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与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义

  四、般若要义

  我将把“般若”的要义分五小段来作一个略说。

  第一,般若之体。般若以什么为体?

  第二,般若之相。这个相是相貌之相,就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般若之行。根据般若这种精神,我们在修行方面,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提高;

  第四,般若中道。为什么说般若是中道?不偏不倚,远离二边,就是既不是讲“常有”,也不是讲“断无”,而是讲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就称之为“中道”。

  第五,般若之果。我们修般若行,能证得什么果报?

  (一)般若之体

  “般若”,在第一天讲了的,中国翻译叫“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识,也不是一般所谓的聪明,头脑很灵敏、很灵光啦,可不是指的这些,而是指一种最高的理性,最高的认识。何谓“智慧”呢?在佛家来讲,“智”就是能通达世俗谛,通达因果缘起,我们一个人能够真正通达因果缘起,就是有“智”。“慧”就是能够观察一切空性,从现象透视本体,万法皆空,就是真如性、法性,这叫做“慧”。

  从这点来看,学佛的人是最重理智的。所以很多人讲,包括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家(像马克思、恩格斯、尼采、罗素、爱因斯坦;孙中山、梁启超、鲁迅等等),佛法不是一般的宗教,他是有文化性的、哲理性的,是一种理智的宗教。那就不是像一般人误会的那样——是迷信、是崇尚神权的。佛法不讲这一套,我们绝对不迷信,只有巫婆神汉才讲这一套的。

  我们不崇拜神权,因为佛法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平等。《金刚经》里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者,并不崇拜一个万能的神。所以,有人说佛教讲神权,那他从根本认识上就犯了错误。佛法是崇尚理智的,是讲智慧的。一切的一切,首先要问个为什么?从现量来证,从比量来推,这是“因明学”上的一种方式。所以,佛的这种境界,都是实证境界,佛说法是真实的,所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这是佛在《金刚经》里讲的。

  那么,这个智慧的体性——般若之体是什么呢?就是以有漏、无漏的善慧为体。

  在修行过程中,有三个阶段。最初学佛,你信仰“三宝”(佛、法、僧),“三宝”里有个“法宝”,“法宝”就是“般若”。对于“法宝”(一切经典),我们必须要走“闻、思、修”的道路,要听闻熏习,要如理思维,要结合修持。“闻、思、修”三慧,是每一个学佛人必然要走的一条道路。在皈依以后,读经典、研究经典、依之行持,都是一个“闻、思、修”的过程。

  后面还要讲“十法行”。“十法行”是佛在《大般若经》里讲的。这个很重要的,希望大家学佛以后,要注意这个问题。能够实际经过“闻、思、修”,逐步逐步定力就深了。我们在积聚资粮(福德和智慧二种)过程中,必须要加功用行,逐步对般若中道实义有所理解,有所领悟,就进入“加行位”,当下具有的智慧就叫做“加行智”。

  大家多检查自己,是不是有这么一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就已经初步踏入般若智,第二、第三阶段就相当于禅宗的“过三关”。初关大死一翻,二关证见本来,三关洞察法相,由证“根本智”到“后得智”,获得开悟。

  欲达此境,你就必须要加功用行,要“闻、思、修”,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开悟。开悟阶段,在大乘经讲,就是已经要入初地位(登欢喜地)菩萨。初地菩萨就是经过见到“般若中道”而入地的。见道即真见道,这个时候就开悟。开悟,就是自己内心的智慧与空观空性契合了,冥证了。所谓“直指明心,见性成佛”了,这个智慧叫“根本智”。由“根本智”而产生的叫“后得智”。“根本智”就彻证空性,“后得智”就洞察缘起。从初地以后到十地,再经过十地金刚道,逐步逐步修,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如,分分断,分分证。得了“根本智”,“后得智”就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到金刚道以后,彻底斩断烦恼障、所知障。

  什么叫“金刚道”呢?就是说坚定地、彻底地、完全地把两种障碍(烦恼障、所知障)消灭。这个时候就证二空——我空、法空。到了如来的境界,就圆满的完成根本智、后得智,这是佛的最高境界,最高的智慧境界。这就是我们修行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所以,这个位次,有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这个次第很明确。

  那么,般若的体是什么呢?就是能够观察本体和现象的一种智慧之体——就是般若之体,观察的什么呢?空性!

