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宣隆内观禅与修行解脱(香港宣隆内观禅修营讲话)

  宣隆内观禅与修行解脱(香港宣隆内观禅修营讲话)

  首先多谢各位参加今次这个为期五天的宣隆内观禅修营。因为有你们的参与,这个禅修营才可以举行。今晚我尝试跟大家谈谈内观禅与修行解脱的关系。大家学习内观禅,当然各自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目的,各人背后所带出来的故事亦不一样。

  在这个节奏繁忙的社会里,生活的步伐愈来愈快,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愈来愈多:如何处理无尽的工作?如何消化太多的信息?如何对待生活的压力?如何面对岁月的消逝?如何突破思想的困局?如何超越心灵的痛苦?如何安抚别离的愁绪?如何消除生命的无奈?这种种问题好像只是现代人的遭遇,实际不是,在古往今来无数的岁月中,不同的人都会共同面对类似的困境。

  大概在二千六百年前,悉达多太子发现了一条解脱的道路,它被称之为「古仙人径」。他找到这条路,并循之而解脱了生命中的困扰,因而称为佛陀。甚么是佛陀呢﹖佛陀不是佛殿里的三尊大像,那只是象征意义。佛陀的真正意思,是指一个觉醒了的人。他在觉醒之后,继而用了四十五年时间,无间断的教示弟子,使往后的人们消除了生命烦恼的困扰。

  佛陀曾经对弟子说,他的一生教法,只是教示弟子两点:「苦」和「苦灭」。佛陀教我们要认识苦,然后教我们怎样去消灭苦。但「苦」的意义,令很多人误解了,为什么呢﹖这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令我们一看就联系上了「痛苦」与「消极」等负面讯息。而这些痛苦的感觉,大家是非常熟悉而欲避免的。例如很多人都怕看病打针、脱牙等痛楚,或者遇到一些情绪波动,我们都会感到痛苦。

  佛教讲「苦」,除了指出我们感觉上的痛苦外,更指出了事物一定会坏灭之意。任何人一出世就步向死亡之路,无论你的经历如何灿烂、如何平淡,都会步向死亡,事物都如是。苦的深层意义是指出生命的无常,在生命中,我们所面对的人与事,一直在变化。这个变化可说是苦的内容。面对着这些生命的现象,我们很多时都希望痛苦消失,实际上却无能为力,但是人就是期望可以改变这些事实,于是引生无限烦恼。佛陀说,真正苦的根源就是源于我们对自我的执着,我们执着了一个「我」,希望这个「我」不变、永恒,希望能够满足这个「我」。但是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产生后面许多忧悲恼苦。我们不晓得去处理,只是怨天尤人,将它归咎于种种外在因素,却没有人看到自己内心的问题。所以佛陀常常告诉我们:真正的苦其实就是我们的执见,执着了「我」。本来就没有一个「我」,但我们执着了这个「我」;本来就没有一个「常」,我们执着这个「常」。修行的目的就是怎样将这个我执破除,能够破除执着就可以得到解脱。

  什么叫解脱呢﹖回到刚才的定义,最简单就是「苦灭」,苦灭即是解脱。进一步说,苦灭就是烦恼的息灭,《阿含经》里说,解脱就是贪的息灭、嗔的息灭和痴的息灭。贪嗔痴好像是火焰一样,令到我们完全恼乱,修行就是将烦恼的火种消除,令贪嗔痴息灭。解脱就是在我们生活上消除一切烦恼。

  佛教跟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其他宗教大多主张,理想的境界是要在死后才能达至,死了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原始佛教告诉我们即生可以证果、实时可以解脱。原始经典记载,很多大弟子听完佛陀说法后,很快便证入阿罗汉果的,舍利弗如是,目犍连、迦旃延等亦如是。这些弟子当时的根性都很锐利,他们的求道心亦非常勇猛。

  解脱的内容是怎样的呢﹖在《杂阿含经》第一经中已有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阿含经》中常有这四句话,而后来的大乘佛教却有所误解,认为阿罗汉证果后便灰身灭智,出离了三界,不回来这个世界了。但实际上原始佛教所说的解脱,是在我们现实的世间,并没有说离开了三界的意思。这四句的意思其实可以解释为:「我生已尽」,我执出现的情况已经尽除,不会再有烦恼出现了;「梵行已立」,梵即是清净,脱离欲贪的清净行为已经建立,每一刻的行为都是清净的;「所作已作」,就是说已经完成了一切的学习与职守,所以阿罗汉别称「无学」;「自知不受后有」,就是说他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现在已得解脱,将来亦不会再有烦恼出现,这完全是自我的证知。

  宣隆大师亦说我们会知道修行的进程,到达第一个阶段时—须陀洹初果—我们一定知道,因为那时是真正见到了这条路。我们现在还未入门,真正见到修行的道路时,便称为「见道位」,那就是证初果。缅甸上座部佛教以成就初果为一个在家人的修行目标。能够见道,清净的信念就可以建立,所以叫做清净的法眼—法眼净,这又称为预流果,即开始参预圣人之流。

