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2005年6月22日講于北京佛教居士林)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爲利有情願成佛
尊敬的夏林長、尊敬的各位師父、尊敬的各位林友、居士們:
今天有這個法緣到居士林來,跟大家見面,很難得,很殊勝!
居士林在我的心目中,早已心向往之。八十年代初(注:1984年7月2日),居士林還在廣濟寺的時候,當時居士林的導師正果法師和林長邀我在大殿講了一次開示。時隔二十多年,今天又到了居士林,我來了以後覺得非常興奮,居士林殿堂莊嚴清淨,諸位居士們很有禮節,很整齊有序,給我的感觸很深。
居士林有一定的佛事活動,經常請法師、居士講經,有佛教書籍流通,有佛教慈善等各種活動的開展,可以說是一個組織健全的、模範性的居士林。太虛大師生前在漢口,曾經組織佛教正信會,目的就是要團結居士,使居士樹立正信、維護叁寶、利國利民,這個力量是很大的。佛在世的時候曾說過:出家衆作爲住持正法,在家衆作爲護持正法,很多弘法利生的事業必須要居士參加。所以佛教的七衆弟子,不管出家衆在家衆,都要精誠團結,親密無間,共同來護持正法,弘揚正法,使正法久住!這就是衆生的福報,就是世界的光明!所以我今天心裏很歡喜,很感動,在這裏我首先向我們的林長、各位居士、還有師父們問候,祝福大家身體健康、福慧增長、平安吉祥!
今天的講題是: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提 綱
一、叁種根本(信)
(一)佛法僧叁寶爲信仰的根本
(二)業報爲生死輪回的根本
(叁)淨土法門爲解脫的根本
二、兩種正見(解)
(一)緣起中道的正見
(二)諸法唯識現的正見
叁、兩種結合(行)
(一)叁福業的結合
(二)與普賢菩薩十大願行相結合
四、日常叁要
(一)保持日常的功課
(二)佛化家庭
(叁)護法與慈善
一、叁個根本(信)
(一)佛法僧叁寶爲信仰的根本
作爲一名居士,必須要建立這個根本,實際上不僅僅是居士,包括七衆弟子(出家衆、在家衆)都是一樣的,這是信仰的根本,沒有這個根本談不上學佛。
我們信仰什麼?什麼是正信?就是信佛寶、信法寶、信僧寶,信叁寶的功德。
講到這裏我想到一個故事。佛滅度以後,大概六七百年間,有一個龍樹菩薩出世,龍樹菩薩是弘揚般若的,中國的叁論宗,就是尊龍樹菩薩爲祖師。其實龍樹菩薩不但宗般若、弘揚般若,根據曆史的記載以及中國宗派源流的記載,龍樹菩薩應該是八宗的祖師。
他弘揚般若,當然就是空宗的祖師;在龍宮取出《華嚴經》以後,弘揚流傳《華嚴經》,就是華嚴宗、唯識法相宗的祖師;他傳密教給龍智,就是密宗祖師,龍智700歲時傳法給五祖金剛智,金剛智爲唐玄宗開元年間來華弘法的開元叁大士之一,爲中華密宗(唐密)的祖師;他弘揚淨土,分難行道和易行道,在易行道就宣傳淨土教育思想,念句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得到解脫,這就是淨土宗的祖師。中國八宗:法相、叁論、天臺、賢首、禅宗、淨宗、律宗、密宗,都包括在裏面,所以他應該是八宗祖師。
這一個龍樹菩薩,智慧深廣,願行很深。他曾經收了個弟子叫提婆菩薩,提婆菩薩在印度最早也是個外道,後來慕名龍樹菩薩,有一天就親自來拜訪,想看龍樹菩薩道行高不高,是否可以拜他爲師學習佛法。
當提婆來到龍樹菩薩的道場的時候,道場的侍者就給龍樹菩薩傳達,說有個提婆要來參見你了。龍樹菩薩當時不說話,就叫旁邊人取個大碗,裝滿了水,叫侍者把水端給他,看他怎樣辦。當侍者把水端過去後,提婆菩薩毫不遲疑,就在身上摸了顆縫衣服的針,端端正正地抛到水裏去,一針落到底。侍者又把這碗水端到龍樹菩薩面前,龍樹菩薩就贊歎,好,這個人了不起啊!
提婆菩薩抛針的意思是說,你的佛法有多高深,像大海一樣,我都可以研究,可以參見到底。龍樹菩薩就說他是個根器,把他叫進來收他爲徒。于是提婆菩薩就在龍樹菩薩身邊學習般若經論,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就繼承龍樹菩薩的思想,在印度廣弘般若,辯才無礙。所到之處,對于外道那些邪論,提出破斥,戰無不勝。
在這些論點中,有這幾個論點:
1.一切聖者中,佛陀第一;
2.一切論典中,佛法第一;
3.一切梵行者中,僧伽第一。
誰能破斥這叁個論點,我就拜他爲師!結果在萬人之中,沒有哪個能破斥。提婆菩薩提出這幾個論點說明佛法僧叁寶的殊勝。後來提婆菩薩遭暗殺而死,因爲他辯才無礙,遭到了外道的嫉妒,有一天在樹下靜坐,外道起了害心,乘其不意,刺他一刀,血流不止。他在臨死前說,你的刀可以刺傷我的身,但是佛法你是刺傷不了的。于是血書《百字論》,提出他的主張。這個《百字論》在藏經裏面是有的,提婆菩薩是爲法而犧牲的。
爲什麼說佛法僧叁寶是信仰的根本?
