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隆內觀禅與修行解脫(香港宣隆內觀禅修營講話)
首先多謝各位參加今次這個爲期五天的宣隆內觀禅修營。因爲有你們的參與,這個禅修營才可以舉行。今晚我嘗試跟大家談談內觀禅與修行解脫的關系。大家學習內觀禅,當然各自有不同的動機、不同的目的,各人背後所帶出來的故事亦不一樣。
在這個節奏繁忙的社會裏,生活的步伐愈來愈快,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愈來愈多:如何處理無盡的工作?如何消化太多的信息?如何對待生活的壓力?如何面對歲月的消逝?如何突破思想的困局?如何超越心靈的痛苦?如何安撫別離的愁緒?如何消除生命的無奈?這種種問題好像只是現代人的遭遇,實際不是,在古往今來無數的歲月中,不同的人都會共同面對類似的困境。
大概在二千六百年前,悉達多太子發現了一條解脫的道路,它被稱之爲「古仙人徑」。他找到這條路,並循之而解脫了生命中的困擾,因而稱爲佛陀。甚麼是佛陀呢﹖佛陀不是佛殿裏的叁尊大像,那只是象征意義。佛陀的真正意思,是指一個覺醒了的人。他在覺醒之後,繼而用了四十五年時間,無間斷的教示弟子,使往後的人們消除了生命煩惱的困擾。
佛陀曾經對弟子說,他的一生教法,只是教示弟子兩點:「苦」和「苦滅」。佛陀教我們要認識苦,然後教我們怎樣去消滅苦。但「苦」的意義,令很多人誤解了,爲什麼呢﹖這可能是翻譯的問題,令我們一看就聯系上了「痛苦」與「消極」等負面訊息。而這些痛苦的感覺,大家是非常熟悉而欲避免的。例如很多人都怕看病打針、脫牙等痛楚,或者遇到一些情緒波動,我們都會感到痛苦。
佛教講「苦」,除了指出我們感覺上的痛苦外,更指出了事物一定會壞滅之意。任何人一出世就步向死亡之路,無論你的經曆如何燦爛、如何平淡,都會步向死亡,事物都如是。苦的深層意義是指出生命的無常,在生命中,我們所面對的人與事,一直在變化。這個變化可說是苦的內容。面對著這些生命的現象,我們很多時都希望痛苦消失,實際上卻無能爲力,但是人就是期望可以改變這些事實,于是引生無限煩惱。佛陀說,真正苦的根源就是源于我們對自我的執著,我們執著了一個「我」,希望這個「我」不變、永恒,希望能夠滿足這個「我」。但是因爲這是不可能的,于是産生後面許多憂悲惱苦。我們不曉得去處理,只是怨天尤人,將它歸咎于種種外在因素,卻沒有人看到自己內心的問題。所以佛陀常常告訴我們:真正的苦其實就是我們的執見,執著了「我」。本來就沒有一個「我」,但我們執著了這個「我」;本來就沒有一個「常」,我們執著這個「常」。修行的目的就是怎樣將這個我執破除,能夠破除執著就可以得到解脫。
什麼叫解脫呢﹖回到剛才的定義,最簡單就是「苦滅」,苦滅即是解脫。進一步說,苦滅就是煩惱的息滅,《阿含經》裏說,解脫就是貪的息滅、嗔的息滅和癡的息滅。貪嗔癡好像是火焰一樣,令到我們完全惱亂,修行就是將煩惱的火種消除,令貪嗔癡息滅。解脫就是在我們生活上消除一切煩惱。
佛教跟其他宗教有所不同,其他宗教大多主張,理想的境界是要在死後才能達至,死了才能達到理想的目標。原始佛教告訴我們即生可以證果、實時可以解脫。原始經典記載,很多大弟子聽完佛陀說法後,很快便證入阿羅漢果的,舍利弗如是,目犍連、迦旃延等亦如是。這些弟子當時的根性都很銳利,他們的求道心亦非常勇猛。
解脫的內容是怎樣的呢﹖在《雜阿含經》第一經中已有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含經》中常有這四句話,而後來的大乘佛教卻有所誤解,認爲阿羅漢證果後便灰身滅智,出離了叁界,不回來這個世界了。但實際上原始佛教所說的解脫,是在我們現實的世間,並沒有說離開了叁界的意思。這四句的意思其實可以解釋爲:「我生已盡」,我執出現的情況已經盡除,不會再有煩惱出現了;「梵行已立」,梵即是清淨,脫離欲貪的清淨行爲已經建立,每一刻的行爲都是清淨的;「所作已作」,就是說已經完成了一切的學習與職守,所以阿羅漢別稱「無學」;「自知不受後有」,就是說他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現在已得解脫,將來亦不會再有煩惱出現,這完全是自我的證知。
宣隆大師亦說我們會知道修行的進程,到達第一個階段時—須陀洹初果—我們一定知道,因爲那時是真正見到了這條路。我們現在還未入門,真正見到修行的道路時,便稱爲「見道位」,那就是證初果。緬甸上座部佛教以成就初果爲一個在家人的修行目標。能夠見道,清淨的信念就可以建立,所以叫做清淨的法眼—法眼淨,這又稱爲預流果,即開始參預聖人之流。
解脫是目標,我們應如何去行呢﹖修行,最簡單的講法,就是修正我們的身心、行爲,不是打坐就是修行,不要說你每天坐一個小時、每日都做早晚課的,便是修行。修行就是如何去修正我們的身和心,修行的路怎麼行呢﹖其實那條路是一條通往苦滅的路,修行就是要令我們去除我們的苦,滅除我們的執著,那條路佛教稱爲正道,有些說法是中道,正道是原始佛教講的,這條路是正的,可以分開八個角度來認識,故稱爲「八正道」。