  解脱是目标,我们应如何去行呢﹖修行,最简单的讲法,就是修正我们的身心、行为,不是打坐就是修行,不要说你每天坐一个小时、每日都做早晚课的,便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去修正我们的身和心,修行的路怎么行呢﹖其实那条路是一条通往苦灭的路,修行就是要令我们去除我们的苦,灭除我们的执着,那条路佛教称为正道,有些说法是中道,正道是原始佛教讲的,这条路是正的,可以分开八个角度来认识,故称为「八正道」。

  八正道,什么叫做正呢﹖一般讲是正确的意思,什么叫正确呢﹖佛教的正有正向的意义,是正向于解脱的意思,就是说这条路永远是对向着解脱的路而行。当你望着解脱的路而行,它不是看你的行为表面的性质,而是看你行为背后的方向。如果它背后的精神是向着解脱的话,这便可说是正道。正道就是说每一个行为都是正向于解脱。

  我们应该在哪里修行呢﹖修行的道场不是要去深山野岭,或某某名寺,佛陀说真正的修行不是读书、拜忏,不是去甚么地方,而是在我们六尺身躯之内。这条路称为「四念住内观禅修法」,《杂阿含经》称为「一乘道」,或译为「唯一的道路」。

  所谓内观,就是向内观察我们的身心,观察我们的反应,观察我们日常的行为,行为佛教讲就是行、住、坐、卧—四威仪,在这个过程去观察,去开始我们的修行,开始我们的修习。这个修习不单是指我们打坐这两个小时,真正内观禅的修习是当你想学那一刻已经开始,不是坐在那里待指导师说开始时才开始,我们一念反观已经开始我们的修行。观照的对象,佛陀说就是六根和六境接触的当下。六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境便是色、声、香、味、触、法。透过这个观察便开始我们修行的历程,这个历程由向内观察开始,由内向外的接触点,透过接触,眼看到外间的事物,与外界有视觉的接触,耳—听觉的接触,鼻—味道的接触,可以嗅到香臭,舌—可以尝到味道,身—冷热柔硬的接触,意—概念的接触。我们要觉察这些接触,要知道我们跟外境有接触,这平常我们是不知道的,不要说接触,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呼吸。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就是由呼吸开始,由呼吸结束,一刻没有呼吸便会死亡。观察呼吸的好处是它随时跟着我们,只要我们稍微着意,即刻可以觉察得到,要专注着这个觉察,这个专注是要用力的,是要用我们的心力去觉察这个接触,整个过程就是「接触—觉察—专注」,这三步曲就是内观禅的训练。这是宣隆大师的法语,也是内观禅的精华。

  为什么要「接触—觉察—专注」呢﹖它背后的精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内观禅的精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任何东西,由不要执着痛觉开始,不要再去执着快乐或任何反应。

  内观禅这套方法可以在没有宗教背境下练习,不一定需要是宗教信徒。现在内观禅的扩充,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徒都在用这套禅法,甚至有一位耶稣会教士Anthony de Mello学习了内观禅,融会于他的教法中,写了许多书,都很有智能的禅味,他最有名的那本书叫《慧眼禅心》,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内观禅的特别地方,它不是学识高些便能够学得好,宣隆大师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只学过基本的字母班。据《宣隆内观禅修法》一书中说,他连最简单的《大吉祥经》偈颂也不懂背诵,现在来说他可能是文盲,但是透过他的精进不懈的努力,亦能够成就阿罗汉果。证果之后,全缅甸最有学问的学僧也考不倒他,当时的僧人查经究典后,发觉他所说的内容完全吻合经典中所述。另一位有学问的僧人知道他成了阿罗汉,立刻去跟随他学习,透过精进努力,亦成为阿罗汉。所以学习宣隆内观禅修法,有学问可以,没有学问亦可以。那么,十岁可以学习吗﹖当然可以。八十岁可以学习吗﹖当然亦可以。佛在世时最后的一个弟子是一百二十岁,亦能立即证入解脱。因此,学习内观禅亦没有年龄限制、没有宗教限制、没有学识限制。

  我们对苦受不要抗拒,不要执着它,抗拒或接受都并不如法,你若能清晰、客观地观察着它,面对着它,处之泰然便行。它生起,由它生起;它消失,由它消失,它于我何干呢﹖痛是存在,背后没有一个痛的人。我们看到这个痛,有痛的感觉,但不是「我」在痛,因为根本没有这个「我」,我们以为有一个不变的我,这只是一个幻觉而已。苦受我们不要着,乐受也不要着,一切感受亦不要着。不执着的意思,不等于排除了它。很多人学佛,说要离开这个世界,说这个世界太痛苦了,我们要离开这个世界,跑去山林,或离开这个世界,去一个完全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的世界,事实上有没有这个世界呢﹖我也不知道。佛陀告诉我们,苦与乐是相对的,没有了痛苦,那也不是快乐了,犹如好与坏亦是相对的一样。这个世界就是两两相对,有苦便有乐,有好便有坏。

  所以不执着不等如它有、不等如它没有。有也好,没有也好,它来也好,它不来也好,这样才是不执着,并不是排除了它。千万不要想象静坐了三年、十年后便没有痛觉,或者想象解脱弟子是否不痛呢﹖记得我上第一课时…

《宣隆内观禅与修行解脱(香港宣隆内观禅修营讲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