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全稱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修學菩提,不能像世俗人那樣迷惑于六塵境界,要學菩提,就不能迷。所以菩提區別于世俗。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漢譯爲“無上正等正覺”。
“正覺”,區別于外道,外道是“邪覺”。佛住世的時候,印度有96種外道,執持各種主張、各種邪論。時至今日,不論我們中國或在世界各地,都還有邪教。中國取締的“*輪功”,就是一種邪教。
“正等”,就區別于聲聞、獨覺,比聲聞獨覺的範圍廣,度生平等。
“無上”,就代表佛陀圓滿的“覺”。佛陀是“叁覺圓,萬德具”,果報比菩薩高。佛有“叁身四智”、“五眼六通”。這個“覺”的境界極高無上,福、慧圓滿具足,所以佛又叫“兩足尊”。我們發菩提心,就是要最終達到這個“覺”的境界,就是要達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得、正受佛的果報。這是我們的最高目標。
菩提心的中心,一個是大智,一個是大悲,還有一個是大願,必須具足大智大悲大願。其中,最重要的是悲心。密宗《大日如來灌頂經》有叁句話,“大乘行者,要以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這叁句話,是顯密共同遵行的原則。所以,中心就是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鞏固菩提心,才能使菩提心發展。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和《華嚴經》都講到這個內容。《菩提道次第廣論》說,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我們佛教是以慈悲爲根本,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對于廣大的受苦受難的衆生,不管胎、卵、濕、化,都要發心救度。當然具體內容還很多:無緣慈、同體悲,還有衆生悲、法緣悲、無緣悲等。
那麼,大悲心又是怎樣生起來的呢?那就要念衆生恩。衆生多生累劫以來,與我們都是六親眷屬、師長朋友,對我們都有恩德。我們要求解脫,要脫離苦海,而同時呢,無始以來我們這些親眷也在苦中,也要求解脫。我們要度他們,就是念他們的恩、報他們的恩。
衆生恩是怎麼個念法呢?《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要念父母恩,特別是念母親的恩!要知恩、要念恩、要報恩。在座的絕大多數都是母親,這個母親的痛苦,你們是深有體驗的。我們佛教有部大乘經,叫《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就敘述了母親的痛苦,從懷胎起,到兒子成長以後,經曆若幹苦難,母親的眼淚流不盡啦!母親的血爲兒子流,母親的汗也爲兒子流,所以,母親之恩,山高水深!我們要念衆生恩,首先就要念母恩,要知母恩、報母恩,要講孝道。學佛的人,不管在家、出家,佛指示我們要報“四恩”。四恩裏面,就有父母恩。所以要盡孝啊!過去,中國的儒家講孝,其實我們佛家修行,首先就要講孝。有些人誤解,認爲出家不認家,出家遠離凡塵了,深入空門,就不認家了。不是那麼一回事!出家人還是要報父母恩,只是報恩的內涵更加博大了。
這在經典中有很多範例。
譬如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首先回王宮講法,爲他的父母親、親眷說法。姨母波阇波提就是這樣出的家。他的父王病了,他親自去送藥。父親死了,他親自送葬、擡棺材。釋迦牟尼佛出生剛幾天以後,母親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生到忉利天宮。釋迦牟尼佛又到忉利天宮給母親講法。一部《地藏王菩薩本願經》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給母親講的。《地藏經》的中心內容,也是提倡報恩。當然它不止這一點,這是佛爲我們示現作孝子的典型,報母恩的典型。
另外菩薩中的地藏菩薩、比丘中的目犍連尊者,都是報母恩的典範。
地藏菩薩爲了救度母親連續叁次入地獄,到最後有一個羅漢指示他,給他母親祈福,于是他母親就離開了地獄,生在人中,因爲業障當了奴隸。地藏菩薩知道以後,就親自去見他的母親。見了母親以後,母親就告訴他地獄中的種種痛苦,使他感覺到地獄衆生很苦,于是地藏菩薩就發願不單是要報母恩,還要報衆生恩,不單是對個人的母親盡孝,而且要對無量衆生盡大孝。地藏菩薩願力是很大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個願力好大呀!報衆生恩,就是盡大孝。
目犍連尊者也是很有名的。他母親在世的時候不敬叁寶、不修供養、不修布施、悭貪吝啬,死後墮入餓鬼道。目犍連尊者成道以後,曉得母親在餓鬼道中,就以神通力托著一缽佳肴到餓鬼道去救母親。但是母親看到好飯卻吃不成,飯到嘴邊就化成猛火。這就說明,神通也不能解決業報。由這個原因,目犍連尊者就求教釋迦牟尼佛。佛就告訴他,在七月十五設盂蘭盆會,廣修供養,爲母親求福,使母親得到超度。每年一度的盂蘭盆法會就是這樣一個緣起。
我們佛教講孝道。釋迦牟尼佛、菩薩聲聞都是典型,都做了表率。而且佛在大乘經典中處處指示,我們要報“四恩”,即叁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我們爲什麼學佛呢?一句話,就是爲了要報“四恩”。這就是報恩精神,這是很實際的問題。所以發菩提心要有悲心。念衆生恩,首先要念母親的恩,知母恩、念母恩、報母恩,這樣,你的悲心就很深切,就會出之于至情。人間的至情莫過于父母兒女。那麼,以這種至情對待大地的苦難衆生,這是我們佛教大乘菩薩的救世精神。
