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宣隆內觀禅與修行解脫(香港宣隆內觀禅修營講話)▪P2

  ..續本文上一頁,老師便告訴我佛陀也會有著痛覺,佛陀晚年常有背痛。想象靜坐一段日子後會不痛,或者悟道之後只有快樂不會痛,這些都是不切實際的想法。當我們不執著這個痛覺,它來或不來我們都是那麼自在的時候,這就是解脫了對痛覺的執見。解脫不是有人綁著了我,然後我解了它便是解脫,而是你不著于那些東西,你便在那裏解脫。例如我們不揀擇食物,甚麼東西也吃的話,那我們便解脫了在吃方面的執見。在衣著方面亦如是,但很多時有人會問,不執著是不是要排斥穿名牌﹖不是。你不執著,名牌可以穿,不是名牌也可以穿,什麼也可以穿,那麼我們就在穿著的方面解脫了。我們不要以爲穿名牌便是執著,我們要察覺自己的心是否貪著于其中的虛名。我們在生活上每一個範圍,離開了對種種事物的執持,便在那個範疇裏解脫。修習內觀禅就是要放開我們的執見,放開我們對一切感受的執著,透過執著的消除,我們可以達致解脫。

  在純粹的觀照中,我們不要緬懷過去,不要期望將來。過去已經過去,爲甚麼要緬懷呢?將來還未到,爲什麼要期望呢﹖根本不切實際。對于苦受我們不要抗拒,對于樂受我們也不要依戀,離開我們的貪心,離開我們的嗔恨心。宣隆大師說:我們喜歡一樣東西,樂受的背後其實已經有一個貪心,一個苦受背後已經有一個嗔心。我們爲何覺得它苦呢﹖我們已經有一個抗拒心,我們已經正在排斥它,其實我們爲何要排斥它呢﹖不喜歡它。爲什麼不喜歡呢﹖因爲它會令到「我」受傷。所以初習宣隆禅修法的最多問題是:會不會受傷﹖會不會殘廢﹖我們打坐的時候,師父已經跟我們說明:一定不會痛死的。宣隆禅有個特色是指出,苦受我們一定不會執持,假若追求樂受的話,我們一定會執持著它。若放開所有這些執見,就不會在那裏起煩惱,這個就是解脫。

  解脫不是我們纏縛著一個個的枷鎖,然後逐個解開了。解脫的意思只是證見執見不起,煩惱不生,這就是解脫。實在的說,就是根本沒有煩惱的實性,根本無「我」,誰綁著你﹖有甚麼綁著你﹖既然煩惱根本不實,誰去追求解脫呢﹖亦沒有一個人去追求解脫,在《佛陀的啓示》中說到:「僅有苦難存在,卻找不到受苦者。事迹是有的,卻找不到行事的人。」(44頁);《原始佛典選譯》一書中亦有說到:「世僅有苦,無有苦者。舍業而外,無造業者。涅槃則有,無求滅者。雖複有道,無踐道人。」(76頁)

  根本來說,「苦」只是苦,背後沒有一個受苦的人,有業報而無作者、無受者。解脫也是,背後也沒有一個解脫的人。所以宣隆禅的特色是,它特別強調精進勇猛的心力。我們要在行爲上、習性上,消除種種根深柢固的執見,不付出相當的力量,是不可能達致的。古人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不付出努力,不可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尤其這個結果是這麼偉大,得到真正的解脫、完全的自在。

  曾有弟子問舍利弗:解脫既然沒有苦亦沒有樂,那怎麼還有快樂呢﹖舍利弗回答說:解脫本身就是快樂。這個快樂不是感受的快樂,不是說很開心吃了些好東西,或者看了一套很好看的電影,這些是相對的快樂,是會消失的。解脫本身就是真正的快樂,這是得到一切的自在。

  宣隆禅另外一個特色,它告訴我們要專注在痛覺或不適意的覺察的當下,這個覺察當下實際上我們叫做經驗的實相,它是真實的,它不是想象出來的,不是透過概念我們加上的,不是標簽它,不是用一個概念幻想出來。這個痛不是幻想出來的,是真實的痛覺,這就是當下一刻的實相。而這實相我們能夠放開它,沒有人喜歡痛苦的感覺。宣隆禅的好處就是,這個方法跟解脫的精神完全相應,它教我們舍棄,不是教我們執取,很多其他方法教我們執持著它,宣隆禅則教我們丟棄了它。有沒有人喜歡執取痛覺的﹖初學坐的人沒有人告訴我:啊,好享受。大多都是苦的樣子,最開心的時候便是靜坐完畢的時候,因此每次靜坐完畢時人人都很開心。最特別的是,很多人沒有移動手足,但計時鍾聲一響後,痛覺便不再強烈了,這是爲什麼呢﹖很明顯是心態的問題,根本與那個定時器無關。

  因此,真正修習內觀禅的人,便明白到整個佛教修行就在這裏。我們在行、住、坐、臥,每一個時刻都是內觀禅的修習。持續修習內觀禅,可以一直跑到解脫終點,這是一條正道,完全不用轉彎抹角,是真實的解脫道。宣隆內觀禅與佛陀教示不執著的精神完全相應,沒有人會喜歡坐這套法來執著苦,所以宣隆內觀禅就是一條正向于解脫的路。它正向于煩惱消除、執著消除的目標。這條道路我們很幸運地已經踏上了步伐,雖然仍有許多關卡,不是平坦大道,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目標,不要理會它的遠近,我們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走,便一定能到達目的地。

  內觀禅本身就是一條苦滅的路,一條修行的路,一條通往解脫的路,很多前人已經實踐而完成了,啓示著這是正道。但是,不要想象這條路很容易走,也不要想象這條路很複雜,宣隆大師告訴我們說,修行其實很簡單,但卻很辛苦的,解脫的價值亦在這裏。

  

《宣隆內觀禅與修行解脫(香港宣隆內觀禅修營講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