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性空讲真空,西藏中观叫真空见,但是要得真空见必须要了解缘起,缘起是如幻如化,从如幻如化的缘起中达到无我的境界,就进入真空,所以,真空不离妙有,妙有不离真空。《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了解空,就可以离一切相,而积极行一切善。这是大乘般若系统的内容。
大乘佛教的第二个系统就是法相唯识,讲万法唯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教从世出世间、生死轮回到佛陀境界的根本理论。众生世界是由染污心、阿赖耶识心而形成,佛土世界、清净世界是佛的清净心、广大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形成。人尽管躯壳不在,但是阿赖耶识在,去后来先做主公。众生在因缘中,这个主人公受业所障碍,颠颠倒倒,迷迷糊糊。若能够修习正法种子、善法种子,把它转过来,熏成清净种子,就可以逐步走上正道,证得佛果,进入佛国世界。一切唯心,认识一切事物离不开心,万法生起,离不开心。这个心从过去世到现在世、未来世,都相续不断。
过去欧洲的哲学家莱布尼茨,他承认这个心的相续而提倡单子论。他有这样的观点:一个生命从另一个生命得来,一个生命从另一个生命继续而来,等于物质的运动,一个运动继前一个运动而来,有前面的运动就有后面的运动,运动相续,因此,有前面的心就有现在的心,有现在的心就有未来的心,心心相续,生命不断。所以佛教讲必须要改造我们的心,净化我们的心,才能改变我们的生命,才能把染污的色壳子转成清净的莲花身、金刚身。
大乘佛教的这两个系统:缘起性空的般若和万法唯心的唯识法相,这是佛法真理,说透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
(三)信业报真实
业报论也是佛教的基本观点。你学习佛法,假若不信仰业报,不信仰六道轮回的话,那你这个信建立不起来。佛学者和学佛者是有很大区别的。研究佛学,把佛教作为知识研究,不相信业报,不皈依三宝,只能说是佛学者,对于佛法甚深真理很难真实契入。学佛者就不同,学佛者真诚地皈依三宝,相信因果,相信业报,就能真正建立道心,才能修学佛法,得到体悟。
(四)信无上菩提可修可证
无上菩提就是佛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经讲,众生佛性平等,不管种族、贵贱、老幼,佛性一律平等,不是只有佛是唯一的一个佛,其他的都不能成佛。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
《法华经》上有一个常不轻菩萨,见人就拜,他说过两句话: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人取笑他、骂他,他还是磕头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别人打他,他就远远避开,还是给他磕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呵呵,八风吹不动。这是常不轻菩萨,尊重众生,佛性平等。
众生是未成佛,我们应该视大地众生都是未成佛。要尊重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不要扰乱一切众生,不要使众生受痛苦,要使众生得到安乐。所以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众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成佛,逐步修、逐步证,从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到究竟位就可证得。这是唯识法相上讲的五位次第。《华严经》叫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从资粮位到修道位都叫做修,十地以上进入等觉到妙觉,就是证。
无上菩提可修可证。中国古语讲:“彼即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他是丈夫,我也是丈夫,我只要好好做,好好修,我就是丈夫。佛就是大丈夫,我可以学佛,可以证得佛果。
三、学佛之行
学佛之行包括善趣之行、解脱之行、大士之行。拿《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讲,善趣之行是下士道,解脱之行是中士道,大士之行是上士道。
(一)善趣之行
善趣之行就是要保持人身,哪怕死了以后没生极乐世界、没得到解脱,我也要保持下一世得到人身,才能修善,这是善趣之行,其中包括要皈敬三宝、明白因果、修五戒十善。五戒是: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进而就是十善:对身的要求是不杀、不盗、不邪淫;对言语的要求是不妄语、不粗恶语、不绮语、不离间语;对意的要求是不贪、不嗔、不痴。修五戒得人身,修十善可升天,起码在五净居天,可以继续修行,这就是善趣之行。
(二)解脱之行
解脱之行就是要达到生死解脱,对世俗要有厌离心,《菩提道次第广论》上也叫出离心。你若贪恋家庭儿女、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是得不到解脱的。修解脱之行的内容就包括三学八正道。三学就是戒定慧三学,要持戒、修定、修慧。对于你们居士来讲要好好持五戒,结合修定,每天静一下,在静中观察就可以得慧,修戒定慧才能获得解脱。
三学的内容发挥出来就是八正道:
1.正见,要有正确的见解,见解要符合缘起性空之见,要有相信因果之见。