  这一点,可能有些人不完全了解,所以,我想再补充讲一下。主要是讲观察空性的智慧,由真空到妙有的智慧,这种智体,也就是般若体。

  什么叫“空”呢?一般人不了解,比如说出家人,你们四大皆空了,那么什么都可以不要了,什么都不要了?那个是错解的。这个“空”,第一,不是空洞的空,不是 “一个东西都没有了”的那个空,那是错解的;第二,也不是说一切事物消灭了,这个人的生命消灭了、没有了,这种断灭空也不对。“断灭空”,就是“断见”。有断见的人具有邪见,拨无因果,那是最可怕的呀!你看世间上那些造业、造罪的人,他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后世,认为一个人,一期生命没有了就算永远没事了。那么,现在就可以为非作歹,损人利己。罪恶就这么来的。这个空,既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断灭的空。

  怎样认识这个“空”呢?我来讲三点: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讲。我们佛教讲,这个“认识”,不出“现量”和“比量”。“现量”呢,就是现证现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领受到的;“比量”呢,是由推理而知道的,从已知到未知,从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叫“比量”。从现量、比量看一切现象,如人生现象、社会现象、宇宙现象、自然现象,这一切一切的现象,没有不变的。你们大家想一想,哪样不变呢?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正所谓“花不常好,月不常圆”,哪样不是变化的?没有一个实体。所以,宇宙现象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从现象上去寻求一个实体是不可得的,找不到的。这是第一点要晓得哟!

  第二,从现象的存在来讲。以我本身来讲,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从你本身,哪里去找个实在的我呀?身体是个假躯壳,是五种“元素”(即色、受、想、行、识五蕴)所结合成的,这中间哪有个“我”?我在哪里?没有个实体的我。从万法来讲,没有个实体的万法。那么,一切现象随缘生灭,既无“我”的实体,也无“法”的实体。我们不过是从名言安立方面来了解一切。安些名字,都是假的,可以变的。一个事物,中国是这样称呼,在外国就那样称呼,你汉族这样称呼,藏族的称呼又不同。你能把名字执着为真吗?都是假名安立。所以,从存在的本体来讲,也没有个实体的东西。这是第二点。

  第三,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重点在破除内心的无明愚痴。断除了无明愚痴才没有烦恼,因此要把内心打扫干净。如何打扫干净呢?就必须有真知真见,不能有邪知邪见。邪知邪见呢,一个是“断见”,一个是“常见”。能够破除“断见、常见”这两种邪见,我们内心才能清净,才能具足“无我慧”,这种慧就是“空慧”。这是从修证来讲。所以这个“空”,我们了解以后,就知它具备两重意思:一重是因缘生法,一切现象如幻如化,所以叫“空”;二是它既是如幻如化,是变化的,没有一个实体,你就不要执着,破除对“我”的执着,对“法”的执着。破除了以后,内心无一点障碍,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这叫做“空”。所以,具体要讲,这种慧叫“空慧”,再具体讲,这叫“无我慧”。达到这个境界,真正是有智慧,见到“空”了。

  唐代有个神秀禅师,他为了承接五祖的法座,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就代表要达到获得的菩提果报,必须把我们的肉身变为法身,证得菩提,修行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必须靠心,“心如明镜台”,靠明镜台的心。明镜台的心是什么呢?般若的智体,能够观察事物的智体。这个心台,必须要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才能进行观察。这个靠修“定”,修定修好了,就像一潭水静下来了——水清月现,水不清,月不现。

  水清的境界,在于能够善于观察,这就是般若智体。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那就靠我们修行的功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怎样勤拂拭呢?要修戒、修定、修慧,不要沾染“六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缘的境界),惹起烦恼。这就是神秀大师的一首偈子。“心如明镜台”,就是般若智,就是这个智体。

  慧能大师写的就深一层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真空的境界了。在真空的境界中,既要遣除世俗法,也不要执着胜义法(胜义法包括菩提果、般若因),熏修般若,而不执着般若,虽证菩提而不执着菩提。所以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心、真空,本来就没有什么是是非非、相对的东西,什么都没有,惹个什么尘埃呀?到了真心境界,就空除一切虚妄分别,一无所着,慧能大师就高这么一点。

  我引这两首偈子是为了说明什么叫般若之体,大家要明确,即以观察空慧为体。所以,修空观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祖师也教导:学佛的人要看得淡,要放得下。看得淡、放得下,才能得到自在,若看不淡、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

  在座的居士们,每个人都有本家庭经。这个家庭经是念不完的,学了佛以后,你就会观察了,如幻如化,随缘而聚,随缘而散,你还有什么看不淡的呀?看淡、放下,心胸就广阔,心胸广阔,就无挂无碍,可以得到自在。这就是“空”的境界。学佛真要想有进步,就应检查这一点。念佛,你念不念得好,也要检查到这一点。假…

《般若与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