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2005年6月22日讲于北京佛教居士林)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愿成佛
尊敬的夏林长、尊敬的各位师父、尊敬的各位林友、居士们:
今天有这个法缘到居士林来,跟大家见面,很难得,很殊胜!
居士林在我的心目中,早已心向往之。八十年代初(注:1984年7月2日),居士林还在广济寺的时候,当时居士林的导师正果法师和林长邀我在大殿讲了一次开示。时隔二十多年,今天又到了居士林,我来了以后觉得非常兴奋,居士林殿堂庄严清净,诸位居士们很有礼节,很整齐有序,给我的感触很深。
居士林有一定的佛事活动,经常请法师、居士讲经,有佛教书籍流通,有佛教慈善等各种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是一个组织健全的、模范性的居士林。太虚大师生前在汉口,曾经组织佛教正信会,目的就是要团结居士,使居士树立正信、维护三宝、利国利民,这个力量是很大的。佛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出家众作为住持正法,在家众作为护持正法,很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必须要居士参加。所以佛教的七众弟子,不管出家众在家众,都要精诚团结,亲密无间,共同来护持正法,弘扬正法,使正法久住!这就是众生的福报,就是世界的光明!所以我今天心里很欢喜,很感动,在这里我首先向我们的林长、各位居士、还有师父们问候,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福慧增长、平安吉祥!
今天的讲题是: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提 纲
一、三种根本(信)
(一)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根本
(二)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
(三)净土法门为解脱的根本
二、两种正见(解)
(一)缘起中道的正见
(二)诸法唯识现的正见
三、两种结合(行)
(一)三福业的结合
(二)与普贤菩萨十大愿行相结合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课
(二)佛化家庭
(三)护法与慈善
一、三个根本(信)
(一)佛法僧三宝为信仰的根本
作为一名居士,必须要建立这个根本,实际上不仅仅是居士,包括七众弟子(出家众、在家众)都是一样的,这是信仰的根本,没有这个根本谈不上学佛。
我们信仰什么?什么是正信?就是信佛宝、信法宝、信僧宝,信三宝的功德。
讲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故事。佛灭度以后,大概六七百年间,有一个龙树菩萨出世,龙树菩萨是弘扬般若的,中国的三论宗,就是尊龙树菩萨为祖师。其实龙树菩萨不但宗般若、弘扬般若,根据历史的记载以及中国宗派源流的记载,龙树菩萨应该是八宗的祖师。
他弘扬般若,当然就是空宗的祖师;在龙宫取出《华严经》以后,弘扬流传《华严经》,就是华严宗、唯识法相宗的祖师;他传密教给龙智,就是密宗祖师,龙智700岁时传法给五祖金刚智,金刚智为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弘法的开元三大士之一,为中华密宗(唐密)的祖师;他弘扬净土,分难行道和易行道,在易行道就宣传净土教育思想,念句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得到解脱,这就是净土宗的祖师。中国八宗:法相、三论、天台、贤首、禅宗、净宗、律宗、密宗,都包括在里面,所以他应该是八宗祖师。
这一个龙树菩萨,智慧深广,愿行很深。他曾经收了个弟子叫提婆菩萨,提婆菩萨在印度最早也是个外道,后来慕名龙树菩萨,有一天就亲自来拜访,想看龙树菩萨道行高不高,是否可以拜他为师学习佛法。
当提婆来到龙树菩萨的道场的时候,道场的侍者就给龙树菩萨传达,说有个提婆要来参见你了。龙树菩萨当时不说话,就叫旁边人取个大碗,装满了水,叫侍者把水端给他,看他怎样办。当侍者把水端过去后,提婆菩萨毫不迟疑,就在身上摸了颗缝衣服的针,端端正正地抛到水里去,一针落到底。侍者又把这碗水端到龙树菩萨面前,龙树菩萨就赞叹,好,这个人了不起啊!
提婆菩萨抛针的意思是说,你的佛法有多高深,像大海一样,我都可以研究,可以参见到底。龙树菩萨就说他是个根器,把他叫进来收他为徒。于是提婆菩萨就在龙树菩萨身边学习般若经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继承龙树菩萨的思想,在印度广弘般若,辩才无碍。所到之处,对于外道那些邪论,提出破斥,战无不胜。
在这些论点中,有这几个论点:
1.一切圣者中,佛陀第一;
2.一切论典中,佛法第一;
3.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
谁能破斥这三个论点,我就拜他为师!结果在万人之中,没有哪个能破斥。提婆菩萨提出这几个论点说明佛法僧三宝的殊胜。后来提婆菩萨遭暗杀而死,因为他辩才无碍,遭到了外道的嫉妒,有一天在树下静坐,外道起了害心,乘其不意,刺他一刀,血流不止。他在临死前说,你的刀可以刺伤我的身,但是佛法你是刺伤不了的。于是血书《百字论》,提出他的主张。这个《百字论》在藏经里面是有的,提婆菩萨是为法而牺牲的。
为什么说佛法僧三宝是信仰的根本?
