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可靠,而且很方便,在寺廟、佛堂、家裏、田間地頭,行住坐臥都可以念。好好念佛,在現生中就可以得到受用,消除煩惱,身心輕安,臨終以後決定往生,這是有理論、有根據、有事實的,一定要深信不疑。

  二、兩種正見(解)

  學佛要有正見,沒有正見就沒有正確的了解,就無從曉得爲什麼要信,也不能鞏固正信,所以必須要有正見。八正道裏邊第一個就是正見。

  (一)緣起中道的正見

  這就要從緣起論來看問題,一切法無非因緣生法。一個法的現象,它的生起有主因,即種子,條件是助緣,然後才産生果,不管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人生現象莫不如此,沒有哪個現象不是這樣産生的。同時,一切法既是隨緣變化的,又是互相依存的。了解這個法是變化的,沒有主宰,一方面可以止惡行善;另一方面對他人及衆生就能夠平等尊重;第叁就可以破除我執、法執,進入空性。所以了解緣起就必然可以知曉性空,契證性空就可以洞察緣起,這就是中道,藏傳佛教叫中觀見。

  中觀見就需要破斥另外兩種見:常見、斷見。常見,就是執一切法永遠都存在;斷見就是執一切法消滅了就沒有了,包括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都如此。常見和斷見,叫二邊之見。有邊見必然有邪見,何謂邪見?不信因果,不信叁寶,爲邪見。何謂中道?離開二邊之見,合乎諸法真實相,爲中道。《思益梵天所問經》講:

  諸法從緣生,自無有定性,

  若知此因緣,則達法實性。

  若知法實相,是則知空相,

  若能知空相,則爲見導師。

  “若能知空相,則爲見導師”,能夠知曉空相,就能見到如來,這個意義廣大、深遠。

  (二)諸法唯識現的正見

  法相唯識講“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關于這個內容,《華嚴經》具體講得很多,其中有一首偈子說明了這個心的作用:

  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大乘起信論》裏講:“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現象都是唯心所造,唯識所變。唯心就代表一切正報、依報,都離不開心,唯心所感。唯識就是指若沒有心,沒有唯識學講的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就認識不到一切森羅萬象。

  能夠了解“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就可以說明萬法之生,離不開識,這個識,這個心,就是一切法界的本體。你看華嚴法界圖,圓圈的周邊是四聖六凡,中間就是個心,迷則成凡,悟則成聖,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都是因爲這個心。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發揮心靈的光輝,把我們心靈這顆明珠上的灰塵去掉。“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掃除心中的塵垢,才可以使心靈發出光輝,才能證到明心見性,才能恢複我們的妙明真心。妙明真心是什麼呢?就是法身、就是如來,這個境界很高深,證到這種高深境界就看出實修的功夫非常要緊了。

  以上就是我介紹的兩個見解,即兩種正見:一是緣起中道的正見;二是諸法唯識現的正見。學習經論,首先要樹立的就是這兩種正見,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翅,缺一不可。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大乘佛法像部大車子,大車子有兩個車輪,一個是緣起中道,一個是唯識論,這兩大車輪,離開任何一個,車子都開不動。

  叁、兩種結合(行)

  現在有一種人,對佛法不了解,認爲念佛人,念佛只是准備死後,把佛教當成了死後的佛教,這是錯誤的。佛法要衆生既要看到死後,也要看到生前,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如何對待我們現在的生呢?應該走正道,要在現在走正道,才有死後的究竟歸宿,這是聯系起來的。

  如何走正道?一是必須結合叁福業,二是十大願行。

  (一)叁福業的結合

  叁福業是世間善結合出世間善,包括解脫善、菩薩善。

  1.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皈依叁寶後,就要根據這樣來把人做好,培養道德,完成人格。這是世間善。

  如何培養人的道德?就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修十善業,特別要修悲心。

  慈心不殺,指不要殺生,殺生是最大的罪,佛法以慈悲爲本。對衆生要慈憫,表現在行動上不要打人罵人,更不要殺人以及一切生物。殺了對方,對方的怨氣重得很,怨氣重的結果就形成災害,旱災、瘟疫災、饑馑災、火災、水災,各種災害都出來了。災害哪來的?佛法找根本,殺業最重,所以要戒殺放生。希望居士們注意這個問題,在家不要殺生,而且要多放生,慈心不殺的功德很大。

  2.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這是以戒爲主,爲解脫善。奉行五戒十善,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保持嚴肅、和諧、莊嚴,這是別解脫戒的精神。生活淡泊、勤勞樸素,就能夠熄滅貪心、淡化物欲,這是一種清高淡泊的境界。在權錢鬥爭中,我們佛教徒能夠以身作則,作爲示範,影響群衆,那麼鬥爭就可以平息。

  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要發大乘菩提心,不但自己學菩薩,還要勸人學菩薩,人人都學菩薩,人人相信因果,都奉行四無量心、四攝六度,那就好了,家庭就和,社會就和,國家就和,世界就和平,得的果是什麼呢?無上佛乘!就可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爲菩薩善。

  所以我們修行第一步就要與叁福業相結合,不能夠離開現實,離開生前種因。《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不在生前培積福德,廣種功德,死時又如何能往生呢?