菩提就好比樹根,樹根要雨露來滋潤才能發芽、開花、結果。菩提根的雨水是什麼呢?就是大悲雨水。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有一段講得很明確,“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這一段經文就說明,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所以說“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這有連帶關系。
在“菩薩戒”裏面講,障悲心的是什麼呢?是瞋恨心!所以,你們受了菩薩戒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比丘戒以斷欲爲根本,菩薩戒以斷瞋爲根本。比丘戒在行爲方面,有一念愛欲生起就犯戒。而菩薩戒呢?只要你內心有瞋恨的念頭起來,就算犯戒。這點要求是很嚴的,因爲瞋恨心的生起,就是悲心的大障礙。在“五停心”裏面,瞋恨心重的就要修“慈悲觀”來對治。“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寒山拾得有首詩雲:
瞋是心中火,
能燒功德林。
欲行菩薩道,
忍辱護真心。
必須要忍辱!忍辱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
所以,菩薩方便行,第一就是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生依靠大悲心,大悲心生就要靠念恩、報恩,特別直接的就是母親恩。要知恩報恩!只要大悲心生起來,菩提心就鞏固了。
菩提心的功能大家要知道。你有菩提心的話,諸佛歡喜,龍天擁護,鬼神欽敬。
唐代時候,有個道宣律師在終南山的淨業寺修行。道宣律師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律宗的開山祖師,持戒很嚴,在終南山修行很清苦,過午不食,每天就在一個洞子裏面坐禅。因爲他的戒行精嚴,每天到了中午,感得天人給他送供。(終南山淨業寺有個天人洞,在半山腰上。去年我到終南山,曾到天人洞去坐了一下。)有一次,窺基法師來拜會他,同他談道,談得很久,已經到天人送供的時候了,但無人送供來。等窺基法師告別離開他不久,天人就送供來了。當時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爲什麼今天到時間你沒送供來呢?天人就告訴道宣律師:窺基法師根基不凡,他修的是大乘行,發的是菩提心,心量很大,他的光明很顯耀,我們天人的光趕不上他,只有回避。道宣律師聽了以後很是感歎,于是就對發菩提心的菩薩大加贊揚。道宣律師寫的有本書,叫《天人感通錄》,記載有這件事情。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明菩提心了不起呀!
發菩提心要有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喜”能夠見功德隨喜、見善隨喜,“舍”呢,就是能夠布施,舍去自己的利益,乃至舍去對慈、悲、喜等一切善法的執著,而依止于無我慧、空慧。有菩提心、有大悲心就有“四無量心”。
什麼能夠降魔呢?佛在《大般若經》講,“四無量心”就可以降魔。不管你咒子念得多高明,你要降魔的話,沒有“四無量心”,不以悲心對待,你是降不倒魔的。盡管你的咒力大,而那個魔的力量可能比你還大,或者你一時把他調服,他反過來就不得了了。你們修密法的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要認爲咒力很高,就如何如何。咒力固然高,但中間有個精神、有個中心,就是不能忘掉“四無量心”,因爲我們是學佛的,不是外道。這一點在密教經論裏是講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大般若經》也是顯密圓融的。《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髓,最後說的咒子,就顯示出般若的威力,是顯密圓融!
發菩提心,要有悲心,還要結合行動修“六度四攝”。“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種功德都是以饒益衆生爲落腳點,所以叫“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是以四種方法攝受衆生。這個“四攝”了不起,待人處事、管理寺廟,要有“四攝”精神啊!我在報上看到,現在日本經濟很發達,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受了佛教的影響,就是以“四攝”的原則來辦事,所以他的公司管理得很好。
“四攝”是指導方法,以四種方法攝持衆生。一是要有“舍”的精神,布施嘛!一切爲公,爲衆人利益,施財、施法、施無畏;二是語言要和藹,要有和合精神,說愛語、說軟語;叁是一切措施、一切行爲,要利益別人,講義務而不強調權利和享受;四是與大衆同甘共苦,共同生活,共同做事。
你們看,這個四攝法多了不起!所以我說,要管好寺廟、管好團體,必須要有四攝法,這樣才會讓別人得到好的感受,得到一種法樂。
關于“六度四攝”,這裏就不多講了。
《般若與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