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老师便告诉我佛陀也会有着痛觉,佛陀晚年常有背痛。想象静坐一段日子后会不痛,或者悟道之后只有快乐不会痛,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当我们不执着这个痛觉,它来或不来我们都是那么自在的时候,这就是解脱了对痛觉的执见。解脱不是有人绑着了我,然后我解了它便是解脱,而是你不着于那些东西,你便在那里解脱。例如我们不拣择食物,甚么东西也吃的话,那我们便解脱了在吃方面的执见。在衣着方面亦如是,但很多时有人会问,不执着是不是要排斥穿名牌﹖不是。你不执着,名牌可以穿,不是名牌也可以穿,什么也可以穿,那么我们就在穿着的方面解脱了。我们不要以为穿名牌便是执着,我们要察觉自己的心是否贪着于其中的虚名。我们在生活上每一个范围,离开了对种种事物的执持,便在那个范畴里解脱。修习内观禅就是要放开我们的执见,放开我们对一切感受的执着,透过执着的消除,我们可以达致解脱。
在纯粹的观照中,我们不要缅怀过去,不要期望将来。过去已经过去,为甚么要缅怀呢?将来还未到,为什么要期望呢﹖根本不切实际。对于苦受我们不要抗拒,对于乐受我们也不要依恋,离开我们的贪心,离开我们的嗔恨心。宣隆大师说:我们喜欢一样东西,乐受的背后其实已经有一个贪心,一个苦受背后已经有一个嗔心。我们为何觉得它苦呢﹖我们已经有一个抗拒心,我们已经正在排斥它,其实我们为何要排斥它呢﹖不喜欢它。为什么不喜欢呢﹖因为它会令到「我」受伤。所以初习宣隆禅修法的最多问题是:会不会受伤﹖会不会残废﹖我们打坐的时候,师父已经跟我们说明:一定不会痛死的。宣隆禅有个特色是指出,苦受我们一定不会执持,假若追求乐受的话,我们一定会执持着它。若放开所有这些执见,就不会在那里起烦恼,这个就是解脱。
解脱不是我们缠缚着一个个的枷锁,然后逐个解开了。解脱的意思只是证见执见不起,烦恼不生,这就是解脱。实在的说,就是根本没有烦恼的实性,根本无「我」,谁绑着你﹖有甚么绑着你﹖既然烦恼根本不实,谁去追求解脱呢﹖亦没有一个人去追求解脱,在《佛陀的启示》中说到:「仅有苦难存在,却找不到受苦者。事迹是有的,却找不到行事的人。」(44页);《原始佛典选译》一书中亦有说到:「世仅有苦,无有苦者。舍业而外,无造业者。涅槃则有,无求灭者。虽复有道,无践道人。」(76页)
根本来说,「苦」只是苦,背后没有一个受苦的人,有业报而无作者、无受者。解脱也是,背后也没有一个解脱的人。所以宣隆禅的特色是,它特别强调精进勇猛的心力。我们要在行为上、习性上,消除种种根深柢固的执见,不付出相当的力量,是不可能达致的。古人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付出努力,不可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尤其这个结果是这么伟大,得到真正的解脱、完全的自在。
曾有弟子问舍利弗:解脱既然没有苦亦没有乐,那怎么还有快乐呢﹖舍利弗回答说:解脱本身就是快乐。这个快乐不是感受的快乐,不是说很开心吃了些好东西,或者看了一套很好看的电影,这些是相对的快乐,是会消失的。解脱本身就是真正的快乐,这是得到一切的自在。
宣隆禅另外一个特色,它告诉我们要专注在痛觉或不适意的觉察的当下,这个觉察当下实际上我们叫做经验的实相,它是真实的,它不是想象出来的,不是透过概念我们加上的,不是标签它,不是用一个概念幻想出来。这个痛不是幻想出来的,是真实的痛觉,这就是当下一刻的实相。而这实相我们能够放开它,没有人喜欢痛苦的感觉。宣隆禅的好处就是,这个方法跟解脱的精神完全相应,它教我们舍弃,不是教我们执取,很多其他方法教我们执持着它,宣隆禅则教我们丢弃了它。有没有人喜欢执取痛觉的﹖初学坐的人没有人告诉我:啊,好享受。大多都是苦的样子,最开心的时候便是静坐完毕的时候,因此每次静坐完毕时人人都很开心。最特别的是,很多人没有移动手足,但计时钟声一响后,痛觉便不再强烈了,这是为什么呢﹖很明显是心态的问题,根本与那个定时器无关。
因此,真正修习内观禅的人,便明白到整个佛教修行就在这里。我们在行、住、坐、卧,每一个时刻都是内观禅的修习。持续修习内观禅,可以一直跑到解脱终点,这是一条正道,完全不用转弯抹角,是真实的解脱道。宣隆内观禅与佛陀教示不执着的精神完全相应,没有人会喜欢坐这套法来执着苦,所以宣隆内观禅就是一条正向于解脱的路。它正向于烦恼消除、执着消除的目标。这条道路我们很幸运地已经踏上了步伐,虽然仍有许多关卡,不是平坦大道,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目标,不要理会它的远近,我们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便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内观禅本身就是一条苦灭的路,一条修行的路,一条通往解脱的路,很多前人已经实践而完成了,启示着这是正道。但是,不要想象这条路很容易走,也不要想象这条路很复杂,宣隆大师告诉我们说,修行其实很简单,但却很辛苦的,解脱的价值亦在这里。
《宣隆内观禅与修行解脱(香港宣隆内观禅修营讲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