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菩萨道(下)▪P22

  ..续本文上一页之人应该不理社会地位或教育程度地向一切有能力解答问题的人请教。」因此求学之人应该只避开完全无智之人,而请教一切能够增加其知识之人。

  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只远离完全无能解答任何问题之人。而只要某人能够提供我们些少的知识,我们都应该亲近他。

  根据《佛种姓经》,在求知时,我们应该向智者发问及听他解说以培育闻所成慧。过后,若对某一点不清楚,我们应该省察与思考它,以培育思所成慧。

  在《增支部‧三集‧大品‧伽罗摩经》(Avguttara Nikaya, Tikanipata, Mahavagga, Kalama Sutta)里,伽罗摩人告诉佛陀有许多宗教导师来到他们的村子,而所有的导师皆只称颂自己的教理,以及贬低和批评他人的教法,所以他们感到很迷惑,不知应该听从那一个教法是好。佛陀给他们回答的摘要是:「在适当地思考之后,若你发现其教法是无误的,那么就可接受它。」

  这部经显示了我们应先听闻导师说法以获取闻所成慧,然后再以思所成慧来分辨何者是无误的教法。

  再者,在《初本生‧十集‧大护法本生经》里,当德迦尸罗(Takkasila)的大导师亲自到护法的家乡去探索为何那村子里的人民都不会早死时,大护法村长(后来的净饭王)向他说:「对一切来此说法之人,我们都听其说法。听后我们都会思考其教法。对于无德者所教的,我们舍弃而不理它。我们只信受有德者所教之法;对其教法我们感到欢喜,也会依法实行。因此在这村子里,不会有年轻人在寿终前早死。」

  这部《本生经》清楚地显示了人们是先获取闻所成慧,然后只接受思所成慧印证无误的教法。

  「亲近智者」并不是指只是与智者日夜相处,而是指向智者学习与获取他们的智识。

  《吉祥经》中所说的「远离愚者」并不是指不跟愚者交往。我们甚至可跟愚者住在一起,以引导他走上正途。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并没有违反《吉祥经》中的劝告。其中一个例子即是佛陀逗留在乌鲁维拉园(Uruvela)里跟一群持有邪见的拜火外道相处,以助他们舍弃邪道。

  因此只有在信受与实践愚者的教法时,我们才算是亲近愚者。同样地,亲近智者并非只是与他们相处,只有从他们那里学习到某些知识之后,我们才可算是有亲近智者。

  (六)省察含有深奥智慧之法。(在此智慧就好像是燃烧一切大小可燃物之火。火的大小是根据所烧之物的数量。同样地,智慧知道一切可知之法。智慧是肤浅还是深奥是根据所知之法是肤浅或深奥。含有深奥智慧之法包括了五蕴、六处等。深奥智慧指体证这些深奥之法而生起的智慧。深奥智慧的数目跟深奥之法的数目一样多。省察这一切深奥之法会增长智慧。)

  (七)倾向于培育智慧。(在行、立、坐、卧四种姿势里,我们都应倾向于培育智慧。这种心态是增长智能的其中一个原因。)

  七个培育智慧的方法之摘要:

  一、问了再问;

  二、保持清洁;

  三、平衡五根;

  四、远离愚者;

  五、亲近智者;

  六、省察深奥之法;

  七、倾向于培育智慧。

  智慧的素质

  在(心与心所)执行各种作用的当下,如果智慧占了最显著的地位,它即名为观增上缘,是四个增上缘之一。

  在二十二根里,有四根是属于智慧的,它们是:

  一、 三十九个世间智相应心里的慧心所。(世间智相应心的慧心所是为慧根。)

  二、 与须陀洹道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未知当知根。

  三、 与阿罗汉果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具最终知根。

  四、 与须陀洹道心和阿罗汉果心之间的六个出世间心相应的慧心所,名为最终知根。

  智慧波罗蜜只涉及世间心,因此它包括在三十九个世间智相应心 中的十三个智相应善心之内。

   [无记唯作心只是阿罗汉才有的,因此跟还是凡夫的菩萨无关。果报心(也作异熟心)是由于过去的业力而自动生起。因此与这两种心识相应的智慧并不算是智慧波罗蜜。]在成就智慧波罗蜜时,菩萨只是专注于修习世间智能至最高层次。

  在三十七菩提分里的五根,其中一个是慧根。这慧根有两种,即世间与出世间。出世间慧根并不包括在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之内。只有在证悟道果之前,与世间善心相应的智慧才是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

  同样地,在三十七菩提分里,还有其它四个属于智能,却有不同名称的菩提分。它们是五力里的慧力、四神足里的观神足、七觉支里的择法觉支、八正道里的正见。

  跟慧根一样,这些有不同名称的智慧也有两种,即世间与出世间。与出世间心相应的慧并不包括在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之内。只有在证悟道果之前,与世间善心相应的智慧才是菩萨所修习的智慧波罗蜜。

  在省察智慧的这些特别素质之后,愿你能够修习智慧波罗蜜至最高层次。

  智慧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

  

  