第一,佛宝。佛、佛陀叫觉者,佛者觉也,这个觉是从因地到果地上的觉,因位上有六度万行的功德,果位上有三身四智、大悲大智大愿大无畏功德,所以佛被称之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佛就是苦海的舟航、人天的导师。我们向佛陀学习,那就是要以因位的佛和果位的佛的功德为榜样,走向觉悟的光明大道,不再像凡夫一样,迷六尘境界、五欲境界,迷因果,那是妄啊!我们不要再走那条路,那一条路叫死胡同,是走不通的。所以应该要有这个觉。
第二,法宝。法就是佛说的教法,包括经、律、论三藏,教法精深博大,如大海一样,从教理行果方面,指出了我们学佛一是有理论的根据,二是有修行的根据。从理上佛陀讲得很清楚,从行上也指出了一条根本的道路,从人天乘到佛乘,五乘教法,因机施教,这是一条光明的正道。这个教法,不是一般的世间科学、哲学所能及的,因为那些是从感官到理性思维说明的境界,而佛陀的教法是从修行中内证的境界,超越语言寻思、超越时空,是一种不变的真理!讲二谛圆融,讲世间法、出世间法!至于这一教法,要了解它的功德,我们能够学习教法、学习经典,就可以不走邪路而走正路,就像有指路明灯一样,漆黑的夜晚没有明灯,是要掉到深坑悬崖里去呀!
第三,僧宝。僧宝就是出家众,出家众是很少的,在人群中,僧宝仅仅只占千分之一。僧宝的责任就是住持正法,弘扬正法;僧宝的主要功德是以六和合为主,以德为主,重点在实践。我们恭敬僧宝就是要学习德,和合的德,现在来讲就是和谐的德。严持净戒,不损害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转恶为善,转染成净,才能提高道德。
(二)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
业报论是小乘、大乘所共同的,也是学佛与非学佛的区别。
世界上有许多人研究佛学,大学里边的哲学系、宗教学系都在研究佛学,但是不是学佛者,就看他是否真实相信业报。没有皈依三宝,不相信业报,就还在门外,只是个佛学者,不是学佛者。
业报就代表人的行为、众生的行为。“业”就是指行为,包括意识上、口头上、动作上的各种行为。从行为的性质区别他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又是通于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有了业因必然要感果,必然要受报,这个果可以现世感、后世感、再后世感。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业报论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特别提出来呢?因为就因果来讲,哲学上讲因果,科学上也讲因果,但它的因果不是佛法的因果,佛法的因果里还包括业报,是以业报为中心。
业报有三种:善业、恶业、不动业。
善业包括五戒十善。信三宝,信因果,修五戒十善,必然感人天果,起码不堕三恶道,有来生就称为增上生,可以进一步修道,不失人身,这是很殊胜的。
恶业有杀、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嗔、痴十恶业,其中属于身业的为杀、盗、邪淫三种,属于口业的为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属于意业的有贪、嗔、痴三种。假若做了十恶业,上品堕地狱,中品堕饿鬼,下品堕畜牲,那是肯定无疑的。从历史到现在,这个因果报应的事实记载得很多,就我生平,所见的也不少。另外还有五无间业,五无间业就是杀父亲、杀母亲、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
不动业是什么呢?就是世间定。你修四禅八定,尽管可以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但也都在轮回之中,所以说业报为生死轮回的根本。修行就要找到这个根本,根本在哪里呢?根据十二有支讲,离不开无明、烦恼、业。
无明是什么?不明因果,不明解脱,根本原因是我执重。烦恼是什么?由无明就发生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是六个根本烦恼,还有二十个随烦恼。《瑜伽师地论》上讲,有一百零八种烦恼。烦恼很多,由于烦恼就造业,起心动念、举手投足、言语说话各方面就造恶业,由业就感果。所以学佛的人要想真正获得解脱,就必须要斩断生死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用功,注意起心动念。
(三)净土法门为解脱的根本
净土宗在中国是很盛行的,从东晋慧远大师倡导净土,唐代善导大师提倡净土,一直到现在都很盛行,而且遍及于日本、东南亚等地,现在欧洲和美洲的有些地方也盛行净土宗。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五经是佛说的,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一论就是天亲菩萨写的《往生论》。
净土宗既殊胜而又方便,能够念佛行持,就可往生西方。“阿鞞跋致”的意思就是不退转,有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这就是初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净土宗殊胜…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