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般若要義
我將把“般若”的要義分五小段來作一個略說。
第一,般若之體。般若以什麼爲體?
第二,般若之相。這個相是相貌之相,就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叁,般若之行。根據般若這種精神,我們在修行方面,應該怎樣做,應該怎樣提高;
第四,般若中道。爲什麼說般若是中道?不偏不倚,遠離二邊,就是既不是講“常有”,也不是講“斷無”,而是講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就稱之爲“中道”。
第五,般若之果。我們修般若行,能證得什麼果報?
(一)般若之體
“般若”,在第一天講了的,中國翻譯叫“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識,也不是一般所謂的聰明,頭腦很靈敏、很靈光啦,可不是指的這些,而是指一種最高的理性,最高的認識。何謂“智慧”呢?在佛家來講,“智”就是能通達世俗谛,通達因果緣起,我們一個人能夠真正通達因果緣起,就是有“智”。“慧”就是能夠觀察一切空性,從現象透視本體,萬法皆空,就是真如性、法性,這叫做“慧”。
從這點來看,學佛的人是最重理智的。所以很多人講,包括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家(像馬克思、恩格斯、尼采、羅素、愛因斯坦;孫中山、梁啓超、魯迅等等),佛法不是一般的宗教,他是有文化性的、哲理性的,是一種理智的宗教。那就不是像一般人誤會的那樣——是迷信、是崇尚神權的。佛法不講這一套,我們絕對不迷信,只有巫婆神漢才講這一套的。
我們不崇拜神權,因爲佛法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與衆生平等。《金剛經》裏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學佛者,並不崇拜一個萬能的神。所以,有人說佛教講神權,那他從根本認識上就犯了錯誤。佛法是崇尚理智的,是講智慧的。一切的一切,首先要問個爲什麼?從現量來證,從比量來推,這是“因明學”上的一種方式。所以,佛的這種境界,都是實證境界,佛說法是真實的,所謂“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這是佛在《金剛經》裏講的。
那麼,這個智慧的體性——般若之體是什麼呢?就是以有漏、無漏的善慧爲體。
在修行過程中,有叁個階段。最初學佛,你信仰“叁寶”(佛、法、僧),“叁寶”裏有個“法寶”,“法寶”就是“般若”。對于“法寶”(一切經典),我們必須要走“聞、思、修”的道路,要聽聞熏習,要如理思維,要結合修持。“聞、思、修”叁慧,是每一個學佛人必然要走的一條道路。在皈依以後,讀經典、研究經典、依之行持,都是一個“聞、思、修”的過程。
後面還要講“十法行”。“十法行”是佛在《大般若經》裏講的。這個很重要的,希望大家學佛以後,要注意這個問題。能夠實際經過“聞、思、修”,逐步逐步定力就深了。我們在積聚資糧(福德和智慧二種)過程中,必須要加功用行,逐步對般若中道實義有所理解,有所領悟,就進入“加行位”,當下具有的智慧就叫做“加行智”。
大家多檢查自己,是不是有這麼一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就已經初步踏入般若智,第二、第叁階段就相當于禅宗的“過叁關”。初關大死一翻,二關證見本來,叁關洞察法相,由證“根本智”到“後得智”,獲得開悟。
欲達此境,你就必須要加功用行,要“聞、思、修”,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開悟。開悟階段,在大乘經講,就是已經要入初地位(登歡喜地)菩薩。初地菩薩就是經過見到“般若中道”而入地的。見道即真見道,這個時候就開悟。開悟,就是自己內心的智慧與空觀空性契合了,冥證了。所謂“直指明心,見性成佛”了,這個智慧叫“根本智”。由“根本智”而産生的叫“後得智”。“根本智”就徹證空性,“後得智”就洞察緣起。從初地以後到十地,再經過十地金剛道,逐步逐步修,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如,分分斷,分分證。得了“根本智”,“後得智”就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到金剛道以後,徹底斬斷煩惱障、所知障。
什麼叫“金剛道”呢?就是說堅定地、徹底地、完全地把兩種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消滅。這個時候就證二空——我空、法空。到了如來的境界,就圓滿的完成根本智、後得智,這是佛的最高境界,最高的智慧境界。這就是我們修行必然要經曆的階段。所以,這個位次,有加行智、根本智、後得智,這個次第很明確。
那麼,般若的體是什麼呢?就是能夠觀察本體和現象的一種智慧之體——就是般若之體,觀察的什麼呢?空性!