  (二)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相結合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行相結合,這是很了不起的。華嚴會上,華嚴叁聖,中間是毗盧遮那佛,就是釋迦佛的法身佛,左邊文殊代表智慧,右邊普賢代表願行,以智慧爲指導,以願行爲動力,就可以入華藏世界,可以證佛果,這是《華嚴經》的精要。所以普賢大願很重要,普賢大願結合行動,共有十種: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一者禮敬諸佛。每天禮拜佛,見佛就要拜,禮敬諸佛,以佛莊嚴而自莊嚴。

  二者稱贊如來。每天要誦經、誦偈,要贊頌、贊揚佛的功德。

  叁者廣修供養。要修財供養、法供養。財供養就是指資財,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屬物質方面的供養;法供養就是佛說百千法門,衆生隨而信解修行,長養法身,守護大法,並以之施與衆生,稱爲法供養。

  四者忏悔業障。每個人每天都要忏悔,隨時都要忏悔,只有消除惡業,清淨身心,才能接受善法。忏悔分爲事忏悔和理忏悔:事忏悔就是針對具體問題而忏;理忏悔就是達到消滅犯罪的根本,消除執著,消除煩惱。

  五者隨喜功德。見善隨喜,見別人做好事,大家都要高興,而且支持、學習,不要嫉妒,不要障礙,要隨喜。

  六者請轉*輪。*輪轉動,佛法住世,是衆生的福報。請轉*輪,一方面說明*輪轉動,像車子一樣,可以壓碎地上的障礙,學習佛法就可以消除內心的煩惱;另一方面希望佛法常在世上流通,做衆生的眼目。所以要請轉*輪,佛在世請佛轉,佛不在世,請住世的高僧、善知識轉。

  七者請佛住世。希望佛長久住世,佛示寂以後,能夠代表佛說法的大德善知識,我們都希望他長久住世。佛有已成佛、未成佛嘛。

  八者常隨佛學。不管是因位的佛還是果位的佛,他的悲智願行都是功德無量的,都要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衆生。要以各種方便,隨順衆生,解決衆生的苦難。在經上有四方面:于病苦者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十者普皆回向。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這就是法布施。

  這十大願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實行,行了以後,不吭聲,不執著,就叫無相行。能夠這樣,生活就是道,行住坐臥頭頭是道,就可以直入法界。

  《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見了普賢菩薩以後,最後登樓閣,見彌勒,就進入法界,即見到佛的境界,能夠修普賢行願,走的就是這條殊勝的道路。

  四、日常叁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課

  不管早晚,日常的功課,誦經禮佛,都要保持,你在工作中再忙再忙,都不能離開佛號,不能離開念佛,要心中有佛。根據印光大師指示,可以保持十念,一口氣,一呼一吸算一次,一次就是十聲佛號,到十次就是百聲。你再忙再忙也要念百聲佛,到了你不忙了、退休了,就要多行持功課。

  漢傳的佛教功課是顯密結合,早晨念《楞嚴咒》、《十二小咒》,結合念佛,晚上念《彌陀經》,也結合念佛。根據淨土的功課,還可以念叁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不管早晚都可以念,念了以後接著念佛、禮拜。平常則可以讀其他的大乘經典,例如《地藏經》、《金剛經》、《法華經》、《華嚴經》等。念佛不讀經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淨土還有五經(指前面講的叁經加上《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哪能不讀經?要做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大乘經典每一部都是佛說的,都可以讀。太虛大師講:八宗平等,佛法平等。法無高下,當機者妙,你不要去比高低,比高低那就是偏見,佛經都是佛說的,條條江河歸大海,條條道路通長安,不能起分別心。

  (二)佛化家庭

  太虛大師在世時,在漢口建立正信會,同時極力主張建設佛化家庭。你學佛,也要感化家庭的人都學佛,不管是父母、丈夫、兒女,還是其他的親戚,都要感化他們學佛。宋朝有個人學佛,他平常就發願,希望生在我家庭裏的都是學佛的,不是學佛的、不是信仰叁寶的不要生在我的家庭,後來他的子子孫孫都很爭氣,都信佛,成爲信佛的家庭。所以佛化家庭能夠多多地出現,佛法才能弘揚,家庭就幸福,社會就穩定,國家就繁榮,發展開來,世界就和平。家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過去儒家講,齊家才能治國,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和順、長幼有序,這個優良傳統要保持下來。這套傳統文化雖是儒家講的,也包括佛說的做人的根本道理。能夠這樣實行,就了不起啊,這樣才能成爲一個很好的佛化家庭!

  (叁)護法與慈善

  作爲居士,一是做好護法,護持叁寶;二是盡力去做慈善。

  護持叁寶就是指在修建廟、修建塔、塑佛像等方面出錢出力,另外根據宗教政策,維護寺廟的合法權利。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即十一屆叁中全會以後,居士在這些方面出了很大力,趙樸初老居士在世時,對于解決寺廟的老大難問題,盡了很大的力量。對于寺廟的興起修建,地方居士出錢出力,表現很好。這樣就使佛法能夠弘揚,功德很大。護持叁寶就是護持人天的眼目,護持衆生的法身慧命,意義很大!

  慈善就是實際行動,不管寺廟還是居士,大家都要群策群力,團結起來搞有關社會的慈善福利工作,這是與群衆密切相關、血肉相連的工作,從中就可救苦救難,解決人們的苦難。《心經》講“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具體表現。做慈善就可以顯示佛教的菩薩精神、大乘精神,也可以使一般群衆了解佛法的真實意義,不是一般人所認爲的消極、迷信以及其他種種譏謗,實際來講,這也是一種弘法行動。現在全國各地的許多寺廟、佛教會、居士林、佛學社都在搞慈善工作,這是很好的趨向,希望要提倡、實行,長久做下去。

  (正蕾、正根整理)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