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P2

  ..續本文上一頁

  緣起性空講真空,西藏中觀叫真空見,但是要得真空見必須要了解緣起,緣起是如幻如化,從如幻如化的緣起中達到無我的境界,就進入真空,所以,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不二。了解空,就可以離一切相,而積極行一切善。這是大乘般若系統的內容。

  大乘佛教的第二個系統就是法相唯識,講萬法唯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佛教從世出世間、生死輪回到佛陀境界的根本理論。衆生世界是由染汙心、阿賴耶識心而形成,佛土世界、清淨世界是佛的清淨心、廣大心、平等心、慈悲心而形成。人盡管軀殼不在,但是阿賴耶識在,去後來先做主公。衆生在因緣中,這個主人公受業所障礙,顛顛倒倒,迷迷糊糊。若能夠修習正法種子、善法種子,把它轉過來,熏成清淨種子,就可以逐步走上正道,證得佛果,進入佛國世界。一切唯心,認識一切事物離不開心,萬法生起,離不開心。這個心從過去世到現在世、未來世,都相續不斷。

  過去歐洲的哲學家萊布尼茨,他承認這個心的相續而提倡單子論。他有這樣的觀點:一個生命從另一個生命得來,一個生命從另一個生命繼續而來,等于物質的運動,一個運動繼前一個運動而來,有前面的運動就有後面的運動,運動相續,因此,有前面的心就有現在的心,有現在的心就有未來的心,心心相續,生命不斷。所以佛教講必須要改造我們的心,淨化我們的心,才能改變我們的生命,才能把染汙的色殼子轉成清淨的蓮花身、金剛身。

  大乘佛教的這兩個系統:緣起性空的般若和萬法唯心的唯識法相,這是佛法真理,說透了宇宙人生的一切真理。

  (叁)信業報真實

  業報論也是佛教的基本觀點。你學習佛法,假若不信仰業報,不信仰六道輪回的話,那你這個信建立不起來。佛學者和學佛者是有很大區別的。研究佛學,把佛教作爲知識研究,不相信業報,不皈依叁寶,只能說是佛學者,對于佛法甚深真理很難真實契入。學佛者就不同,學佛者真誠地皈依叁寶,相信因果,相信業報,就能真正建立道心,才能修學佛法,得到體悟。

  (四)信無上菩提可修可證

  無上菩提就是佛果,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經講,衆生佛性平等,不管種族、貴賤、老幼,佛性一律平等,不是只有佛是唯一的一個佛,其他的都不能成佛。佛是已成佛,衆生是未成佛。

  《法華經》上有一個常不輕菩薩,見人就拜,他說過兩句話: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有人取笑他、罵他,他還是磕頭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別人打他,他就遠遠避開,還是給他磕頭: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呵呵,八風吹不動。這是常不輕菩薩,尊重衆生,佛性平等。

  衆生是未成佛,我們應該視大地衆生都是未成佛。要尊重一切衆生,愛護一切衆生,不要擾亂一切衆生,不要使衆生受痛苦,要使衆生得到安樂。所以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衆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成佛,逐步修、逐步證,從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到究竟位就可證得。這是唯識法相上講的五位次第。《華嚴經》叫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從資糧位到修道位都叫做修,十地以上進入等覺到妙覺,就是證。

  無上菩提可修可證。中國古語講:“彼即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他是丈夫,我也是丈夫,我只要好好做,好好修,我就是丈夫。佛就是大丈夫,我可以學佛,可以證得佛果。

  叁、學佛之行

  學佛之行包括善趣之行、解脫之行、大士之行。拿《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講,善趣之行是下士道,解脫之行是中士道,大士之行是上士道。

  (一)善趣之行

  善趣之行就是要保持人身,哪怕死了以後沒生極樂世界、沒得到解脫,我也要保持下一世得到人身,才能修善,這是善趣之行,其中包括要皈敬叁寶、明白因果、修五戒十善。五戒是: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邪淫、不飲酒。進而就是十善:對身的要求是不殺、不盜、不邪淫;對言語的要求是不妄語、不粗惡語、不绮語、不離間語;對意的要求是不貪、不嗔、不癡。修五戒得人身,修十善可升天,起碼在五淨居天,可以繼續修行,這就是善趣之行。

  (二)解脫之行

  解脫之行就是要達到生死解脫,對世俗要有厭離心,《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也叫出離心。你若貪戀家庭兒女、榮華富貴、功名利祿,是得不到解脫的。修解脫之行的內容就包括叁學八正道。叁學就是戒定慧叁學,要持戒、修定、修慧。對于你們居士來講要好好持五戒,結合修定,每天靜一下,在靜中觀察就可以得慧,修戒定慧才能獲得解脫。

  叁學的內容發揮出來就是八正道:

