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人應該不理社會地位或教育程度地向一切有能力解答問題的人請教。」因此求學之人應該只避開完全無智之人,而請教一切能夠增加其知識之人。
簡而言之,我們應該只遠離完全無能解答任何問題之人。而只要某人能夠提供我們些少的知識,我們都應該親近他。
根據《佛種姓經》,在求知時,我們應該向智者發問及聽他解說以培育聞所成慧。過後,若對某一點不清楚,我們應該省察與思考它,以培育思所成慧。
在《增支部‧叁集‧大品‧伽羅摩經》(Avguttara Nikaya, Tikanipata, Mahavagga, Kalama Sutta)裏,伽羅摩人告訴佛陀有許多宗教導師來到他們的村子,而所有的導師皆只稱頌自己的教理,以及貶低和批評他人的教法,所以他們感到很迷惑,不知應該聽從那一個教法是好。佛陀給他們回答的摘要是:「在適當地思考之後,若你發現其教法是無誤的,那麼就可接受它。」
這部經顯示了我們應先聽聞導師說法以獲取聞所成慧,然後再以思所成慧來分辨何者是無誤的教法。
再者,在《初本生‧十集‧大護法本生經》裏,當德迦屍羅(Takkasila)的大導師親自到護法的家鄉去探索爲何那村子裏的人民都不會早死時,大護法村長(後來的淨飯王)向他說:「對一切來此說法之人,我們都聽其說法。聽後我們都會思考其教法。對于無德者所教的,我們舍棄而不理它。我們只信受有德者所教之法;對其教法我們感到歡喜,也會依法實行。因此在這村子裏,不會有年輕人在壽終前早死。」
這部《本生經》清楚地顯示了人們是先獲取聞所成慧,然後只接受思所成慧印證無誤的教法。
「親近智者」並不是指只是與智者日夜相處,而是指向智者學習與獲取他們的智識。
《吉祥經》中所說的「遠離愚者」並不是指不跟愚者交往。我們甚至可跟愚者住在一起,以引導他走上正途。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並沒有違反《吉祥經》中的勸告。其中一個例子即是佛陀逗留在烏魯維拉園(Uruvela)裏跟一群持有邪見的拜火外道相處,以助他們舍棄邪道。
因此只有在信受與實踐愚者的教法時,我們才算是親近愚者。同樣地,親近智者並非只是與他們相處,只有從他們那裏學習到某些知識之後,我們才可算是有親近智者。
(六)省察含有深奧智慧之法。(在此智慧就好像是燃燒一切大小可燃物之火。火的大小是根據所燒之物的數量。同樣地,智慧知道一切可知之法。智慧是膚淺還是深奧是根據所知之法是膚淺或深奧。含有深奧智慧之法包括了五蘊、六處等。深奧智慧指體證這些深奧之法而生起的智慧。深奧智慧的數目跟深奧之法的數目一樣多。省察這一切深奧之法會增長智慧。)
(七)傾向于培育智慧。(在行、立、坐、臥四種姿勢裏,我們都應傾向于培育智慧。這種心態是增長智能的其中一個原因。)
七個培育智慧的方法之摘要:
一、問了再問;
二、保持清潔;
叁、平衡五根;
四、遠離愚者;
五、親近智者;
六、省察深奧之法;
七、傾向于培育智慧。
智慧的素質
在(心與心所)執行各種作用的當下,如果智慧占了最顯著的地位,它即名爲觀增上緣,是四個增上緣之一。
在二十二根裏,有四根是屬于智慧的,它們是:
一、 叁十九個世間智相應心裏的慧心所。(世間智相應心的慧心所是爲慧根。)
二、 與須陀洹道心相應的慧心所,名爲未知當知根。
叁、 與阿羅漢果心相應的慧心所,名爲具最終知根。
四、 與須陀洹道心和阿羅漢果心之間的六個出世間心相應的慧心所,名爲最終知根。
智慧波羅蜜只涉及世間心,因此它包括在叁十九個世間智相應心 中的十叁個智相應善心之內。
[無記唯作心只是阿羅漢才有的,因此跟還是凡夫的菩薩無關。果報心(也作異熟心)是由于過去的業力而自動生起。因此與這兩種心識相應的智慧並不算是智慧波羅蜜。]在成就智慧波羅蜜時,菩薩只是專注于修習世間智能至最高層次。
在叁十七菩提分裏的五根,其中一個是慧根。這慧根有兩種,即世間與出世間。出世間慧根並不包括在菩薩所修習的智慧波羅蜜之內。只有在證悟道果之前,與世間善心相應的智慧才是菩薩所修習的智慧波羅蜜。
同樣地,在叁十七菩提分裏,還有其它四個屬于智能,卻有不同名稱的菩提分。它們是五力裏的慧力、四神足裏的觀神足、七覺支裏的擇法覺支、八正道裏的正見。
跟慧根一樣,這些有不同名稱的智慧也有兩種,即世間與出世間。與出世間心相應的慧並不包括在菩薩所修習的智慧波羅蜜之內。只有在證悟道果之前,與世間善心相應的智慧才是菩薩所修習的智慧波羅蜜。
在省察智慧的這些特別素質之後,願你能夠修習智慧波羅蜜至最高層次。
智慧波羅蜜一章至此完畢。
第五章:精進波羅蜜
菩薩的精進力
關于精進波羅蜜,經典舉出雄獅的例子。牠的本性是無論是捕捉兔子或大象,牠都會付出最大的努力。牠不會因爲兔子是小動物而付出較少的努力,也不會因爲大象的體積大而付出較多的努力。在這兩件事裏,牠都付出同等的努力。
