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講記(惟賢法師)

  瑜伽菩薩戒講記

  (2006年10月2日講于甯波奉化雪窦寺)

  

  一、講戒緣起

  此次雪窦寺傳二部僧戒,這可以說是曆史上沒有的,也是落實宗教政策以後,經過怡藏法師和兩序大衆的共同努力,修好了寺廟,在此形勢大好的情況之下,而舉行的這麼一個特殊因緣。現在的雪窦寺,殿堂莊嚴,環境幽靜,又是中國曆史上唐朝以後的五代時期彌勒菩薩降生應化的地方。彌勒菩薩住在欲界天之兜率天宮內院,內院是一個極樂淨土。

  彌勒菩薩秉著悲願,在五代時降生在浙江奉化雪窦寺。他生時有很多神異事迹。爲何曉得他是彌勒菩薩呢?他在圓寂之前,坐到石頭上說了一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以後就入涅槃了。當時有些人根據他平常的一些事迹,知道他是彌勒菩薩現身。彌勒菩薩在兜率內院現天人相,戴天冠。下生爲一個布袋和尚,背個布袋經常乞化,一般喊布袋和尚。我們現在各大寺院天王殿正中供的彌勒菩薩,就是五代時布袋和尚的形相。

  20世紀30年代初,太虛大師曾在雪窦寺任住持。太虛大師就是信仰彌勒菩薩的。他生平有這麼兩句話:“志在整理僧伽製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他的志向要整理僧伽製度,在行動上呢要學菩薩,實行菩薩戒,特別是瑜伽菩薩戒本。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講的。根據這個思想,太虛大師就建立人生佛教、菩薩學處。太虛大師在晚年,始終堅持弘揚人生佛教,提倡建立菩薩學處。因爲整理僧伽製度沒有成功,就從事文化教育,宣傳佛教文化,辦理佛教教育,培養僧伽人才,這方面的成績很昭著。

  中國在唐代建立八大宗派,爲性宗、相宗、律宗、密宗、天臺宗、賢首宗、禅宗、淨土宗。在這八大宗派中,性宗、相宗、律宗、密宗都是印度本有的。天臺宗、賢首宗、禅宗、淨土宗是中國的祖師學習佛教的經典,根據自己修學心得加以發揮,而建立起來的。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般稱之爲中國佛教。但不管八大宗派怎麼樣,佛教的中心思想,一是性宗即般若,二是相宗即唯識法相。般若講空,唯識法相講有。性宗就代表印度的般若系,唯識法相就代表印度的瑜伽系。其實性相是一體的,講相不離性,講性不離相,性相平等,這都是釋迦牟尼佛的自證境界,是闡揚釋迦牟尼佛的心懷、本懷。不管哪個宗派都是如此,離不開性和相,性相平等。所以太虛大師主張八宗平等,不能分高下。

  瑜伽系具體代表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唯識宗的一本十支,一本就是《瑜伽師地論》,這是根本論,其他的《唯識叁十論》、《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大乘莊嚴經論》、《大乘五蘊論》、《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分別瑜伽論》、《阿毗達磨雜集論》叫十支,是根據根本而發揚出來的。瑜伽菩薩戒就是根據《瑜伽師地論》裏的《菩薩戒品》抽出來作爲一個單行本的。

  今天講瑜伽菩薩戒就是根據太虛大師的有關這方面著述,進行講解。這是緣起,由于戒期的因緣,大家聚會一堂,所以能夠講瑜伽菩薩戒。這個地方是彌勒菩薩降生、應化的地方,也是太虛大師曾經住持過的地方。因緣很殊勝,希望大家認真聽講。

  二、認識瑜伽菩薩戒的特點

  (一)叁要義

  1.以發大悲菩提心爲體。大悲心就是菩薩的戒體,有大悲心就有菩提心,有菩提心才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才能證得佛果。就是說大悲爲根本,這個悲一般講有無緣慈、同體悲。慈能給衆生安樂,悲能拔除衆生痛苦。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只能予衆生安樂,拔除痛苦,不能使衆生煩惱,不能使衆生身心都受痛苦。無緣慈,就是不要分別計較,不要分別男女老少、高下尊卑。動物界中,不要分別水、陸、空,也不要分別大的、小的、美的、醜的,哪怕是一只螞蟻都不要損害,都要愛護。同體悲就是把別人的身體當成自己的身體,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別人的安樂就是我的安樂。

  這個悲講得再具體一點,有叁種:衆生悲、法緣悲、無緣悲。

  衆生悲是想到一切衆生都在痛苦中、在災難中、在生死大海中,我們應該念衆生苦。思地獄苦發菩提心,念衆生苦發菩提心。念衆生苦而發的悲,叫衆生悲。佛以慧眼觀察,一切衆生多生累劫以來都是我們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現在由于肉眼障蔽不能認識,他們在痛苦中,我的六親眷屬、父母師長都在痛苦中,我怎麼能不救他呢?這叫衆生悲。

  法緣悲是什麼呢?就是一個人的存在,在空間上不是孤立的。在家裏靠父母,學校靠師長,生活要靠農夫、工人、商人,安全要靠國家、靠警察、靠法律。一切人都是爲我而生存,人人爲我,我應該爲人人。彼此相望,互相依存,互相資助,平等平等。那麼人們對我有恩惠,我應該加以反饋,應該報答。從這方面來講叫法緣悲。

  無緣悲,說明大悲心的廣大,大悲心廣大如虛空。一不計較、分別;二不執著相。不要分別,視衆生如一體,就象父母一樣,哪怕兒女再多,但都一樣,視兒女如一體。佛視衆生也是如一體,就像只有這一個兒子一樣關心愛護。不要分別,不要執著,體現悲心的廣大,叫無緣悲。

