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讲记(惟贤法师)

  瑜伽菩萨戒讲记

  (2006年10月2日讲于宁波奉化雪窦寺)

  

  一、讲戒缘起

  此次雪窦寺传二部僧戒,这可以说是历史上没有的,也是落实宗教政策以后,经过怡藏法师和两序大众的共同努力,修好了寺庙,在此形势大好的情况之下,而举行的这么一个特殊因缘。现在的雪窦寺,殿堂庄严,环境幽静,又是中国历史上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弥勒菩萨降生应化的地方。弥勒菩萨住在欲界天之兜率天宫内院,内院是一个极乐净土。

  弥勒菩萨秉着悲愿,在五代时降生在浙江奉化雪窦寺。他生时有很多神异事迹。为何晓得他是弥勒菩萨呢?他在圆寂之前,坐到石头上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以后就入涅槃了。当时有些人根据他平常的一些事迹,知道他是弥勒菩萨现身。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现天人相,戴天冠。下生为一个布袋和尚,背个布袋经常乞化,一般喊布袋和尚。我们现在各大寺院天王殿正中供的弥勒菩萨,就是五代时布袋和尚的形相。

  20世纪30年代初,太虚大师曾在雪窦寺任住持。太虚大师就是信仰弥勒菩萨的。他生平有这么两句话:“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他的志向要整理僧伽制度,在行动上呢要学菩萨,实行菩萨戒,特别是瑜伽菩萨戒本。瑜伽菩萨戒是弥勒菩萨讲的。根据这个思想,太虚大师就建立人生佛教、菩萨学处。太虚大师在晚年,始终坚持弘扬人生佛教,提倡建立菩萨学处。因为整理僧伽制度没有成功,就从事文化教育,宣传佛教文化,办理佛教教育,培养僧伽人才,这方面的成绩很昭著。

  中国在唐代建立八大宗派,为性宗、相宗、律宗、密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在这八大宗派中,性宗、相宗、律宗、密宗都是印度本有的。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是中国的祖师学习佛教的经典,根据自己修学心得加以发挥,而建立起来的。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般称之为中国佛教。但不管八大宗派怎么样,佛教的中心思想,一是性宗即般若,二是相宗即唯识法相。般若讲空,唯识法相讲有。性宗就代表印度的般若系,唯识法相就代表印度的瑜伽系。其实性相是一体的,讲相不离性,讲性不离相,性相平等,这都是释迦牟尼佛的自证境界,是阐扬释迦牟尼佛的心怀、本怀。不管哪个宗派都是如此,离不开性和相,性相平等。所以太虚大师主张八宗平等,不能分高下。

  瑜伽系具体代表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一百卷《瑜伽师地论》,唯识宗的一本十支,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这是根本论,其他的《唯识三十论》、《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五蕴论》、《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分别瑜伽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叫十支,是根据根本而发扬出来的。瑜伽菩萨戒就是根据《瑜伽师地论》里的《菩萨戒品》抽出来作为一个单行本的。

  今天讲瑜伽菩萨戒就是根据太虚大师的有关这方面著述,进行讲解。这是缘起,由于戒期的因缘,大家聚会一堂,所以能够讲瑜伽菩萨戒。这个地方是弥勒菩萨降生、应化的地方,也是太虚大师曾经住持过的地方。因缘很殊胜,希望大家认真听讲。

  二、认识瑜伽菩萨戒的特点

  (一)三要义

  1.以发大悲菩提心为体。大悲心就是菩萨的戒体,有大悲心就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才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才能证得佛果。就是说大悲为根本,这个悲一般讲有无缘慈、同体悲。慈能给众生安乐,悲能拔除众生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能予众生安乐,拔除痛苦,不能使众生烦恼,不能使众生身心都受痛苦。无缘慈,就是不要分别计较,不要分别男女老少、高下尊卑。动物界中,不要分别水、陆、空,也不要分别大的、小的、美的、丑的,哪怕是一只蚂蚁都不要损害,都要爱护。同体悲就是把别人的身体当成自己的身体,别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别人的安乐就是我的安乐。

  这个悲讲得再具体一点,有三种:众生悲、法缘悲、无缘悲。

  众生悲是想到一切众生都在痛苦中、在灾难中、在生死大海中,我们应该念众生苦。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念众生苦发菩提心。念众生苦而发的悲,叫众生悲。佛以慧眼观察,一切众生多生累劫以来都是我们的父母师长、六亲眷属,现在由于肉眼障蔽不能认识,他们在痛苦中,我的六亲眷属、父母师长都在痛苦中,我怎么能不救他呢?这叫众生悲。

  法缘悲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的存在,在空间上不是孤立的。在家里靠父母,学校靠师长,生活要靠农夫、工人、商人,安全要靠国家、靠警察、靠法律。一切人都是为我而生存,人人为我,我应该为人人。彼此相望,互相依存,互相资助,平等平等。那么人们对我有恩惠,我应该加以反馈,应该报答。从这方面来讲叫法缘悲。

  无缘悲,说明大悲心的广大,大悲心广大如虚空。一不计较、分别;二不执著相。不要分别,视众生如一体,就象父母一样,哪怕儿女再多,但都一样,视儿女如一体。佛视众生也是如一体,就像只有这一个儿子一样关心爱护。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体现悲心的广大,叫无缘悲。