2.正思维,你的意识、思维不要邪思维,不要落入断见,不要落入常见,要落入中道之见。人的起心动念就是思维,我们要有正确的思维。一般人的思维逻辑离不开功名利禄,离不开是是非非。佛法的逻辑叫正思维,符合正道的、有利于众生的、明因果的、不违反缘起性空的都叫正思维。
3.正语,要说正确的语言,不妄语、不粗恶语、不绮语、不离间语,要说诚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这是我们佛教的语言。
4.正业,正业就是正确的行动。不要杀,不要盗,不要邪淫。
5.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要以邪法而活命。居士需要工作来养活自己和家人,那就要好好工作,多做有利于国家人民、有利于大众的事情,以此过生活都叫做正命。
6.正精进,就是精于修善法,遇到困难不退,百年如一日。遇到任何困难都不退,叫正精进。
7.正念,就是每个念头都保持增善,念佛、念法、念僧,你就要相续念下去,念念相续。
8.正定,正念相续叫正定。
(三)大士之行
大士之行就是菩萨行,菩萨称之为大士。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大士。什么叫大士呢?能够发大心度众生,这种菩萨都叫做大士。
1.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以悲心为主。《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中讲:“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学菩萨就要以悲心为主,发广大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具体来讲,菩提心的内容有三种:一是正直心,佛心就是正直心,你的心要合佛心,广大正直,没有偏私;二是深善心,你的心应该深广,像大海一样修一切善法,以利于众生为前提;三是广大回向心,你不要将一切功德据为私有,你的功德应该向所有众生回向,愿一切众生得一切乐离一切苦。
祖师讲,要为菩提心而念佛。净土三经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其中《观无量寿经》讲要以三心来念佛,此三心就是菩提心,不是你念佛一个人解脱就算了,那要不得,要发菩提心念佛才可以。你生净土以后,继续修行,具足条件以后再下来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而不是我解脱了就算了,那就不行,那样不能成佛。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第一,为忏悔消除众罪故发菩提心。我们要忏悔,忏悔业障。我们的业障多生累劫以来,假如有形体的话,堆成须弥山那么多,难以计数。人人都有重罪,我们要靠佛力加持,靠智慧加持,就要发菩提心,就像冰山虽然又大又坚硬,但太阳一出来,它就慢慢溶化了。太阳光在佛家来讲就是智慧的光明、福德的光明。你能发菩提心就可得到佛的加持,具备智慧福德,哪怕一座冰山也可以消融。
第二,为念众生苦故发菩提心。众生在苦难中、轮回六道中受苦无穷,我们为救度众生而发菩提心。一般来讲历代祖师开悟以后,明心见性以后,想到众生会大哭一番,为什么?众生在苦难中需要救度!
第三,由知众生恩而发菩提心。由众生恩想到父母恩,回报父母恩故发菩提心。忆念父母恩、报答父母恩,知恩报恩必须发菩提心。
第四,为弘法利生求正法久住故发菩提心。我们要弘扬佛法真理,利益众生,使正法久住,不发菩提心是不行的。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够报答众生,而报答众生的唯一途径就是说法、弘法。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有报恩者。
第五,为求无上菩提故发菩提心。要求证无上菩提,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证佛果,你是小乘心就不行。
以上就是作为一名佛子,必须发菩提心的五种原因。
《金刚经》上讲了五种菩提: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道菩提、究竟菩提。整个《金刚经》的内容就是说明这五种菩提。
发心菩提,就是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我都要度它,使它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叫发心菩提。
伏心菩提呢,要度众生,首先要消除我执烦恼,遣除我相、法相,与佛心相应。《金刚经》第一段就提到,要降伏其心。怎样降伏呢,就要把相遣除,把我相、法相遣除。
明心菩提,就是到了明心见性后,入于见道,内心的一颗明珠显发光明,真如体现。《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住,不住于相。而生其心,生大悲心、大智慧心、大愿心、大行心,生起这种“悲智愿行”心,叫明心菩提。
第四种叫出道菩提,什么叫出道菩提?使众生都能出离苦海到达彼岸。在行动上修六度四摄,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修六度四摄之行,叫出道菩提。
究竟菩提就是圆成佛果了,由等觉到妙觉,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佛果的三身四智,叫究竟菩提。
2.要修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是根本,哪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见善随喜。舍是什么?就是救度众生平等不要…
《修学佛法的基本纲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