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菩薩戒講記(惟賢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家講瑜伽的內容與此完全不同,是相應的意思。對于學佛人來說,有個中心目標,要與涅槃相應,在教理行果方面,不管是持戒、修定、受用都必須有一個目標,要達到涅槃境界,達到解脫生死的境界、清淨無煩惱的境界。這是佛家講瑜伽的中心思想,而不是氣功所講“要長生不老”。

  這個“戒”就是從彌勒菩薩所講《瑜伽師地論》裏面的本地分中《菩薩地》中抽出來的,是《瑜伽師地論》的一小部分。彌勒菩薩講瑜伽菩薩戒,是無著菩薩親自到兜率內院請他講的。《瑜伽師地論》是講法相唯識的根本論。

  什麼叫菩薩?具名菩提薩埵。對于菩薩的含義,在中國過去有些混淆,老百姓把什麼土地爺、東嶽大帝、城隍等等都叫菩薩,在佛家來講,這些不叫菩薩,只能叫神、天神,屬于神一類,不能神佛不分。菩薩的梵語是菩提薩埵,翻譯成華語叫覺有情,就是說這一個有情,既能自覺,又能覺他,自覺覺他就要發菩提心。菩薩就是發菩提心的有情。發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菩薩分因位菩薩和果位菩薩。因位是資糧位、加行位,由加行位入見道位。資糧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位即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由四加行而入見道,次第很明確。資糧位和加行位的菩薩都叫因位菩薩,也就是地前菩薩、十地之前的菩薩。由見道入了初地以後,從初地到十地,甚至十地以後到等覺位,都是果位菩薩。見道一般都叫開悟,密宗叫大圓滿法。見道以後入了初地還要修道,一分一分的斷除煩惱障、所知障,到十地以後的金剛道,才能把煩惱障、所知障的種子斷完,到達等覺,最後完成佛果。所以這個菩薩有因位菩薩、果位菩薩。

  你們受了菩薩戒都叫因位菩薩,你們正在這個資糧位的階段,通過修福、修慧來積累資糧。修福就要廣種福田,修慧就要多讀經論,融通世、俗二谛。修福修慧,並發心度衆生,都叫菩薩。

  至于戒本就好幾種,今天所講的是《瑜伽菩薩戒本》,其他的還有《梵網經》、《菩薩璎珞本業經》、《菩薩善戒經》、《優婆塞戒經》、《沙彌尼戒經》等,都是專門講這個戒,說明這個戒相,把它單獨列出來,叫戒本。

  (二)說者

  就是彌勒菩薩。彌勒翻譯成華語就是慈氏,是他的姓。爲何叫慈氏?因爲彌勒菩薩在過去因位階段修菩薩行的時候,世世生生修慈心定。有這麼一段公案,在弗沙佛的時候,彌勒菩薩修慈心定已經比較成熟了。弗沙佛爲了試驗他,就在彌勒菩薩入定的時候,化成一只滿身膿瘡、臭不可聞的狗,趴到彌勒菩薩旁邊。彌勒菩薩一出定就發現了這只狗,悲心生起,開始醫治它。狗的膿血很多,他不怕臭,不怕髒,用嘴巴來舔吸,一直把這只狗全身的膿血吸完,膿血吸完後,瘡就慢慢好了。此時,狗馬上就恢複成爲弗沙佛,給彌勒菩薩授記,贊揚彌勒菩薩修慈心定,說:功德很殊勝,將來你一定成佛,在釋迦佛以後,繼承釋迦佛的位置,叫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所以彌勒就是慈氏,是他的姓,名就是阿逸多,阿逸多叫無能勝。

  什麼叫無能勝呢?彌勒菩薩修慈心定,在釋迦牟尼佛入滅,經過若幹年以後,就由他來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位置。一生補處者,就是他只要過一生就可以補釋迦牟尼佛的位置。這個時間就是五十六億七千二百萬年以後,彌勒菩薩降生人間,來補釋迦佛的位置,很殊勝。這個殊勝沒有誰能比得上,所以叫無能勝。那時,龍華叁會本著彌勒菩薩的心願,實現人間淨土。這個時候的人間就不是濁土,而是淨土,人們都奉行五戒十善,精神修養很高,物質相當豐富。所以彌勒菩薩是提倡人生佛教最主要的一個菩薩,太虛大師就是奉行這個宗旨,來實現人間佛教。

