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靠,而且很方便,在寺庙、佛堂、家里、田间地头,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好好念佛,在现生中就可以得到受用,消除烦恼,身心轻安,临终以后决定往生,这是有理论、有根据、有事实的,一定要深信不疑。
二、两种正见(解)
学佛要有正见,没有正见就没有正确的了解,就无从晓得为什么要信,也不能巩固正信,所以必须要有正见。八正道里边第一个就是正见。
(一)缘起中道的正见
这就要从缘起论来看问题,一切法无非因缘生法。一个法的现象,它的生起有主因,即种子,条件是助缘,然后才产生果,不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生现象莫不如此,没有哪个现象不是这样产生的。同时,一切法既是随缘变化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了解这个法是变化的,没有主宰,一方面可以止恶行善;另一方面对他人及众生就能够平等尊重;第三就可以破除我执、法执,进入空性。所以了解缘起就必然可以知晓性空,契证性空就可以洞察缘起,这就是中道,藏传佛教叫中观见。
中观见就需要破斥另外两种见:常见、断见。常见,就是执一切法永远都存在;断见就是执一切法消灭了就没有了,包括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都如此。常见和断见,叫二边之见。有边见必然有邪见,何谓邪见?不信因果,不信三宝,为邪见。何谓中道?离开二边之见,合乎诸法真实相,为中道。《思益梵天所问经》讲:
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
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
若知法实相,是则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
“若能知空相,则为见导师”,能够知晓空相,就能见到如来,这个意义广大、深远。
(二)诸法唯识现的正见
法相唯识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关于这个内容,《华严经》具体讲得很多,其中有一首偈子说明了这个心的作用: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大乘起信论》里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现象都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唯心就代表一切正报、依报,都离不开心,唯心所感。唯识就是指若没有心,没有唯识学讲的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就认识不到一切森罗万象。
能够了解“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就可以说明万法之生,离不开识,这个识,这个心,就是一切法界的本体。你看华严法界图,圆圈的周边是四圣六凡,中间就是个心,迷则成凡,悟则成圣,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是因为这个心。所以我们学佛就是要发挥心灵的光辉,把我们心灵这颗明珠上的灰尘去掉。“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扫除心中的尘垢,才可以使心灵发出光辉,才能证到明心见性,才能恢复我们的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是什么呢?就是法身、就是如来,这个境界很高深,证到这种高深境界就看出实修的功夫非常要紧了。
以上就是我介绍的两个见解,即两种正见:一是缘起中道的正见;二是诸法唯识现的正见。学习经论,首先要树立的就是这两种正见,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翅,缺一不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大乘佛法像部大车子,大车子有两个车轮,一个是缘起中道,一个是唯识论,这两大车轮,离开任何一个,车子都开不动。
三、两种结合(行)
现在有一种人,对佛法不了解,认为念佛人,念佛只是准备死后,把佛教当成了死后的佛教,这是错误的。佛法要众生既要看到死后,也要看到生前,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如何对待我们现在的生呢?应该走正道,要在现在走正道,才有死后的究竟归宿,这是联系起来的。
如何走正道?一是必须结合三福业,二是十大愿行。
(一)三福业的结合
三福业是世间善结合出世间善,包括解脱善、菩萨善。
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皈依三宝后,就要根据这样来把人做好,培养道德,完成人格。这是世间善。
如何培养人的道德?就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十善业,特别要修悲心。
慈心不杀,指不要杀生,杀生是最大的罪,佛法以慈悲为本。对众生要慈悯,表现在行动上不要打人骂人,更不要杀人以及一切生物。杀了对方,对方的怨气重得很,怨气重的结果就形成灾害,旱灾、瘟疫灾、饥馑灾、火灾、水灾,各种灾害都出来了。灾害哪来的?佛法找根本,杀业最重,所以要戒杀放生。希望居士们注意这个问题,在家不要杀生,而且要多放生,慈心不杀的功德很大。
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这是以戒为主,为解脱善。奉行五戒十善,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保持严肃、和谐、庄严,这是别解脱戒的精神。生活淡泊、勤劳朴素,就能够熄灭贪心、淡化物欲,这是一种清高淡泊的境界。在权钱斗争中,我们佛教徒能够以身作则,作为示范,影响群众,那么斗争就可以平息。
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要发大乘菩提心,不但自己学菩萨,还要劝人学菩萨,人人都学菩萨,人人相信因果,都奉行四无量心、四摄六度,那就好了,家庭就和,社会就和,国家就和,世界就和平,得的果是什么呢?无上佛乘!就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菩萨善。
所以我们修行第一步就要与三福业相结合,不能够离开现实,离开生前种因。《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不在生前培积福德,广种功德,死时又如何能往生呢?