  2.以智慧为先导。智慧是啥?就是要有正知正见。这个正知正见就是要符合三法印、缘起性空的道理。明白因果,相信业果,了解诸法皆空、没有实体之后,就可具足无我之见,即真空见,这一种见解叫正知见。如果不相信因果那就是邪见;执著于世间上常有,就是常见;执著于世间上万法都是断灭,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就是断见。我曾在经典上看到,解释“智慧”很有意义。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第一要有胜解,对于佛经教理要有殊胜的了解,决定不疑;第二要有大悲心,悲不离智,智不离悲;第三要有实际行动,能够布施,舍弃一切。这样修学就是真正的智慧。胜解、悲心、布施具体结合,就是真正的智慧。

  3.以三皈七众戒为律仪戒。瑜伽菩萨戒重在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但是这里讲必须要以三皈七重戒为基础。受了三皈五戒的,为优婆塞、优婆夷(男居士、女居士);沙弥、沙弥尼是十戒;式叉摩那,具学三法,一学根本,二学六法,三学行法;比丘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是三百四十八戒。必须要以这个七众弟子的律仪戒为基础,这是根本,不能违犯,在这个基础上来修学菩萨戒。瑜伽菩萨戒特别发挥的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就是根据七众律仪戒法来修学的,而不是抛弃七众律仪戒。

  (二)三种殊胜

  第一个殊胜,如何修学六度以及诸善法?就要修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饶益有情。这就是瑜伽菩萨戒实行的大乘菩萨的特殊精神,很殊胜。一般讲自利利他,在瑜伽菩萨戒来讲,你要自利,首先要利他,你不利他,也达不到自利,所以以利他为前提。

  第二个殊胜,要真俗圆融,由俗入真,由真返俗。如何理解呢?由了解世俗的因缘生法,达到了解性空、明白性空真如的道理,就是由俗入真。什么叫由真返俗呢?悟了以后再反过来,善查法相,法法平等,以慈悲精神来广度众生,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事业,出世而入世,就可达到真俗圆融,悲智兼运。

  第三个殊胜,瑜伽菩萨戒是弥勒菩萨为七众弟子讲的,不单是对比丘众所讲。根据这个内容,出家众、在家众发挥各自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瑜伽菩萨戒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就可悟得法性。太虚大师提倡的“菩萨学处”、“人生佛教”就是根据这个精神而提出的。僧众可以办文化、教育、医务、慈善。在家居士信仰三宝、修持五戒,也可以办文化、教育、医务、慈善,但由于居士在社会上活动比较方便,就可以遍于士农工商学兵各个领域,搞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经济、政治事业等,这都符合瑜伽菩萨戒的精神,这是很特殊、很殊胜的。

  (三)三种意乐

  戒体是一种意识,属意识的思心所。不管受比丘戒还是受菩萨戒,都要有三番羯磨,就是以意识集中,静听羯磨,观想诸佛菩萨降临,由这个熏习,意识成为一种戒体,这个戒体就成为种子,熏习到阿赖耶识中,不会忘失。在菩萨戒里称为金刚光明宝戒,属于金刚种子,永远不会忘失的。

  这里有三种意乐,这三种意乐都是戒体。

  第一种就是净意乐,由凡夫的染污心转为圣贤的清净心,即是摄律仪戒。

  第二种善法意乐,一心向善,生活行动与善法相应。善法是很宽广的,有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善就是利于他人,不损害他人。与善法相应,普遍地应该生起这个心,即为摄善法戒。

  第三种要一切想到众生,以悲心饶益众生,即是饶益有情戒。

  这三种意乐相当重要,戒体就包含这三种意乐。菩萨戒是心戒,菩萨戒是佛戒,重点在心,犯与不犯都在心。所以《华严经》中文殊菩萨在《净行品》中讲,作为一个菩萨,发菩萨愿,必须要善用其心。这句话大家多体会一下,一般众生都是不能善用其心,所以走邪路,走魔道。学佛人就是要善用其心,就好像由此岸到彼岸,必须坐船,掌握船必须要舵手。舵手就要掌握方向,方向掌握得好,可以乘风破浪直达彼岸,不会迷失方向,步入岐路。这就是善用其心的重要。

  这三种意乐,都是说明重点要善用其心,才不会破坏戒体。菩萨戒的重点是以悲为主,假如你没有悲心,丧失悲心,处处不满意,怨天尤人,嗔心不消灭,处处有愤恨、怨恨,那你就忘失了菩萨戒,破坏了戒体,就不能够做菩萨。

  守戒的过程首先有意乐产生,意乐就是心意获得满足而生快乐。犯戒就看你是有心还是无心,有心就是犯戒,无心还可以原谅,可以减轻。心是相当重要的,学菩萨一定要善用其心。

  三、释题、说者及译者

  (一)释题

  这个题叫瑜伽菩萨戒本。瑜伽如何讲?现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瑜伽功或者说瑜珈功,这个词来源于古印度,在古印度讲瑜伽,与中国的气功相似,坐、卧、行动、练功,使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目的在此。但佛…

《瑜伽菩萨戒讲记(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