  釋迦佛滅度後六百年間,龍樹菩薩弘揚般若。八百年到九百年間,無著和世親菩薩弘揚瑜伽、唯識法相。爲解釋大乘教法的很多疑惑,無著菩薩就上升到兜率內院,請彌勒菩薩下降人間,在中印度阿逾阇國重閣講堂,一個很大的講堂,說《瑜伽師地論》。據曆史記載,彌勒菩薩講《瑜伽師地論》的時候,聽的人很多,地前菩薩因根基不同,或者見相,或者聽聲音,或者見不到,各個不同。而對于地上菩薩來講,則是既能見相也能聽見聲音。

  (叁)譯者

  譯者就是唐朝時候很著名的叁藏法師玄奘。玄奘法師從小就很聰慧,長相莊嚴,人品也好。爲了求得佛法,他到印度留學,前後經曆十七年,回到都城長安以後,唐太宗資助建立譯經院。他翻譯出來的經卷一共是75部、合1335卷,他翻譯主要經典中《大般若經》就是六百卷。他白天譯經,晚上講學,相當辛苦。他譯業彪炳,對佛法在中國的傳播建立了很大功勳,魯迅稱贊玄奘法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寫的《大唐西域記》,翻譯到全世界,有很多種外文版本。

  四、釋正文

  正文重點講戒相。瑜伽菩薩的戒相一共是四重四十叁輕,就是說四條重戒,四十叁條輕戒。四重:一自贊毀他;二悭不布施;叁嗔不受悔;四說相似法。這是四條根本戒。在《梵網菩薩戒》裏面,是十重四十八輕。《梵網菩薩戒》的十條重戒的後四條就是這四條,前六條重戒是攝律儀戒。《瑜伽菩薩戒》也說明了菩薩修行包括攝律儀戒,以攝律儀戒爲基礎,在這裏著重說明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輕戒有四十叁條。屬于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應該戒除的有叁十二條,其中布施七條,持戒七條,忍辱四條,精進叁條,禅定叁條,般若八條。障礙修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有十一條。一共就是四十叁條,爲四十叁輕戒。

  (一)四重戒

  下面著重講一下四重戒。

  戒文:“若諸菩薩爲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若諸菩薩現有資財,性悭財故,有苦、有貧、無依無怙正求財者來現在前,不起哀憐而修惠舍;正求法者來現在前,性悭法故,雖現有法而不舍施;是名第二他勝處法。若諸菩薩長養如是種類忿纏,由是因緣,不唯發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塊、石、刀、杖,捶打、傷害、損惱有情,內懷猛利忿恨意樂,有所違犯,他來谏謝不受、不忍、不舍怨結,是名第叁他勝處法。若諸菩薩謗菩薩藏,愛樂宣說、開示建立相似正法,于相似法,或自信解,或隨他轉,是名第四他勝處法。”

  第一條重戒:自贊毀他。自己贊揚自己,把自己擡得很高,毀謗別人。爲什麼呢?由于自己內心貪心很重,嫉妒心重,貢高我慢。貪是屬于根本煩惱,佛家講: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六個根本煩惱爲:貪、嗔、癡、慢、疑、惡見。貪是首要的,因貪求利養、貪求恭敬,而嫉妒別人,自贊毀他。

  第二條重戒:悭不布施。悭就是悭吝,悭吝就是由根本煩惱貪而産生的,悭吝不舍,是大隨煩惱之一。悭什麼呢?悭財、悭法,有錢不願意施舍,別人來求,不願意給,有財不舍;自己懂經典,懂教義,別人來求法,不說,有法不施。悭不布施都是由于自私心、我見心很重,學菩薩不能這樣。

