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菩萨道(下)▪P23

  ..续本文上一页僧迦舍城、舍弃命行,以及进入般涅槃时,一万个世界都在震动。身为如此圣洁的佛陀之子女,我怎么能够疏懒于修习他的教法呢?」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七)省察传承的圣洁性:若有人如此省察:「我的传承不是低贱的,我是高级与清净的大选出王的后代,是罗候罗的兄弟,罗候罗是净饭王与摩耶夫人的孙子,是佛陀的儿子。由于我已加入而成为释迦传承弟子,他和我即是兄弟。由于我的传承是如此圣洁,我不应该懒散地过活,而应该精进地修习圣法。」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八)省察梵行同伴的圣洁性:若有人如此省察:「我梵行中的同伴,包括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以及八十大弟子都修习圣法而证悟了出世间道果。我应该跟随这些梵行同伴的作法去修。」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九)远离怠惰之人:远离怠惰的人将会使到我们的精进力增长。怠惰之人是那些已经放弃修身语意善业的人,他们时常有如刚吃饱的蟒蛇一般地昏睡。

  (十)亲近精进之人:亲近精进与全心全意地执行任务之人将会令到我们的精进力增长。

  专精之人时常都有决心与精进地执行任务,直到成功为止(若没有成功的话,就努力到死去)。没有责任感的人在还未开始做事时已在犹豫,想:「不知我能否成功?」在办事时,若不能轻易地达到目标,他就会退缩,想:「即使我继续做下去也是不会成功的。」因此就不再继续奋斗。

  (十一)倾向于在一切四种姿势里都培育精进:若有人倾向于在卧、坐、立、行四种姿势里都培育精进,那么,他的精进力就会增长。

  以上是培育精进的十一个因素。

  精进的主要来源

  精进的主要来源是悚惧感。悚惧感一共有三种:

  一、 心困扰悚惧;

  二、 愧悚惧;

  三、 智悚惧。

  (一)心中对大象、老虎、武器等生起的恐惧与困扰是为「心困扰悚惧」。从《阿毗达摩论》的角度来说,它是瞋心所。由微弱的瞋而生起恐惧;由强烈的瞋而生起攻击性。

  (二)害怕造恶是为「愧悚惧」,这是一个美心所。

  (三)由于省察因果而生起的恐惧为「智悚惧」。这是有德者对生死轮回的恐惧。在经典里,智悚惧也被指为与愧相应的智慧。

  (若把「法悚惧」也包括在内,那么就一共有四种悚惧。法悚惧是阿罗汉看到有为法之危害时,与悚惧相应的智慧。)

  在这些悚惧里,只有智悚惧才是精进的真正主要来源。当某人以智慧看到生死轮回的危险而感到悚惧时,他肯定会为解脱这些危险而奋斗。若没有这种智慧,人们将不可能为解脱而奋斗。

  即使在日常的世俗生活里,学生也会对贫穷感到悚惧而勤奋地读书,省思:「若没有受到好的教育,长大时我将会贫穷。」而其它没有这种悚惧感之人将不会努力学习。

  同样地,由于对贫穷的悚惧,工人就会努力工作以获得生活的必需品。反之,没有考虑到将来的人就会继续疏懒地过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猜测到只有智悚惧才会导致精进力增长。但这只是指增长属于波罗蜜的精进。在前文已有述及两种精进,即正精进和邪精进。邪精进的来源也是悚惧感,但这种悚惧感是心困扰悚惧而非智悚惧。

  有些急需钱用的穷人会去偷盗,他们没有如理作意。这即是一个由不善的心困扰悚惧引生邪精进的例子。没有正确心态的心就会以邪精进防止危难。但心态正确的人决不会造恶,而时常努力向善。

  所以,虽然悚惧感是精进的主要来源,但心态才是决定正或邪精进的因素。邪精进并不属于波罗蜜,只有无可指责的正精进才算波罗蜜。

  当我们考虑到四正勤时,我们可能会觉得只有行善的精进才算是波罗蜜。但有些精进并不涉及行善,也不是邪精进或会造恶业,这种精进也可能是属于精进波罗蜜的。

  其中一个例子是注释里提到的大生王子的超凡精进波罗蜜。当时生为大生王子的菩萨在大海洋里奋力游了七天七夜(他所乘的船已沉入海里)。他的精进力并非为了行善,或布施,或持戒,或修禅而激起的。它也没有涉及贪、瞋、痴,所以它是无可指责的精进力。大生王子无可指责与非恶的超凡精进力被视为属于精进波罗蜜。

  当他所乘的船快要沉时,船上的七百人都绝望地伤心哭泣,根本没有尝试去脱困。但是与众不同的大生王子却心想:「在面对危难时恐惧地伤心与哭泣并非智者所为,智者应该奋力自救。像我这么有智慧的人应该奋力游至安全之地。」以这决心,他毫不恐慌而充满勇气地尝试游上岸。由于其心是圣洁的,所以他这一举动是值得称颂的,而他的精进力也是非常值得称颂的。

  菩萨在每一世里都勇敢与毫不退缩地做当做之事。别说生为人,即使他生为牛时也会如此做。当时菩萨是一只名为阿黑的牛,由于对养牠的女主人感恩,牠拖了五百车的货物越过一片大沼泽。