  2.以智慧爲先導。智慧是啥?就是要有正知正見。這個正知正見就是要符合叁法印、緣起性空的道理。明白因果,相信業果,了解諸法皆空、沒有實體之後,就可具足無我之見,即真空見,這一種見解叫正知見。如果不相信因果那就是邪見;執著于世間上常有,就是常見;執著于世間上萬法都是斷滅,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就是斷見。我曾在經典上看到,解釋“智慧”很有意義。什麼是真正的智慧?第一要有勝解,對于佛經教理要有殊勝的了解,決定不疑;第二要有大悲心,悲不離智,智不離悲;第叁要有實際行動,能夠布施,舍棄一切。這樣修學就是真正的智慧。勝解、悲心、布施具體結合,就是真正的智慧。

  3.以叁皈七衆戒爲律儀戒。瑜伽菩薩戒重在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但是這裏講必須要以叁皈七重戒爲基礎。受了叁皈五戒的,爲優婆塞、優婆夷(男居士、女居士);沙彌、沙彌尼是十戒;式叉摩那,具學叁法,一學根本,二學六法,叁學行法;比丘是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是叁百四十八戒。必須要以這個七衆弟子的律儀戒爲基礎,這是根本,不能違犯,在這個基礎上來修學菩薩戒。瑜伽菩薩戒特別發揮的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就是根據七衆律儀戒法來修學的,而不是抛棄七衆律儀戒。

  (二)叁種殊勝

  第一個殊勝,如何修學六度以及諸善法?就要修學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饒益有情。這就是瑜伽菩薩戒實行的大乘菩薩的特殊精神,很殊勝。一般講自利利他,在瑜伽菩薩戒來講,你要自利,首先要利他,你不利他,也達不到自利,所以以利他爲前提。

  第二個殊勝,要真俗圓融,由俗入真,由真返俗。如何理解呢?由了解世俗的因緣生法,達到了解性空、明白性空真如的道理,就是由俗入真。什麼叫由真返俗呢?悟了以後再反過來,善查法相,法法平等,以慈悲精神來廣度衆生,以出世精神來做入世事業,出世而入世,就可達到真俗圓融,悲智兼運。

  第叁個殊勝,瑜伽菩薩戒是彌勒菩薩爲七衆弟子講的,不單是對比丘衆所講。根據這個內容,出家衆、在家衆發揮各自的特點,在日常生活中靈活運用瑜伽菩薩戒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就可悟得法性。太虛大師提倡的“菩薩學處”、“人生佛教”就是根據這個精神而提出的。僧衆可以辦文化、教育、醫務、慈善。在家居士信仰叁寶、修持五戒,也可以辦文化、教育、醫務、慈善,但由于居士在社會上活動比較方便,就可以遍于士農工商學兵各個領域,搞工業、農業、教育文化、經濟、政治事業等,這都符合瑜伽菩薩戒的精神,這是很特殊、很殊勝的。

  (叁)叁種意樂

  戒體是一種意識,屬意識的思心所。不管受比丘戒還是受菩薩戒,都要有叁番羯磨,就是以意識集中,靜聽羯磨,觀想諸佛菩薩降臨,由這個熏習,意識成爲一種戒體,這個戒體就成爲種子,熏習到阿賴耶識中,不會忘失。在菩薩戒裏稱爲金剛光明寶戒,屬于金剛種子,永遠不會忘失的。

  這裏有叁種意樂,這叁種意樂都是戒體。

  第一種就是淨意樂,由凡夫的染汙心轉爲聖賢的清淨心,即是攝律儀戒。

  第二種善法意樂,一心向善,生活行動與善法相應。善法是很寬廣的,有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善就是利于他人,不損害他人。與善法相應,普遍地應該生起這個心,即爲攝善法戒。

  第叁種要一切想到衆生,以悲心饒益衆生,即是饒益有情戒。

  這叁種意樂相當重要,戒體就包含這叁種意樂。菩薩戒是心戒,菩薩戒是佛戒,重點在心,犯與不犯都在心。所以《華嚴經》中文殊菩薩在《淨行品》中講,作爲一個菩薩,發菩薩願,必須要善用其心。這句話大家多體會一下,一般衆生都是不能善用其心,所以走邪路,走魔道。學佛人就是要善用其心,就好像由此岸到彼岸,必須坐船,掌握船必須要舵手。舵手就要掌握方向,方向掌握得好,可以乘風破浪直達彼岸,不會迷失方向,步入岐路。這就是善用其心的重要。

  這叁種意樂,都是說明重點要善用其心,才不會破壞戒體。菩薩戒的重點是以悲爲主,假如你沒有悲心,喪失悲心,處處不滿意,怨天尤人,嗔心不消滅,處處有憤恨、怨恨,那你就忘失了菩薩戒,破壞了戒體,就不能夠做菩薩。

  守戒的過程首先有意樂産生,意樂就是心意獲得滿足而生快樂。犯戒就看你是有心還是無心,有心就是犯戒,無心還可以原諒,可以減輕。心是相當重要的,學菩薩一定要善用其心。

  叁、釋題、說者及譯者

  (一)釋題

  這個題叫瑜伽菩薩戒本。瑜伽如何講?現在社會上比較流行瑜伽功或者說瑜珈功,這個詞來源于古印度,在古印度講瑜伽,與中國的氣功相似,坐、臥、行動、練功,使身體健康,長命百歲,目的在此。但佛…

《瑜伽菩薩戒講記(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