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菩萨戒讲记(惟贤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家讲瑜伽的内容与此完全不同,是相应的意思。对于学佛人来说,有个中心目标,要与涅槃相应,在教理行果方面,不管是持戒、修定、受用都必须有一个目标,要达到涅槃境界,达到解脱生死的境界、清净无烦恼的境界。这是佛家讲瑜伽的中心思想,而不是气功所讲“要长生不老”。

  这个“戒”就是从弥勒菩萨所讲《瑜伽师地论》里面的本地分中《菩萨地》中抽出来的,是《瑜伽师地论》的一小部分。弥勒菩萨讲瑜伽菩萨戒,是无著菩萨亲自到兜率内院请他讲的。《瑜伽师地论》是讲法相唯识的根本论。

  什么叫菩萨?具名菩提萨埵。对于菩萨的含义,在中国过去有些混淆,老百姓把什么土地爷、东岳大帝、城隍等等都叫菩萨,在佛家来讲,这些不叫菩萨,只能叫神、天神,属于神一类,不能神佛不分。菩萨的梵语是菩提萨埵,翻译成华语叫觉有情,就是说这一个有情,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觉觉他就要发菩提心。菩萨就是发菩提心的有情。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菩萨分因位菩萨和果位菩萨。因位是资粮位、加行位,由加行位入见道位。资粮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位即暖、顶、忍、世第一四加行,由四加行而入见道,次第很明确。资粮位和加行位的菩萨都叫因位菩萨,也就是地前菩萨、十地之前的菩萨。由见道入了初地以后,从初地到十地,甚至十地以后到等觉位,都是果位菩萨。见道一般都叫开悟,密宗叫大圆满法。见道以后入了初地还要修道,一分一分的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到十地以后的金刚道,才能把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断完,到达等觉,最后完成佛果。所以这个菩萨有因位菩萨、果位菩萨。

  你们受了菩萨戒都叫因位菩萨,你们正在这个资粮位的阶段,通过修福、修慧来积累资粮。修福就要广种福田,修慧就要多读经论,融通世、俗二谛。修福修慧,并发心度众生,都叫菩萨。

  至于戒本就好几种,今天所讲的是《瑜伽菩萨戒本》,其他的还有《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菩萨善戒经》、《优婆塞戒经》、《沙弥尼戒经》等,都是专门讲这个戒,说明这个戒相,把它单独列出来,叫戒本。

  (二)说者

  就是弥勒菩萨。弥勒翻译成华语就是慈氏,是他的姓。为何叫慈氏?因为弥勒菩萨在过去因位阶段修菩萨行的时候,世世生生修慈心定。有这么一段公案,在弗沙佛的时候,弥勒菩萨修慈心定已经比较成熟了。弗沙佛为了试验他,就在弥勒菩萨入定的时候,化成一只满身脓疮、臭不可闻的狗,趴到弥勒菩萨旁边。弥勒菩萨一出定就发现了这只狗,悲心生起,开始医治它。狗的脓血很多,他不怕臭,不怕脏,用嘴巴来舔吸,一直把这只狗全身的脓血吸完,脓血吸完后,疮就慢慢好了。此时,狗马上就恢复成为弗沙佛,给弥勒菩萨授记,赞扬弥勒菩萨修慈心定,说:功德很殊胜,将来你一定成佛,在释迦佛以后,继承释迦佛的位置,叫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以弥勒就是慈氏,是他的姓,名就是阿逸多,阿逸多叫无能胜。

  什么叫无能胜呢?弥勒菩萨修慈心定,在释迦牟尼佛入灭,经过若干年以后,就由他来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位置。一生补处者,就是他只要过一生就可以补释迦牟尼佛的位置。这个时间就是五十六亿七千二百万年以后,弥勒菩萨降生人间,来补释迦佛的位置,很殊胜。这个殊胜没有谁能比得上,所以叫无能胜。那时,龙华三会本着弥勒菩萨的心愿,实现人间净土。这个时候的人间就不是浊土,而是净土,人们都奉行五戒十善,精神修养很高,物质相当丰富。所以弥勒菩萨是提倡人生佛教最主要的一个菩萨,太虚大师就是奉行这个宗旨,来实现人间佛教。

  释迦佛灭度后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弘扬般若。八百年到九百年间,无著和世亲菩萨弘扬瑜伽、唯识法相。为解释大乘教法的很多疑惑,无著菩萨就上升到兜率内院,请弥勒菩萨下降人间,在中印度阿逾阇国重阁讲堂,一个很大的讲堂,说《瑜伽师地论》。据历史记载,弥勒菩萨讲《瑜伽师地论》的时候,听的人很多,地前菩萨因根基不同,或者见相,或者听声音,或者见不到,各个不同。而对于地上菩萨来讲,则是既能见相也能听见声音。

