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与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义▪P4

  ..续本文上一页,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修学菩提,不能像世俗人那样迷惑于六尘境界,要学菩提,就不能迷。所以菩提区别于世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正觉”,区别于外道,外道是“邪觉”。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96种外道,执持各种主张、各种邪论。时至今日,不论我们中国或在世界各地,都还有邪教。中国取缔的“*轮功”,就是一种邪教。

  “正等”,就区别于声闻、独觉,比声闻独觉的范围广,度生平等。

  “无上”,就代表佛陀圆满的“觉”。佛陀是“三觉圆,万德具”,果报比菩萨高。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这个“觉”的境界极高无上,福、慧圆满具足,所以佛又叫“两足尊”。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要最终达到这个“觉”的境界,就是要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正受佛的果报。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菩提心的中心,一个是大智,一个是大悲,还有一个是大愿,必须具足大智大悲大愿。其中,最重要的是悲心。密宗《大日如来灌顶经》有三句话,“大乘行者,要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话,是显密共同遵行的原则。所以,中心就是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巩固菩提心,才能使菩提心发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华严经》都讲到这个内容。《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我们佛教是以慈悲为根本,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对于广大的受苦受难的众生,不管胎、卵、湿、化,都要发心救度。当然具体内容还很多:无缘慈、同体悲,还有众生悲、法缘悲、无缘悲等。

  那么,大悲心又是怎样生起来的呢?那就要念众生恩。众生多生累劫以来,与我们都是六亲眷属、师长朋友,对我们都有恩德。我们要求解脱,要脱离苦海,而同时呢,无始以来我们这些亲眷也在苦中,也要求解脱。我们要度他们,就是念他们的恩、报他们的恩。

  众生恩是怎么个念法呢?《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要念父母恩,特别是念母亲的恩!要知恩、要念恩、要报恩。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是母亲,这个母亲的痛苦,你们是深有体验的。我们佛教有部大乘经,叫《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就叙述了母亲的痛苦,从怀胎起,到儿子成长以后,经历若干苦难,母亲的眼泪流不尽啦!母亲的血为儿子流,母亲的汗也为儿子流,所以,母亲之恩,山高水深!我们要念众生恩,首先就要念母恩,要知母恩、报母恩,要讲孝道。学佛的人,不管在家、出家,佛指示我们要报“四恩”。四恩里面,就有父母恩。所以要尽孝啊!过去,中国的儒家讲孝,其实我们佛家修行,首先就要讲孝。有些人误解,认为出家不认家,出家远离凡尘了,深入空门,就不认家了。不是那么一回事!出家人还是要报父母恩,只是报恩的内涵更加博大了。

  这在经典中有很多范例。

  譬如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首先回王宫讲法,为他的父母亲、亲眷说法。姨母波阇波提就是这样出的家。他的父王病了,他亲自去送药。父亲死了,他亲自送葬、抬棺材。释迦牟尼佛出生刚几天以后,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生到忉利天宫。释迦牟尼佛又到忉利天宫给母亲讲法。一部《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给母亲讲的。《地藏经》的中心内容,也是提倡报恩。当然它不止这一点,这是佛为我们示现作孝子的典型,报母恩的典型。

  另外菩萨中的地藏菩萨、比丘中的目犍连尊者,都是报母恩的典范。

  地藏菩萨为了救度母亲连续三次入地狱,到最后有一个罗汉指示他,给他母亲祈福,于是他母亲就离开了地狱,生在人中,因为业障当了奴隶。地藏菩萨知道以后,就亲自去见他的母亲。见了母亲以后,母亲就告诉他地狱中的种种痛苦,使他感觉到地狱众生很苦,于是地藏菩萨就发愿不单是要报母恩,还要报众生恩,不单是对个人的母亲尽孝,而且要对无量众生尽大孝。地藏菩萨愿力是很大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个愿力好大呀!报众生恩,就是尽大孝。

  目犍连尊者也是很有名的。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不敬三宝、不修供养、不修布施、悭贪吝啬,死后堕入饿鬼道。目犍连尊者成道以后,晓得母亲在饿鬼道中,就以神通力托着一钵佳肴到饿鬼道去救母亲。但是母亲看到好饭却吃不成,饭到嘴边就化成猛火。这就说明,神通也不能解决业报。由这个原因,目犍连尊者就求教释迦牟尼佛。佛就告诉他,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广修供养,为母亲求福,使母亲得到超度。每年一度的盂兰盆法会就是这样一个缘起。