這一點,可能有些人不完全了解,所以,我想再補充講一下。主要是講觀察空性的智慧,由真空到妙有的智慧,這種智體,也就是般若體。
什麼叫“空”呢?一般人不了解,比如說出家人,你們四大皆空了,那麼什麼都可以不要了,什麼都不要了?那個是錯解的。這個“空”,第一,不是空洞的空,不是 “一個東西都沒有了”的那個空,那是錯解的;第二,也不是說一切事物消滅了,這個人的生命消滅了、沒有了,這種斷滅空也不對。“斷滅空”,就是“斷見”。有斷見的人具有邪見,撥無因果,那是最可怕的呀!你看世間上那些造業、造罪的人,他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後世,認爲一個人,一期生命沒有了就算永遠沒事了。那麼,現在就可以爲非作歹,損人利己。罪惡就這麼來的。這個空,既不是空洞的空,也不是斷滅的空。
怎樣認識這個“空”呢?我來講叁點:
第一,從認識方面來講。我們佛教講,這個“認識”,不出“現量”和“比量”。“現量”呢,就是現證現知,比如眼睛看到的,身心領受到的;“比量”呢,是由推理而知道的,從已知到未知,從因到果,可以推察一切道理,叫“比量”。從現量、比量看一切現象,如人生現象、社會現象、宇宙現象、自然現象,這一切一切的現象,沒有不變的。你們大家想一想,哪樣不變呢?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正所謂“花不常好,月不常圓”,哪樣不是變化的?沒有一個實體。所以,宇宙現象沒有一個不變的實體。從現象上去尋求一個實體是不可得的,找不到的。這是第一點要曉得喲!
第二,從現象的存在來講。以我本身來講,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我。從你本身,哪裏去找個實在的我呀?身體是個假軀殼,是五種“元素”(即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結合成的,這中間哪有個“我”?我在哪裏?沒有個實體的我。從萬法來講,沒有個實體的萬法。那麼,一切現象隨緣生滅,既無“我”的實體,也無“法”的實體。我們不過是從名言安立方面來了解一切。安些名字,都是假的,可以變的。一個事物,中國是這樣稱呼,在外國就那樣稱呼,你漢族這樣稱呼,藏族的稱呼又不同。你能把名字執著爲真嗎?都是假名安立。所以,從存在的本體來講,也沒有個實體的東西。這是第二點。
第叁,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重點在破除內心的無明愚癡。斷除了無明愚癡才沒有煩惱,因此要把內心打掃幹淨。如何打掃幹淨呢?就必須有真知真見,不能有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呢,一個是“斷見”,一個是“常見”。能夠破除“斷見、常見”這兩種邪見,我們內心才能清淨,才能具足“無我慧”,這種慧就是“空慧”。這是從修證來講。所以這個“空”,我們了解以後,就知它具備兩重意思:一重是因緣生法,一切現象如幻如化,所以叫“空”;二是它既是如幻如化,是變化的,沒有一個實體,你就不要執著,破除對“我”的執著,對“法”的執著。破除了以後,內心無一點障礙,打掃得幹幹淨淨的,這叫做“空”。所以,具體要講,這種慧叫“空慧”,再具體講,這叫“無我慧”。達到這個境界,真正是有智慧,見到“空”了。
唐代有個神秀禅師,他爲了承接五祖的法座,寫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就代表要達到獲得的菩提果報,必須把我們的肉身變爲法身,證得菩提,修行就是爲了這個目的。
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呢?必須靠心,“心如明鏡臺”,靠明鏡臺的心。明鏡臺的心是什麼呢?般若的智體,能夠觀察事物的智體。這個心臺,必須要打掃得幹幹淨淨的,才能進行觀察。這個靠修“定”,修定修好了,就像一潭水靜下來了——水清月現,水不清,月不現。
水清的境界,在于能夠善于觀察,這就是般若智體。如何達到這個境界呢?那就靠我們修行的功夫——“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怎樣勤拂拭呢?要修戒、修定、修慧,不要沾染“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緣的境界),惹起煩惱。這就是神秀大師的一首偈子。“心如明鏡臺”,就是般若智,就是這個智體。
慧能大師寫的就深一層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真空的境界了。在真空的境界中,既要遣除世俗法,也不要執著勝義法(勝義法包括菩提果、般若因),熏修般若,而不執著般若,雖證菩提而不執著菩提。所以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心、真空,本來就沒有什麼是是非非、相對的東西,什麼都沒有,惹個什麼塵埃呀?到了真心境界,就空除一切虛妄分別,一無所著,慧能大師就高這麼一點。
我引這兩首偈子是爲了說明什麼叫般若之體,大家要明確,即以觀察空慧爲體。所以,修空觀是相當重要的。我們祖師也教導:學佛的人要看得淡,要放得下。看得淡、放得下,才能得到自在,若看不淡、放不下,就得不到自在。
在座的居士們,每個人都有本家庭經。這個家庭經是念不完的,學了佛以後,你就會觀察了,如幻如化,隨緣而聚,隨緣而散,你還有什麼看不淡的呀?看淡、放下,心胸就廣闊,心胸廣闊,就無挂無礙,可以得到自在。這就是“空”的境界。學佛真要想有進步,就應檢查這一點。念佛,你念不念得好,也要檢查到這一點。假…
《般若與人生佛教 四、般若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