第一,佛寶。佛、佛陀叫覺者,佛者覺也,這個覺是從因地到果地上的覺,因位上有六度萬行的功德,果位上有叁身四智、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功德,所以佛被稱之爲“天中之天,聖中之聖”。佛就是苦海的舟航、人天的導師。我們向佛陀學習,那就是要以因位的佛和果位的佛的功德爲榜樣,走向覺悟的光明大道,不再像凡夫一樣,迷六塵境界、五欲境界,迷因果,那是妄啊!我們不要再走那條路,那一條路叫死胡同,是走不通的。所以應該要有這個覺。
第二,法寶。法就是佛說的教法,包括經、律、論叁藏,教法精深博大,如大海一樣,從教理行果方面,指出了我們學佛一是有理論的根據,二是有修行的根據。從理上佛陀講得很清楚,從行上也指出了一條根本的道路,從人天乘到佛乘,五乘教法,因機施教,這是一條光明的正道。這個教法,不是一般的世間科學、哲學所能及的,因爲那些是從感官到理性思維說明的境界,而佛陀的教法是從修行中內證的境界,超越語言尋思、超越時空,是一種不變的真理!講二谛圓融,講世間法、出世間法!至于這一教法,要了解它的功德,我們能夠學習教法、學習經典,就可以不走邪路而走正路,就像有指路明燈一樣,漆黑的夜晚沒有明燈,是要掉到深坑懸崖裏去呀!
第叁,僧寶。僧寶就是出家衆,出家衆是很少的,在人群中,僧寶僅僅只占千分之一。僧寶的責任就是住持正法,弘揚正法;僧寶的主要功德是以六和合爲主,以德爲主,重點在實踐。我們恭敬僧寶就是要學習德,和合的德,現在來講就是和諧的德。嚴持淨戒,不損害他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轉惡爲善,轉染成淨,才能提高道德。
(二)業報爲生死輪回的根本
業報論是小乘、大乘所共同的,也是學佛與非學佛的區別。
世界上有許多人研究佛學,大學裏邊的哲學系、宗教學系都在研究佛學,但是不是學佛者,就看他是否真實相信業報。沒有皈依叁寶,不相信業報,就還在門外,只是個佛學者,不是學佛者。
業報就代表人的行爲、衆生的行爲。“業”就是指行爲,包括意識上、口頭上、動作上的各種行爲。從行爲的性質區別他的果報,而這個果報又是通于叁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有了業因必然要感果,必然要受報,這個果可以現世感、後世感、再後世感。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業報論是很重要的,爲什麼要特別提出來呢?因爲就因果來講,哲學上講因果,科學上也講因果,但它的因果不是佛法的因果,佛法的因果裏還包括業報,是以業報爲中心。
業報有叁種:善業、惡業、不動業。
善業包括五戒十善。信叁寶,信因果,修五戒十善,必然感人天果,起碼不墮叁惡道,有來生就稱爲增上生,可以進一步修道,不失人身,這是很殊勝的。
惡業有殺、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貪、嗔、癡十惡業,其中屬于身業的爲殺、盜、邪淫叁種,屬于口業的爲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四種,屬于意業的有貪、嗔、癡叁種。假若做了十惡業,上品墮地獄,中品墮餓鬼,下品墮畜牲,那是肯定無疑的。從曆史到現在,這個因果報應的事實記載得很多,就我生平,所見的也不少。另外還有五無間業,五無間業就是殺父親、殺母親、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
不動業是什麼呢?就是世間定。你修四禅八定,盡管可以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但也都在輪回之中,所以說業報爲生死輪回的根本。修行就要找到這個根本,根本在哪裏呢?根據十二有支講,離不開無明、煩惱、業。
無明是什麼?不明因果,不明解脫,根本原因是我執重。煩惱是什麼?由無明就發生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是六個根本煩惱,還有二十個隨煩惱。《瑜伽師地論》上講,有一百零八種煩惱。煩惱很多,由于煩惱就造業,起心動念、舉手投足、言語說話各方面就造惡業,由業就感果。所以學佛的人要想真正獲得解脫,就必須要斬斷生死的根本,在日常生活中用功,注意起心動念。
(叁)淨土法門爲解脫的根本
淨土宗在中國是很盛行的,從東晉慧遠大師倡導淨土,唐代善導大師提倡淨土,一直到現在都很盛行,而且遍及于日本、東南亞等地,現在歐洲和美洲的有些地方也盛行淨土宗。淨土宗的五經一論,在曆史上是有根據的,五經是佛說的,爲《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一論就是天親菩薩寫的《往生論》。
淨土宗既殊勝而又方便,能夠念佛行持,就可往生西方。“阿鞞跋致”的意思就是不退轉,有叁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這就是初地菩薩以上的境界。淨土宗殊勝…
《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