  第五章:精进波罗蜜

  菩萨的精进力

  关于精进波罗蜜,经典举出雄狮的例子。牠的本性是无论是捕捉兔子或大象,牠都会付出最大的努力。牠不会因为兔子是小动物而付出较少的努力,也不会因为大象的体积大而付出较多的努力。在这两件事里,牠都付出同等的努力。

  跟雄狮的态度一样,当菩萨在修习精进波罗蜜时,他不会因为事小而付出较少的精进力,也不会因为事大而付出较多的精进力,无论任务大小他时刻都付出同等最高的精进力。

  佛陀对过去世精进的深刻印象

  由于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他已培育了对一切大小事情付出同等精进力的习惯,当他最终成佛之后,每次说法时也付出同等的精进力。他不会在只向一个人说法时减低付出的精进力而随便说说就算,也不会在向群众说法时付出较多的精进力。在这两种情形之下,他都付出同等的精进力。

  佛陀拥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在一般说话之下,他的声音已足以同等地让一切听众听到。若只有一个人听他说法,就只有那个人听到;当有许多人听他说法时,无论远近的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听到。(当舍利弗尊者开示《平等心经》时,由于听众非常多,他正常的声音不能令每个人都听到,所以他必须运用神变通之力令他们都能听到,也就是说他必须运用「神通扩音机」。然而佛陀却不需要依靠神通即能让每个听众都可听到。)

  每尊佛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每世都会修习精进波罗蜜。除此之外,在将要开悟的最后一世里,在出家后他会至少修苦行七天。过后,在将快开悟时,他会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下决心奋斗,想:「且让我剩下皮,且让我剩下腱,且让我剩下骨头,且让我的血肉干枯。除非能证悟一切知智,否则我绝不从此座起身。」

  通过精进,他培育了大金刚观智,令他首先觉悟了缘起,再得以观照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精进与智慧都是属于心所。慧心所只能与美心相应,然而属于杂心所的精进能与善、恶或无记心相应。所以精进可以是善、恶或无记。善的精进是正精进。反之,具有邪恶动机的精进是邪精进。只有正精进才是修精进波罗蜜时应培育的。

  四正勤

  正精进也名为正勤,其意义是相同的。佛陀在《论藏‧分别论》里解说正勤时提及四种正勤,即:

  一、 致力于防止未生之恶生起。

  二、 致力于断除已生之恶。(事实上已生之恶是除不去的。过去的恶已生起又消失,早已不复存在;不存在的东西是除不去的。在此应理解的是我们应致力于防止造下相同的恶。)

  三、 致力于激起未生之善。

  四、 致力保持及提升已生之善。(在此应当理解的是我们应不断地致力于实践相同的善事。)

  培育精进的十一个因素

  《念处分别注》和《大念处经注》述及培育精进的十一个因素:

  (一)省察恶趣的危险:若有人如此省察:「若疏于修行,我可能会投生到恶趣。在四恶趣之中,若投生到地狱里,我将会遭受残酷的折磨而感到极度痛苦;若投生为畜生,我就会遭受到人类的虐待;若投生到饿鬼界,我就会(在许多大劫里)长期遭受饥饿的折磨;若投生为阿修罗,我将拥有六十或八十腕尺的巨大身体,但却只剩下皮包骨,受尽炽热、严寒与风吹的痛苦。在这其中的任何一个轮回里,我都不会有机会培育四正勤。今生是修行的唯一机会。」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二)明了培育精进的益处:若有人能够省察培育精进的益处,想:「懒惰的人是不会有机会脱离生死轮回及证悟出世间道果的。只有精进的人才能证悟出世间道果。精进的益处是能证难以证得的道果。」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三)省察进发之道:若有人如此省察:「一切佛、辟支佛与声闻弟子都是修习精进道而达到目标的。精进是圣者所行的直路。怠惰的人不能走这条路,只有精进的人才能走这条路。」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四)恭敬信徒所供养的食物:这是特别对比丘有关系的因素。若他们感激供养食物的信徒,想:「这些信徒并不是我的亲戚。他们并非依靠我维生而供养我食物。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供养僧团会有极大的功德。佛陀并不允许我们不经心地吃,或懒散地过活。他允许我们吃,以便我们能够修习佛法、解脱轮回。这食物并不是提供给懒人的,只有精进的人才有资格吃它。」那么,他们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五)省察遗产的圣洁性:若有人如此省察:「佛陀所遗留下来给弟子们的功德宝藏之遗产有七种,即信、戒、多闻、舍离、智慧、惭与愧。懒人并没有资格接受佛陀的遗产。就好像被父母断绝关系的坏孩子是不能接受父母的遗产,同样地,懒人也没有资格接受佛陀遗下来的「功德宝藏」。只有精进的人才有资格接受它。」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六)省察师尊(佛陀)的圣洁性:若有人如此省察:「我的师尊(佛陀)是多么的圣洁,以致当他入母胎(菩萨的最后一世)、出家、开悟、初转*轮、在舍卫城显现双神通以击败外道、自三十三天下去…

《南传菩萨道(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熄灭之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