  (三)译者

  译者就是唐朝时候很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玄奘法师从小就很聪慧,长相庄严,人品也好。为了求得佛法,他到印度留学,前后经历十七年,回到都城长安以后,唐太宗资助建立译经院。他翻译出来的经卷一共是75部、合1335卷,他翻译主要经典中《大般若经》就是六百卷。他白天译经,晚上讲学,相当辛苦。他译业彪炳,对佛法在中国的传播建立了很大功勋,鲁迅称赞玄奘法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写的《大唐西域记》,翻译到全世界,有很多种外文版本。

  四、释正文

  正文重点讲戒相。瑜伽菩萨的戒相一共是四重四十三轻,就是说四条重戒,四十三条轻戒。四重:一自赞毁他;二悭不布施;三嗔不受悔;四说相似法。这是四条根本戒。在《梵网菩萨戒》里面,是十重四十八轻。《梵网菩萨戒》的十条重戒的后四条就是这四条,前六条重戒是摄律仪戒。《瑜伽菩萨戒》也说明了菩萨修行包括摄律仪戒,以摄律仪戒为基础,在这里着重说明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轻戒有四十三条。属于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应该戒除的有三十二条,其中布施七条,持戒七条,忍辱四条,精进三条,禅定三条,般若八条。障碍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有十一条。一共就是四十三条,为四十三轻戒。

  (一)四重戒

  下面着重讲一下四重戒。

  戒文:“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若诸菩萨现有资财,性悭财故,有苦、有贫、无依无怙正求财者来现在前,不起哀怜而修惠舍;正求法者来现在前,性悭法故,虽现有法而不舍施;是名第二他胜处法。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粗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若诸菩萨谤菩萨藏,爱乐宣说、开示建立相似正法,于相似法,或自信解,或随他转,是名第四他胜处法。”

  第一条重戒:自赞毁他。自己赞扬自己,把自己抬得很高,毁谤别人。为什么呢?由于自己内心贪心很重,嫉妒心重,贡高我慢。贪是属于根本烦恼,佛家讲: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六个根本烦恼为:贪、嗔、痴、慢、疑、恶见。贪是首要的,因贪求利养、贪求恭敬,而嫉妒别人,自赞毁他。

  第二条重戒:悭不布施。悭就是悭吝,悭吝就是由根本烦恼贪而产生的,悭吝不舍,是大随烦恼之一。悭什么呢?悭财、悭法,有钱不愿意施舍,别人来求,不愿意给,有财不舍;自己懂经典,懂教义,别人来求法,不说,有法不施。悭不布施都是由于自私心、我见心很重,学菩萨不能这样。

  布施是很重要的,要施财、施法。学佛体现在行动上就要上供下施。上供就是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师长;下施就是对于一切众生要解决他的衣食困难。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经济困难的施以财,不懂真理的施以法,不安全的施以无畏,使其离开恐怖。

  施是六度万行之首,而这两条自赞毁他与悭不惠施,都属于烦恼之中的贪心和悭吝心,学菩萨就不应该这样。当然在修行的人中,有的富裕,有的贫穷,每人情况都不一样。富裕的就随力多布施一点,钱少的就少施一点,没有钱的,安慰一下都可以,只要善用其心,不著相布施就有很大的功德。你供佛,供三宝,有钱的修庙、塑像,献金银财宝,没钱的哪怕供一支香,供一杯水,都说明你这个心哪,很广大,合乎佛心。

  第三条重戒:嗔不受悔。由于忿恨意乐,对别人不满意,或者求财不得,求利不得,求名不得,内心生起嗔恨,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骂、打,甚至杀害别人;别人有过失,或者不原谅,或者不受悔,不宽容别人。这就是嗔不受悔。

  嗔也是根本烦恼之一。你们注意这个嗔字啊,嗔性就是恶,在善行、恶行、无记行三行之中,它是属于恶行。贪与痴尽管也带恶行,但有时候是无记行,无记行在不用心的时候,就是非善非恶。而嗔心一发就是恶,“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讲:无嗔即持戒,心净即出家,慈悲即观音。你若没有嗔心,就能持戒,不会损害别人;你能容让就可以行忍辱;你能施舍就可以行布施;你精进不已、常想到别人叫精进;你保持这个心不变,为禅定;你能观察一切,明因识果就是智慧。所以无嗔即持戒。嗔心不能起啊,嗔心是慈悲的反面,起嗔心就犯菩萨戒。因此,希望大家要提高认识,随常检查把握自己的念头,不要起恨心、嗔心,多学忍耐,多修忍辱。《金刚经》上讲“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不要争,不要过于分别,一起分别就要起是非,就有争论、争斗,会造恶业。

  第四条重戒:说相似法。何谓相似法?似乎是正法,实际上不是正法。合符诸法实相,合符如来的心意的就是正法,即三法印、缘起性空。反之,违反三法印、缘起性空的道理都叫相似法。

  在佛教的大乘宗派中,向来有这么一个不好的习惯,我懂这一派,就诋毁那一派,我信仰这一个宗派,就诋毁那一个宗派。实际上这种做法,也是违反佛说。为什么呢?各个宗派都代表佛说的诸法性相、诸法实相,你诋毁其他宗派,就是诋毁诸法实相、违佛的心意啊!这种做法也叫相似法。

  过去有些研究佛学的居士,只皈依自性三宝,认为我自己信仰就对了,何必去依止出家人皈依?何必举行什么仪式?何必去拜佛?这种说法也是相似法。皈依有自性三宝皈依、圣贤三宝皈依、住持三宝皈依。必须要建立起真正的信仰,信、解、行、证的基石才牢固。你信仰都没建立,光是解一点东西就以为自己皈依了,这是错误的啊!不能得到实际受用,你皈依什么啊?贡高我慢,还是相似法!