八正道,什麼叫做正呢﹖一般講是正確的意思,什麼叫正確呢﹖佛教的正有正向的意義,是正向于解脫的意思,就是說這條路永遠是對向著解脫的路而行。當你望著解脫的路而行,它不是看你的行爲表面的性質,而是看你行爲背後的方向。如果它背後的精神是向著解脫的話,這便可說是正道。正道就是說每一個行爲都是正向于解脫。
我們應該在哪裏修行呢﹖修行的道場不是要去深山野嶺,或某某名寺,佛陀說真正的修行不是讀書、拜忏,不是去甚麼地方,而是在我們六尺身軀之內。這條路稱爲「四念住內觀禅修法」,《雜阿含經》稱爲「一乘道」,或譯爲「唯一的道路」。
所謂內觀,就是向內觀察我們的身心,觀察我們的反應,觀察我們日常的行爲,行爲佛教講就是行、住、坐、臥—四威儀,在這個過程去觀察,去開始我們的修行,開始我們的修習。這個修習不單是指我們打坐這兩個小時,真正內觀禅的修習是當你想學那一刻已經開始,不是坐在那裏待指導師說開始時才開始,我們一念反觀已經開始我們的修行。觀照的對象,佛陀說就是六根和六境接觸的當下。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境便是色、聲、香、味、觸、法。透過這個觀察便開始我們修行的曆程,這個曆程由向內觀察開始,由內向外的接觸點,透過接觸,眼看到外間的事物,與外界有視覺的接觸,耳—聽覺的接觸,鼻—味道的接觸,可以嗅到香臭,舌—可以嘗到味道,身—冷熱柔硬的接觸,意—概念的接觸。我們要覺察這些接觸,要知道我們跟外境有接觸,這平常我們是不知道的,不要說接觸,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呼吸。佛陀告訴我們:生命就是由呼吸開始,由呼吸結束,一刻沒有呼吸便會死亡。觀察呼吸的好處是它隨時跟著我們,只要我們稍微著意,即刻可以覺察得到,要專注著這個覺察,這個專注是要用力的,是要用我們的心力去覺察這個接觸,整個過程就是「接觸—覺察—專注」,這叁步曲就是內觀禅的訓練。這是宣隆大師的法語,也是內觀禅的精華。
爲什麼要「接觸—覺察—專注」呢﹖它背後的精神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內觀禅的精神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任何東西,由不要執著痛覺開始,不要再去執著快樂或任何反應。
內觀禅這套方法可以在沒有宗教背境下練習,不一定需要是宗教信徒。現在內觀禅的擴充,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徒都在用這套禅法,甚至有一位耶稣會教士Anthony de Mello學習了內觀禅,融會于他的教法中,寫了許多書,都很有智能的禅味,他最有名的那本書叫《慧眼禅心》,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內觀禅的特別地方,它不是學識高些便能夠學得好,宣隆大師便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只學過基本的字母班。據《宣隆內觀禅修法》一書中說,他連最簡單的《大吉祥經》偈頌也不懂背誦,現在來說他可能是文盲,但是透過他的精進不懈的努力,亦能夠成就阿羅漢果。證果之後,全緬甸最有學問的學僧也考不倒他,當時的僧人查經究典後,發覺他所說的內容完全吻合經典中所述。另一位有學問的僧人知道他成了阿羅漢,立刻去跟隨他學習,透過精進努力,亦成爲阿羅漢。所以學習宣隆內觀禅修法,有學問可以,沒有學問亦可以。那麼,十歲可以學習嗎﹖當然可以。八十歲可以學習嗎﹖當然亦可以。佛在世時最後的一個弟子是一百二十歲,亦能立即證入解脫。因此,學習內觀禅亦沒有年齡限製、沒有宗教限製、沒有學識限製。
我們對苦受不要抗拒,不要執著它,抗拒或接受都並不如法,你若能清晰、客觀地觀察著它,面對著它,處之泰然便行。它生起,由它生起;它消失,由它消失,它于我何幹呢﹖痛是存在,背後沒有一個痛的人。我們看到這個痛,有痛的感覺,但不是「我」在痛,因爲根本沒有這個「我」,我們以爲有一個不變的我,這只是一個幻覺而已。苦受我們不要著,樂受也不要著,一切感受亦不要著。不執著的意思,不等于排除了它。很多人學佛,說要離開這個世界,說這個世界太痛苦了,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跑去山林,或離開這個世界,去一個完全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的世界,事實上有沒有這個世界呢﹖我也不知道。佛陀告訴我們,苦與樂是相對的,沒有了痛苦,那也不是快樂了,猶如好與壞亦是相對的一樣。這個世界就是兩兩相對,有苦便有樂,有好便有壞。
所以不執著不等如它有、不等如它沒有。有也好,沒有也好,它來也好,它不來也好,這樣才是不執著,並不是排除了它。千萬不要想象靜坐了叁年、十年後便沒有痛覺,或者想象解脫弟子是否不痛呢﹖記得我上第一課時…
《宣隆內觀禅與修行解脫(香港宣隆內觀禅修營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