  1.正見,要有正確的見解,見解要符合緣起性空之見,要有相信因果之見。

  2.正思維,你的意識、思維不要邪思維,不要落入斷見,不要落入常見,要落入中道之見。人的起心動念就是思維,我們要有正確的思維。一般人的思維邏輯離不開功名利祿,離不開是是非非。佛法的邏輯叫正思維,符合正道的、有利于衆生的、明因果的、不違反緣起性空的都叫正思維。

  3.正語,要說正確的語言,不妄語、不粗惡語、不绮語、不離間語,要說誠實語、正直語、柔軟語、和合語,這是我們佛教的語言。

  4.正業,正業就是正確的行動。不要殺,不要盜,不要邪淫。

  5.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要以邪法而活命。居士需要工作來養活自己和家人,那就要好好工作,多做有利于國家人民、有利于大衆的事情,以此過生活都叫做正命。

  6.正精進,就是精于修善法,遇到困難不退,百年如一日。遇到任何困難都不退,叫正精進。

  7.正念,就是每個念頭都保持增善,念佛、念法、念僧,你就要相續念下去,念念相續。

  8.正定,正念相續叫正定。

  (叁)大士之行

  大士之行就是菩薩行,菩薩稱之爲大士。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都是大士。什麼叫大士呢?能夠發大心度衆生,這種菩薩都叫做大士。

  1.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以悲心爲主。《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中講:“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學菩薩就要以悲心爲主,發廣大心,上成佛道,下化衆生。具體來講,菩提心的內容有叁種:一是正直心,佛心就是正直心,你的心要合佛心,廣大正直,沒有偏私;二是深善心,你的心應該深廣,像大海一樣修一切善法,以利于衆生爲前提;叁是廣大回向心,你不要將一切功德據爲私有,你的功德應該向所有衆生回向,願一切衆生得一切樂離一切苦。

  祖師講,要爲菩提心而念佛。淨土叁經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其中《觀無量壽經》講要以叁心來念佛,此叁心就是菩提心,不是你念佛一個人解脫就算了,那要不得,要發菩提心念佛才可以。你生淨土以後,繼續修行,具足條件以後再下來度衆生,這就是菩提心,而不是我解脫了就算了,那就不行,那樣不能成佛。

  爲什麼要發菩提心?

  第一,爲忏悔消除衆罪故發菩提心。我們要忏悔,忏悔業障。我們的業障多生累劫以來,假如有形體的話,堆成須彌山那麼多,難以計數。人人都有重罪,我們要靠佛力加持,靠智慧加持,就要發菩提心,就像冰山雖然又大又堅硬,但太陽一出來,它就慢慢溶化了。太陽光在佛家來講就是智慧的光明、福德的光明。你能發菩提心就可得到佛的加持,具備智慧福德,哪怕一座冰山也可以消融。

  第二,爲念衆生苦故發菩提心。衆生在苦難中、輪回六道中受苦無窮,我們爲救度衆生而發菩提心。一般來講曆代祖師開悟以後,明心見性以後,想到衆生會大哭一番,爲什麼?衆生在苦難中需要救度!

  第叁,由知衆生恩而發菩提心。由衆生恩想到父母恩,回報父母恩故發菩提心。憶念父母恩、報答父母恩,知恩報恩必須發菩提心。

  第四,爲弘法利生求正法久住故發菩提心。我們要弘揚佛法真理,利益衆生,使正法久住,不發菩提心是不行的。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夠報答衆生,而報答衆生的唯一途徑就是說法、弘法。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有報恩者。

  第五,爲求無上菩提故發菩提心。要求證無上菩提,你不發菩提心就不能證佛果,你是小乘心就不行。

  以上就是作爲一名佛子,必須發菩提心的五種原因。

  《金剛經》上講了五種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道菩提、究竟菩提。整個《金剛經》的內容就是說明這五種菩提。

  發心菩提,就是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我都要度它,使它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就叫發心菩提。

  伏心菩提呢,要度衆生,首先要消除我執煩惱,遣除我相、法相,與佛心相應。《金剛經》第一段就提到,要降伏其心。怎樣降伏呢,就要把相遣除,把我相、法相遣除。

  明心菩提,就是到了明心見性後,入于見道,內心的一顆明珠顯發光明,真如體現。《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住,不住于相。而生其心,生大悲心、大智慧心、大願心、大行心,生起這種“悲智願行”心,叫明心菩提。

  第四種叫出道菩提,什麼叫出道菩提?使衆生都能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在行動上修六度四攝,六度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六度四攝之行,叫出道菩提。

  究竟菩提就是圓成佛果了,由等覺到妙覺,已經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圓成佛果的叁身四智,叫究竟菩提。

  2.要修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根本,哪四無量心?慈、悲、喜、舍。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見善隨喜。舍是什麼?就是救度衆生平等不要…

《修學佛法的基本綱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