  布施是很重要的,要施財、施法。學佛體現在行動上就要上供下施。上供就是供養叁寶,供養父母師長;下施就是對于一切衆生要解決他的衣食困難。施有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經濟困難的施以財,不懂真理的施以法,不安全的施以無畏,使其離開恐怖。

  施是六度萬行之首,而這兩條自贊毀他與悭不惠施,都屬于煩惱之中的貪心和悭吝心,學菩薩就不應該這樣。當然在修行的人中,有的富裕,有的貧窮,每人情況都不一樣。富裕的就隨力多布施一點,錢少的就少施一點,沒有錢的,安慰一下都可以,只要善用其心,不著相布施就有很大的功德。你供佛,供叁寶,有錢的修廟、塑像,獻金銀財寶,沒錢的哪怕供一支香,供一杯水,都說明你這個心哪,很廣大,合乎佛心。

  第叁條重戒:嗔不受悔。由于忿恨意樂,對別人不滿意,或者求財不得,求利不得,求名不得,內心生起嗔恨,表現在行動上就是罵、打,甚至殺害別人;別人有過失,或者不原諒,或者不受悔,不寬容別人。這就是嗔不受悔。

  嗔也是根本煩惱之一。你們注意這個嗔字啊,嗔性就是惡,在善行、惡行、無記行叁行之中,它是屬于惡行。貪與癡盡管也帶惡行,但有時候是無記行,無記行在不用心的時候,就是非善非惡。而嗔心一發就是惡,“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講:無嗔即持戒,心淨即出家,慈悲即觀音。你若沒有嗔心,就能持戒,不會損害別人;你能容讓就可以行忍辱;你能施舍就可以行布施;你精進不已、常想到別人叫精進;你保持這個心不變,爲禅定;你能觀察一切,明因識果就是智慧。所以無嗔即持戒。嗔心不能起啊,嗔心是慈悲的反面,起嗔心就犯菩薩戒。因此,希望大家要提高認識,隨常檢查把握自己的念頭,不要起恨心、嗔心,多學忍耐,多修忍辱。《金剛經》上講“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不要爭,不要過于分別,一起分別就要起是非,就有爭論、爭鬥,會造惡業。

  第四條重戒:說相似法。何謂相似法?似乎是正法,實際上不是正法。合符諸法實相,合符如來的心意的就是正法,即叁法印、緣起性空。反之,違反叁法印、緣起性空的道理都叫相似法。

  在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向來有這麼一個不好的習慣,我懂這一派,就诋毀那一派,我信仰這一個宗派,就诋毀那一個宗派。實際上這種做法,也是違反佛說。爲什麼呢?各個宗派都代表佛說的諸法性相、諸法實相,你诋毀其他宗派,就是诋毀諸法實相、違佛的心意啊!這種做法也叫相似法。

  過去有些研究佛學的居士,只皈依自性叁寶,認爲我自己信仰就對了,何必去依止出家人皈依?何必舉行什麼儀式?何必去拜佛?這種說法也是相似法。皈依有自性叁寶皈依、聖賢叁寶皈依、住持叁寶皈依。必須要建立起真正的信仰,信、解、行、證的基石才牢固。你信仰都沒建立,光是解一點東西就以爲自己皈依了,這是錯誤的啊!不能得到實際受用,你皈依什麼啊?貢高我慢,還是相似法!

  還有些甚至說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楞嚴經》、《圓覺經》不是佛說的,《起信論》不是馬鳴菩薩造的,這些說法,也叫相似法。是不是佛說的,要以諸法實相來衡量、判斷,合符諸法實相,合符佛的心意,就是佛說,否則非佛說。你要是一下子否定大乘是佛說,那是相當錯誤的。這種說法也是相似法,毀謗叁寶。類似情況過去有,現在也還有一部分人持這種論調。都應該糾正,應該警惕!