  还有些甚至说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楞严经》、《圆觉经》不是佛说的,《起信论》不是马鸣菩萨造的,这些说法,也叫相似法。是不是佛说的,要以诸法实相来衡量、判断,合符诸法实相,合符佛的心意,就是佛说,否则非佛说。你要是一下子否定大乘是佛说,那是相当错误的。这种说法也是相似法,毁谤三宝。类似情况过去有,现在也还有一部分人持这种论调。都应该纠正,应该警惕!

  以上这四条重戒中,前两条属贪,第三条属嗔,第四条属愚痴。贪嗔痴都包括在里面,学佛就是要消灭贪嗔痴。犯了这四条,不但是违反菩萨戒,也是违反了佛家的根本戒。

  “若诸菩萨,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什么叫他胜处法?这是个名称。就是说我们学菩萨本来是很殊胜、很特殊的,地位高,菩萨戒叫金刚光明宝戒,在七众弟子中地位是很殊胜的,但是你不能实行这其中四条,违反了这四条,就恰恰为外道凡夫所战胜,你不能胜他,他反而胜你。所以这是重戒、根本戒,叫他胜处法,为他所胜故。

  (二)四十三轻戒

  四十三轻里障布施的有七条。(1)悭心不供养三宝戒。(2)贪名利戒。(3)不敬有德同法戒。(4)不应供受请戒。(5)不受重宝施戒。(6)障法施戒。(7)障无畏施。

  持戒也有七条。(1)明遮罪。在遮戒方面有二条,第一、与声闻共学戒:律仪戒要与声闻同学,不能说你修学菩萨戒,声闻戒、根本戒就不学了,那不行的。第二、与声闻不共戒。声闻要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生活简单,少欲知足,甚至不积蓄财宝,过午不食。但从这一点来讲,你不用同他一道学。作为一个菩萨,要利益于人,生活物资、财物、资产要尽量丰富一些,才能上供下施。这就是与声闻不共戒。(2)别明性戒。在性戒方面,要守的戒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3)味邪命法戒。(4)掉动嬉戏戒。(5)倒说菩萨法戒。(6)不护雪讥谤戒。(7)不行处罚戒。

  障忍辱度有四条。(1)报复戒:不要报复别人,学菩萨要以德感人,以德化人,不能像普通人一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那个不行。(2)不悔谢戒。(3)不受忏戒。(4)怀忿不舍戒。

  障精进度三条。(1)染心御众戒:统领大众,带领群众有染污心,就是有贪嗔痴心。(2)非时睡眠戒:就是一天到晚昏昏沉沉的。(3)虚谈弃时戒:吹牛,谈些无意义的话。

  障禅定有三条。(1)惰慢不求禅法戒:惰慢就是懒惰,贡高我慢,不修禅。我经常给居士们讲,你一定要静得下来,哪怕你每天静五分钟、十分钟也可以,就会有好处,决定不要惰慢懈怠。(2)不除五盖定障戒:五个盖就是贪、嗔、痴、疑、恶作。(3)贪味静虑戒: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贪求,有所著相。

  障般若度有八条。(1)不学小乘法戒:小乘法还是要学的。(2)弃大向小戒:本来是学大,他专门学小,也要不得。(3)舍内学外戒,本来应该专门以学佛为主,他去精勤修习外论。(4)专习异论戒:对于诸异道及外论,专门学习研究,也不行。(5)不信深法戒:大乘法的深广境界他不信仰。(6)爱恚赞毁戒。(7)骄慢不听正法戒。(8)轻毁法师戒:毁谤法师,轻慢法师。

  障四摄的有十一条。(1)不为助伴戒。(2)不往事病戒。(3)不为宣说障爱语戒。(4)有恩不报戒。(5)患难不慰戒。(6)希求不给戒。(7)摄众不施戒。(8)不随心转戒。(9)不随喜赞扬戒。(10)不随行威折戒。(11)不随现神力折摄戒。度众的方法对于善良的众生要以慈悲摄受,对于暴恶众生,以威力摄受,现金刚忿怒相,中心是慈悲。

  以上就是《瑜伽菩萨戒本》的大体内容,一共四重四十三轻。重戒四条;轻戒里属于障六度的三十二条,障四摄的十一条,共四十三条。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只讲了个大概,大家回去以后要多看正文,多学习,多对照检查。

  (正蕾、正根整理)

  

  

《瑜伽菩萨戒讲记(惟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