(二)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相结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相结合,这是很了不起的。华严会上,华严三圣,中间是毗卢遮那佛,就是释迦佛的法身佛,左边文殊代表智慧,右边普贤代表愿行,以智慧为指导,以愿行为动力,就可以入华藏世界,可以证佛果,这是《华严经》的精要。所以普贤大愿很重要,普贤大愿结合行动,共有十种: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一者礼敬诸佛。每天礼拜佛,见佛就要拜,礼敬诸佛,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二者称赞如来。每天要诵经、诵偈,要赞颂、赞扬佛的功德。
三者广修供养。要修财供养、法供养。财供养就是指资财,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属物质方面的供养;法供养就是佛说百千法门,众生随而信解修行,长养法身,守护大法,并以之施与众生,称为法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每个人每天都要忏悔,随时都要忏悔,只有消除恶业,清净身心,才能接受善法。忏悔分为事忏悔和理忏悔:事忏悔就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忏;理忏悔就是达到消灭犯罪的根本,消除执著,消除烦恼。
五者随喜功德。见善随喜,见别人做好事,大家都要高兴,而且支持、学习,不要嫉妒,不要障碍,要随喜。
六者请转*轮。*轮转动,佛法住世,是众生的福报。请转*轮,一方面说明*轮转动,像车子一样,可以压碎地上的障碍,学习佛法就可以消除内心的烦恼;另一方面希望佛法常在世上流通,做众生的眼目。所以要请转*轮,佛在世请佛转,佛不在世,请住世的高僧、善知识转。
七者请佛住世。希望佛长久住世,佛示寂以后,能够代表佛说法的大德善知识,我们都希望他长久住世。佛有已成佛、未成佛嘛。
八者常随佛学。不管是因位的佛还是果位的佛,他的悲智愿行都是功德无量的,都要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要以各种方便,随顺众生,解决众生的苦难。在经上有四方面:于病苦者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十者普皆回向。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法布施。
这十大愿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行,行了以后,不吭声,不执著,就叫无相行。能够这样,生活就是道,行住坐卧头头是道,就可以直入法界。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见了普贤菩萨以后,最后登楼阁,见弥勒,就进入法界,即见到佛的境界,能够修普贤行愿,走的就是这条殊胜的道路。
四、日常三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课
不管早晚,日常的功课,诵经礼佛,都要保持,你在工作中再忙再忙,都不能离开佛号,不能离开念佛,要心中有佛。根据印光大师指示,可以保持十念,一口气,一呼一吸算一次,一次就是十声佛号,到十次就是百声。你再忙再忙也要念百声佛,到了你不忙了、退休了,就要多行持功课。
汉传的佛教功课是显密结合,早晨念《楞严咒》、《十二小咒》,结合念佛,晚上念《弥陀经》,也结合念佛。根据净土的功课,还可以念三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不管早晚都可以念,念了以后接着念佛、礼拜。平常则可以读其他的大乘经典,例如《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念佛不读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净土还有五经(指前面讲的三经加上《普贤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哪能不读经?要做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大乘经典每一部都是佛说的,都可以读。太虚大师讲:八宗平等,佛法平等。法无高下,当机者妙,你不要去比高低,比高低那就是偏见,佛经都是佛说的,条条江河归大海,条条道路通长安,不能起分别心。
(二)佛化家庭
太虚大师在世时,在汉口建立正信会,同时极力主张建设佛化家庭。你学佛,也要感化家庭的人都学佛,不管是父母、丈夫、儿女,还是其他的亲戚,都要感化他们学佛。宋朝有个人学佛,他平常就发愿,希望生在我家庭里的都是学佛的,不是学佛的、不是信仰三宝的不要生在我的家庭,后来他的子子孙孙都很争气,都信佛,成为信佛的家庭。所以佛化家庭能够多多地出现,佛法才能弘扬,家庭就幸福,社会就稳定,国家就繁荣,发展开来,世界就和平。家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过去儒家讲,齐家才能治国,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长幼有序,这个优良传统要保持下来。这套传统文化虽是儒家讲的,也包括佛说的做人的根本道理。能够这样实行,就了不起啊,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佛化家庭!
(三)护法与慈善
作为居士,一是做好护法,护持三宝;二是尽力去做慈善。
护持三宝就是指在修建庙、修建塔、塑佛像等方面出钱出力,另外根据宗教政策,维护寺庙的合法权利。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居士在这些方面出了很大力,赵朴初老居士在世时,对于解决寺庙的老大难问题,尽了很大的力量。对于寺庙的兴起修建,地方居士出钱出力,表现很好。这样就使佛法能够弘扬,功德很大。护持三宝就是护持人天的眼目,护持众生的法身慧命,意义很大!
慈善就是实际行动,不管寺庙还是居士,大家都要群策群力,团结起来搞有关社会的慈善福利工作,这是与群众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工作,从中就可救苦救难,解决人们的苦难。《心经》讲“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具体表现。做慈善就可以显示佛教的菩萨精神、大乘精神,也可以使一般群众了解佛法的真实意义,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消极、迷信以及其他种种讥谤,实际来讲,这也是一种弘法行动。现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寺庙、佛教会、居士林、佛学社都在搞慈善工作,这是很好的趋向,希望要提倡、实行,长久做下去。
(正蕾、正根整理)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