跟雄獅的態度一樣,當菩薩在修習精進波羅蜜時,他不會因爲事小而付出較少的精進力,也不會因爲事大而付出較多的精進力,無論任務大小他時刻都付出同等最高的精進力。
佛陀對過去世精進的深刻印象
由于在過去世身爲菩薩時,他已培育了對一切大小事情付出同等精進力的習慣,當他最終成佛之後,每次說法時也付出同等的精進力。他不會在只向一個人說法時減低付出的精進力而隨便說說就算,也不會在向群衆說法時付出較多的精進力。在這兩種情形之下,他都付出同等的精進力。
佛陀擁有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在一般說話之下,他的聲音已足以同等地讓一切聽衆聽到。若只有一個人聽他說法,就只有那個人聽到;當有許多人聽他說法時,無論遠近的每一個人都能清楚地聽到。(當舍利弗尊者開示《平等心經》時,由于聽衆非常多,他正常的聲音不能令每個人都聽到,所以他必須運用神變通之力令他們都能聽到,也就是說他必須運用「神通擴音機」。然而佛陀卻不需要依靠神通即能讓每個聽衆都可聽到。)
每尊佛在過去世身爲菩薩時,每世都會修習精進波羅蜜。除此之外,在將要開悟的最後一世裏,在出家後他會至少修苦行七天。過後,在將快開悟時,他會坐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下決心奮鬥,想:「且讓我剩下皮,且讓我剩下腱,且讓我剩下骨頭,且讓我的血肉幹枯。除非能證悟一切知智,否則我絕不從此座起身。」
通過精進,他培育了大金剛觀智,令他首先覺悟了緣起,再得以觀照一切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
精進與智慧都是屬于心所。慧心所只能與美心相應,然而屬于雜心所的精進能與善、惡或無記心相應。所以精進可以是善、惡或無記。善的精進是正精進。反之,具有邪惡動機的精進是邪精進。只有正精進才是修精進波羅蜜時應培育的。
四正勤
正精進也名爲正勤,其意義是相同的。佛陀在《論藏‧分別論》裏解說正勤時提及四種正勤,即:
一、 致力于防止未生之惡生起。
二、 致力于斷除已生之惡。(事實上已生之惡是除不去的。過去的惡已生起又消失,早已不複存在;不存在的東西是除不去的。在此應理解的是我們應致力于防止造下相同的惡。)
叁、 致力于激起未生之善。
四、 致力保持及提升已生之善。(在此應當理解的是我們應不斷地致力于實踐相同的善事。)
培育精進的十一個因素
《念處分別注》和《大念處經注》述及培育精進的十一個因素:
(一)省察惡趣的危險:若有人如此省察:「若疏于修行,我可能會投生到惡趣。在四惡趣之中,若投生到地獄裏,我將會遭受殘酷的折磨而感到極度痛苦;若投生爲畜生,我就會遭受到人類的虐待;若投生到餓鬼界,我就會(在許多大劫裏)長期遭受饑餓的折磨;若投生爲阿修羅,我將擁有六十或八十腕尺的巨大身體,但卻只剩下皮包骨,受盡熾熱、嚴寒與風吹的痛苦。在這其中的任何一個輪回裏,我都不會有機會培育四正勤。今生是修行的唯一機會。」那麼,他的精進力就會增長。
(二)明了培育精進的益處:若有人能夠省察培育精進的益處,想:「懶惰的人是不會有機會脫離生死輪回及證悟出世間道果的。只有精進的人才能證悟出世間道果。精進的益處是能證難以證得的道果。」那麼,他的精進力就會增長。
(叁)省察進發之道:若有人如此省察:「一切佛、辟支佛與聲聞弟子都是修習精進道而達到目標的。精進是聖者所行的直路。怠惰的人不能走這條路,只有精進的人才能走這條路。」那麼,他的精進力就會增長。
(四)恭敬信徒所供養的食物:這是特別對比丘有關系的因素。若他們感激供養食物的信徒,想:「這些信徒並不是我的親戚。他們並非依靠我維生而供養我食物。他們這麼做是因爲供養僧團會有極大的功德。佛陀並不允許我們不經心地吃,或懶散地過活。他允許我們吃,以便我們能夠修習佛法、解脫輪回。這食物並不是提供給懶人的,只有精進的人才有資格吃它。」那麼,他們的精進力就會增長。
(五)省察遺産的聖潔性:若有人如此省察:「佛陀所遺留下來給弟子們的功德寶藏之遺産有七種,即信、戒、多聞、舍離、智慧、慚與愧。懶人並沒有資格接受佛陀的遺産。就好像被父母斷絕關系的壞孩子是不能接受父母的遺産,同樣地,懶人也沒有資格接受佛陀遺下來的「功德寶藏」。只有精進的人才有資格接受它。」那麼,他的精進力就會增長。
(六)省察師尊(佛陀)的聖潔性:若有人如此省察:「我的師尊(佛陀)是多麼的聖潔,以致當他入母胎(菩薩的最後一世)、出家、開悟、初轉*輪、在舍衛城顯現雙神通以擊敗外道、自叁十叁天下去…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