  即使生为动物,菩萨也不会疏于培育精进波罗蜜。所以当他生为人时,精进的倾向依然存在。当他生为枯沙王(King Kusa)时,他几经辛苦地才赢回巴峇娃帝公主的芳心(在之前她基于他的丑恶外貌而离开了他)。这些都是菩萨坚定的精进力及勇于面对困难的例子。这种欲培育精进的倾向生生世世都常存在菩萨的内心里。

  大药的生平

  经典把大药(Mahosadha)的生平列为成就智慧波罗蜜的例子。但在那一生里,菩萨也修习精进波罗蜜。在整体上,大药以智能作为执行各种任务的主导,但当他决定如何实行后,他即会以持续不断的精进力去完成它。虽然大药的精进力并非用于布施、持戒或禅修,但由于他是为了别人的幸福着想而做,所以应是属于精进波罗蜜。

  大药的精进

  有些人可能会问有些大药所做的事不是导致其它人受苦吗?例如,当小梵与王带领十八支无敌军围攻弥帝罗城时,大药运用计谋彻底击溃了他们,为小梵与王及他的军队带来许多痛苦。难道大药令到敌军痛苦是不应受到指责的吗?

  对于这疑问的答案是:举惊吓一条将要捕捉一只青蛙的蛇来说,有些人认为这么做是错的,因为那只青蛙虽然得以脱离危险,但是那条蛇却得饿肚子。佛陀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思是决定性的因素。若某人吓跑那条蛇是为了使牠饿肚子,那即是错的。反之,若他如此做只是为了帮助那只青蛙脱离危险,而没有想到要令那条蛇饿肚子,那么是无可指责的。

  再者,在《弥陵陀问经》里,弥陵陀王问那先尊者道:「尊者,难道佛陀不是早已事先知道若让提婆达多成为比丘的话,他就会造成僧团分裂?若早已知道,为何佛陀还是让他加入僧团?若他没有加入僧团,他就不可能导致僧团分裂。」

  那先尊者答道:「噢,国王,佛陀是真的预先知道提婆达多会导致僧团分裂,但佛陀也知道若不让提婆达多加入僧团的话,他将会犯下持有『定邪见』等恶业,由此他须遭受的痛苦将比分裂僧团的后果更糟。分裂僧团无疑是会使他投生地狱,但在地狱受苦依然是有时限的。然而,若他没得加入僧团,而犯下持有『定邪见』等恶业,他将会在地狱里无限期地受苦。由于预见他的痛苦是有期限的,佛陀基于悲心的缘故而让他加入僧团,如此在某个程度上已减低了他的痛苦。」

  同样地,在击退小梵与王的军队时,大药在没有使到敌国人民受苦的情况之下,保全了自己的国家。他这么做是为了双方的好处,因此是无可指责的。

  精进的素质

  (一)在(心与心所)执行各种作用时,若精进扮演最显著的角色,它即被称为精进增上缘,是四个增上缘之一。

  (二)精进是二十二根之一,称为精进根。但只有与世间善心相应的精进才是属于精进波罗蜜。在三十七菩提分的五根里,它被称为精进根。就好像慧根一样,只有在世间清净里的精进才算是波罗蜜。

  同样地,关于四正勤,只有属于世间清净的精进才算是波罗蜜。

  (三)在五力里的精进名为精进力;在四神足里的精进名为精进神足;在七觉支里的精进名为精进觉支;以及在八正道里的精进名为正精进。这些具有不同名称的精进只有在与世间清净的世间善心相应时才算是精进波罗蜜。

  省察了精进的种种特别素质之后,愿你得以成就精进波罗蜜至最高境界。

  精进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

  

  第六章:忍辱波罗蜜

  经典训诫我们「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我们不应该在遇到美好的目标时感到高兴,也不应该在遇到令人不快的目标时感到气愤。若我们在顺境时令到贪欲增长,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美好。若我们在逆境时感到愤怒,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不快。在此的要义是:「只有能够无贪地面对顺境及无瞋地面对逆境时,我们才是真正的有耐心。」

  然而,关于忍辱波罗蜜,一般上注释只是形容忍辱波罗蜜为无瞋地忍受他人加诸己身的身体或语言上的攻击。《行藏注疏》在「杂集」一章中提到:「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为根基,在忍受他人的折磨时,以无瞋心所为主的心与心所组合是为忍辱波罗蜜。」

  《初疏钞》在批注《殊胜义注》里简要提到的(戒、念、慧、忍辱、精进)五律仪时,把忍辱律仪定义为:「忍辱事实上是在忍受的四个名蕴。有些导师认为它是慧,或者只是无瞋心所。」

  有些学者认为:「巴利经典中训诫『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好像是指我们应该忍受称赞与藐视两者。但实际上人们只有在受到折辱与藐视时才会感到不快与生气,没有人会在受到尊敬时感到生气。因此,忍辱这一词应只适用于无瞋地面对一般上人们会感到生气的处境。若在文字的含意上接受巴利经典的训诫,那么忍辱波罗蜜和舍波罗蜜两者之间是无差别的。」

  由于这些学者所引据的是《行藏注疏》和《初疏钞》,所以他们的见解是不可不受考虑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忍辱是忍受他人的对待,而舍是无瞋无爱地对众生保持中舍。

  列迪长老在其《吉祥经义释》一书中为忍辱所立的定义是「遇到美好的目标时不狂喜,遇到困难时也能无瞋地忍受。」这定义符合「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这一训诫。

  注释与经典的中和解释是:「菩萨在本性上是认真的人,所以美好…

《南传菩萨道(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熄灭之时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