  以上這四條重戒中,前兩條屬貪,第叁條屬嗔,第四條屬愚癡。貪嗔癡都包括在裏面,學佛就是要消滅貪嗔癡。犯了這四條,不但是違反菩薩戒,也是違反了佛家的根本戒。

  “若諸菩薩,爲欲貪求利養恭敬,自贊毀他,是名第一他勝處法。”什麼叫他勝處法?這是個名稱。就是說我們學菩薩本來是很殊勝、很特殊的,地位高,菩薩戒叫金剛光明寶戒,在七衆弟子中地位是很殊勝的,但是你不能實行這其中四條,違反了這四條,就恰恰爲外道凡夫所戰勝,你不能勝他,他反而勝你。所以這是重戒、根本戒,叫他勝處法,爲他所勝故。

  (二)四十叁輕戒

  四十叁輕裏障布施的有七條。(1)悭心不供養叁寶戒。(2)貪名利戒。(3)不敬有德同法戒。(4)不應供受請戒。(5)不受重寶施戒。(6)障法施戒。(7)障無畏施。

  持戒也有七條。(1)明遮罪。在遮戒方面有二條,第一、與聲聞共學戒:律儀戒要與聲聞同學,不能說你修學菩薩戒,聲聞戒、根本戒就不學了,那不行的。第二、與聲聞不共戒。聲聞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生活簡單,少欲知足,甚至不積蓄財寶,過午不食。但從這一點來講,你不用同他一道學。作爲一個菩薩,要利益于人,生活物資、財物、資産要盡量豐富一些,才能上供下施。這就是與聲聞不共戒。(2)別明性戒。在性戒方面,要守的戒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3)味邪命法戒。(4)掉動嬉戲戒。(5)倒說菩薩法戒。(6)不護雪譏謗戒。(7)不行處罰戒。

  障忍辱度有四條。(1)報複戒:不要報複別人,學菩薩要以德感人,以德化人,不能像普通人一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那個不行。(2)不悔謝戒。(3)不受忏戒。(4)懷忿不舍戒。

  障精進度叁條。(1)染心禦衆戒:統領大衆,帶領群衆有染汙心,就是有貪嗔癡心。(2)非時睡眠戒:就是一天到晚昏昏沈沈的。(3)虛談棄時戒:吹牛,談些無意義的話。

  障禅定有叁條。(1)惰慢不求禅法戒:惰慢就是懶惰,貢高我慢,不修禅。我經常給居士們講,你一定要靜得下來,哪怕你每天靜五分鍾、十分鍾也可以,就會有好處,決定不要惰慢懈怠。(2)不除五蓋定障戒:五個蓋就是貪、嗔、癡、疑、惡作。(3)貪味靜慮戒:自己在這方面有所貪求,有所著相。

  障般若度有八條。(1)不學小乘法戒:小乘法還是要學的。(2)棄大向小戒:本來是學大,他專門學小,也要不得。(3)舍內學外戒,本來應該專門以學佛爲主,他去精勤修習外論。(4)專習異論戒:對于諸異道及外論,專門學習研究,也不行。(5)不信深法戒:大乘法的深廣境界他不信仰。(6)愛恚贊毀戒。(7)驕慢不聽正法戒。(8)輕毀法師戒:毀謗法師,輕慢法師。

  障四攝的有十一條。(1)不爲助伴戒。(2)不往事病戒。(3)不爲宣說障愛語戒。(4)有恩不報戒。(5)患難不慰戒。(6)希求不給戒。(7)攝衆不施戒。(8)不隨心轉戒。(9)不隨喜贊揚戒。(10)不隨行威折戒。(11)不隨現神力折攝戒。度衆的方法對于善良的衆生要以慈悲攝受,對于暴惡衆生,以威力攝受,現金剛忿怒相,中心是慈悲。

  以上就是《瑜伽菩薩戒本》的大體內容,一共四重四十叁輕。重戒四條;輕戒裏屬于障六度的叁十二條,障四攝的十一條,共四十叁條。今天因爲時間關系,只講了個大概,大家回去以後要多看正文,多學習,多對照檢查。

  (正蕾、正根整理)

  

  

《瑜伽菩薩戒講記(惟賢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