  我们佛教讲孝道。释迦牟尼佛、菩萨声闻都是典型,都做了表率。而且佛在大乘经典中处处指示,我们要报“四恩”,即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我们为什么学佛呢?一句话,就是为了要报“四恩”。这就是报恩精神,这是很实际的问题。所以发菩提心要有悲心。念众生恩,首先要念母亲的恩,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这样,你的悲心就很深切,就会出之于至情。人间的至情莫过于父母儿女。那么,以这种至情对待大地的苦难众生,这是我们佛教大乘菩萨的救世精神。

  菩提就好比树根,树根要雨露来滋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菩提根的雨水是什么呢?就是大悲雨水。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有一段讲得很明确,“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一段经文就说明,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所以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这有连带关系。

  在“菩萨戒”里面讲,障悲心的是什么呢?是瞋恨心!所以,你们受了菩萨戒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比丘戒以断欲为根本,菩萨戒以断瞋为根本。比丘戒在行为方面,有一念爱欲生起就犯戒。而菩萨戒呢?只要你内心有瞋恨的念头起来,就算犯戒。这点要求是很严的,因为瞋恨心的生起,就是悲心的大障碍。在“五停心”里面,瞋恨心重的就要修“慈悲观”来对治。“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寒山拾得有首诗云:

  瞋是心中火,

  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

  忍辱护真心。

  必须要忍辱!忍辱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

  所以,菩萨方便行,第一就是要发菩提心,菩提心生依靠大悲心,大悲心生就要靠念恩、报恩,特别直接的就是母亲恩。要知恩报恩!只要大悲心生起来,菩提心就巩固了。

  菩提心的功能大家要知道。你有菩提心的话,诸佛欢喜,龙天拥护,鬼神钦敬。

  唐代时候,有个道宣律师在终南山的净业寺修行。道宣律师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律宗的开山祖师,持戒很严,在终南山修行很清苦,过午不食,每天就在一个洞子里面坐禅。因为他的戒行精严,每天到了中午,感得天人给他送供。(终南山净业寺有个天人洞,在半山腰上。去年我到终南山,曾到天人洞去坐了一下。)有一次,窥基法师来拜会他,同他谈道,谈得很久,已经到天人送供的时候了,但无人送供来。等窥基法师告别离开他不久,天人就送供来了。当时道宣律师就问天人,为什么今天到时间你没送供来呢?天人就告诉道宣律师:窥基法师根基不凡,他修的是大乘行,发的是菩提心,心量很大,他的光明很显耀,我们天人的光赶不上他,只有回避。道宣律师听了以后很是感叹,于是就对发菩提心的菩萨大加赞扬。道宣律师写的有本书,叫《天人感通录》,记载有这件事情。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菩提心了不起呀!

  发菩提心要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喜”能够见功德随喜、见善随喜,“舍”呢,就是能够布施,舍去自己的利益,乃至舍去对慈、悲、喜等一切善法的执着,而依止于无我慧、空慧。有菩提心、有大悲心就有“四无量心”。

  什么能够降魔呢?佛在《大般若经》讲,“四无量心”就可以降魔。不管你咒子念得多高明,你要降魔的话,没有“四无量心”,不以悲心对待,你是降不倒魔的。尽管你的咒力大,而那个魔的力量可能比你还大,或者你一时把他调服,他反过来就不得了了。你们修密法的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认为咒力很高,就如何如何。咒力固然高,但中间有个精神、有个中心,就是不能忘掉“四无量心”,因为我们是学佛的,不是外道。这一点在密教经论里是讲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大般若经》也是显密圆融的。《心经》是《大般若经》的精髓,最后说的咒子,就显示出般若的威力,是显密圆融!

  发菩提心,要有悲心,还要结合行动修“六度四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功德都是以饶益众生为落脚点,所以叫“六度”。“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是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这个“四摄”了不起,待人处事、管理寺庙,要有“四摄”精神啊!我在报上看到,现在日本经济很发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受了佛教的影响,就是以“四摄”的原则来办事,所以他的公司管理得很好。

  “四摄”是指导方法,以四种方法摄持众生。一是要有“舍”的精神,布施嘛!一切为公,为众人利益,施财、施法、施无畏;二是语言要和蔼,要有和合精神,说爱语、说软语;三是一切措施、一切行为,要利益别人,讲义务而不强调权利和享受;四是与大众同甘共苦,共同生活,共同做事。

  你们看,这个四摄法多了不起!所以我说,要管好寺庙、管好团体,必须要有四摄法,这样才会让别人得到好的感受,得到一种法乐。

  关于“六度四摄”,这里就不多讲了。

  

  

《般若与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