什麼?如來室就是講持戒清淨。“著如來衣”,如來衣是什麼呢?忍辱波羅蜜衣,就要無诤,無诤就是叁昧,《金剛經》裏講的“無诤叁昧”。你能夠無诤,就披起了如來的衣服了。“升如來座”,你就必須見真空,得“真空慧”,就可以升如來座。這叁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龐居士的詩講“莫怪純用空,空是諸佛座”。我們冥契了空境,悟得了空理,就具足了空慧,就快要登上如來的寶座了。

  這裏引用龐道玄的兩首詩,就是爲了說明,證得般若不單是出家人,居士也可以證般若。開悟,不單是出家人可以,居士也照樣可以,這個是平等的,不分在家出家。

  關于“空”的解釋,在《大般若經》裏,講“十八空”。“十八空”就是“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本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有性空、無性有性空”。一句話,無論是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爲法、無爲法,都不能執著。不執著就叫做“空”。

  昨天我講過,“空”是奪情不奪法。“奪情”是什麼呢?是去除虛妄之情、分別之情。“法”呢?就是一切現象和事物的因果緣起是存在的,淨土是存在的,如來的境界是存在的,佛的五眼六通是存在的呀,並不能否定其存在。但是對于這些存在的,有爲的、無爲的現象,你不能有一點執著。執著就心胸狹隘,就有煩惱,那就不空。

  另外,《大般若經》裏有108句,108句就是108個法相。其中屬于雜染心的有53法,屬于清淨心的有55法,總共108法。修行者對于汙染法都要空,對修清淨善法而有所執著也要空。有所執著,就是有汙染,如天空有雲,就不能現太陽。

  (二)般若之相

  行爲不浮躁,四大調柔,內心很安靜,行住坐臥經常在定境中,得到輕安,這是什麼相呢?靜相。很明顯,有具體內容,就有其相。我內心清淨,我的表現就是很清淨的,即寂滅之相、無相之相、般若之相,猶如虛空廣大。虛空能含藏無邊色相,無邊色相又由虛空所顯,故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由于虛空廣大,可以包羅萬象,所以,從這方面來譬喻無相而無不相。一方面是靜、是無,一方面是有、是幻有,宛然而有。一方面是真空之相,一方面是妙有之相。真空妙有之相就是般若之相。

  我剛才打了個譬喻,一個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很靜,靜中帶智慧。雖然他有舉止行動,卻是一種方便之動,與普通人的動不同,這就是有智慧的表現,有定力的體現,這就是般若之相。這個譬喻是很好的。實相而無相,猶如虛空,含藏無邊色相。這些無邊色相,也是由虛空所顯,而它的本性是清淨的。真如也是這樣,不即諸法,不離諸法(又在一切現象之中體現真如境界,體現空的境界,不是離開一切現象,一切現象就是妙有,表現出空的內容,就是真空,所以不即諸法,不離諸法)。法與真如,皆無漏自性空,空無所有。這就是一種般若妙相,修行達到這個境界就很好了。

  我們佛陀,常處于真如境界,體大、相大、用大。什麼叫“體大”呢?如來的法身,充滿十方,無處不遍,叫體大。“相大”呢?如來相,妙好莊嚴,福德圓滿,叫“相大”。什麼叫“用大”呢?如來爲了慈悲衆生,現應化身、千百億化身,其唯一目的,就是爲了救度衆生,這就是真如的妙用,真如德相的妙用,就是“用大”。這一點,就是說明般若之相。

  所以般若之相,一方面講,實相而無相,純粹的空境。另一方面講,無相而無不相,從靜到動,從空到有,從真空顯妙有,即爲無相而無不相。

  “無相”,在《大般若經》裏面,有些名詞來描述它,叫“不取、不住、不染、無著、無受、無言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叫做“無相”。“無不相”是什麼呢?就是幻化之相,妙有之相,體現在一切因緣生法,如來就體現在一切化身,現五眼六通,這都是無相無不相的表現。總起來講,這叫做般若之相,一種是實相無相,一種是無相而無不相。

  (叁)般若之行

  “行”就是行動,亦即修持。如何求得般若?如何證得般若?如何由般若斷生死?如何由般若行菩薩道?這就包括在“行”裏面。

  “行”,又分爲幾個方面。第一,修十法行;第二,修解脫行;第叁,修菩薩方便行;第四,菩薩四真實行。

  1.修十法行。

  學佛要分清兩種行,一種是隨信行,二種是隨法行。

  隨信行是什麼樣呢?學佛要具備正信,堅定信仰,信仰叁寶的功德,信仰因果的真實道理,信仰修善積德必定有好果。務必要具備這個信仰。一個學佛的人,連這個信仰都沒有,就不叫學佛。有些人研究經典,如世間的研究院、研究所都在研究經典、研究佛學,大學裏面也有專科在研究,我們只能說他是研究佛學者,而不是學佛者。什麼原因呢?因爲他的腳還在山門外,還沒踏到山門內。尚未具備信仰,尚未皈依叁寶,你不能說他是學佛的,不能說他是叁寶弟子呀!

  “信”,就是要信仰叁寶、皈依叁寶,深信因果,相信修善積福的功德。那麼修一個善,積一分功德,不會落于虛空。要注意到,你們到廟上來,哪怕你磕一個頭、插一炷香、供一杯水、供一束花,或者在廟上掃一下地,你的功德不會落虛空。要有這個堅定的信仰。“信”,就要信這些。

  但是,除了“信”以外,還要“隨法行”。“法”是什麼?就是佛法,就是法寶。要依佛說的教授、教誡而身體力行。在行動上,能夠依教授教誡、依佛法行持,就叫做“隨法行”。

  下面講十種法行。這十種法行,就是針對法寶我們如何學習、如何修持。“十法行”,在《大般若經》裏提到,就是般若的資糧。

  第一,書寫經典。書寫經典的功德是很大的。過去的大祖師、大居士都要寫經。明代藕益大師,爲了報母親的恩,每天滴血寫《華嚴經》。因爲這是如來的言教,法寶流通、正法住世,就是人天眼目,是指路明燈,所以功德很大。

  第二,供養。供養叁寶,不單供養佛和僧寶,而且要供養法寶,就是對于經典,你不能亵渎,要放在清淨的地方,而且要禮拜供養,尊重法寶。有些居士懂這個道理,見到經,就要禮拜。讀《大般若經》,就拜《大般若經》,讀《華嚴經》就拜《華嚴經》,而且要修供養。

  第叁,施他。什麼叫“施他”呢?就是以經書法寶流通,使別人也能夠讀,叫“施他”。過去文殊院不是在印書嗎?印了書就供給其它的寺院,或者用來結緣。這…

《般若與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