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与禅学研究
(1995年)
一、少林寺沧桑
我于1986年8月随四川省佛教代表团赴西北参观,曾参访少林寺,面对胜迹,感慨殊多,兹先录感咏诗三首。
在嵩山少林寺
五乳峰前立少林,历经兵燹几遭焚;
拳僧力保法王宇,怒目金刚镇山门。
奇峰形似五叶花,迎接西来一袈裟;
山水育灵钟秀气,武功禅定世人夸。
游塔林
宝塔巍巍矗如林,德流千载慕高僧;
幽林芳草护灵骨,浊世典型示儿孙。
礼达摩祖师洞
寒岩敬礼达摩洞,壁影犹存功夫深;
梁武不解真圣谛,横江一苇度迷情。
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为传播世界禅文化的基地,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时印度高僧跋陀到洛阳,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礼敬,为他建寺于登封少室山的丛林,名少林寺。南朝梁武帝时(公元520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华,先到金陵,晤梁武帝,话不相契,遂渡江到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授禅法,为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
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73年),驱僧毁寺,少林寺受到破坏。
清末以后,由于社会动荡,少林寺又逐渐衰落。1928年3月军阀混战,少林寺的主要建筑如天王殿、大雄殿、鼓楼等都被军阀石友三付之一炬,断壁颓垣,瓦砾堆积,破败不堪。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借口扫荡游击队,又将逐步修复的少林寺进行破坏。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少林寺屡加修缮,逐步恢复各殿堂。但文革期间,又被其他单位占用,受到损坏。文革后,宗教政策落实,经过寺僧努力,恢复管理使用权,在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领导的支持和海内外佛教徒的关心帮助下,少林寺面貌一新,成为国内国外佛教文化交流和旅游的胜地。
少林寺虽历经破坏,但在隋、唐、宋、元、明各个朝代,都受到朝廷和信众的重视和培修。达摩祖师不但传授禅法,又传授了独特的武功,故少林寺以禅法和武功名扬天下。唐朝建立之初,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战役中,少林僧人昙宗等13人助战有功,受到唐王的赏赐和优厚待遇。明朝,戚继光征伐倭寇,少林寺僧兵曾出力参助。抗战期间,五台山和少林寺僧人都曾参加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军,这是书写在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体现了僧人热爱祖国,保卫江山的崇高精神。
由达摩祖师传授的禅法,递演到唐代,成为中国独特的禅宗。禅宗传播到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在近代又传播到欧美,影响了欧美人的精神生活,也引起思想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禅学著作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
少林寺传承的拳术,其拳法高低错落,变化多端,虚实并用,刚柔相济,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数年前圆寂的四川省江油县的海灯法师,七岁启蒙学武,曾拜少林寺武僧汝峰、丹岩为师,得少林武术真传。其所学并擅长的“梅花桩精拳”、“二指禅”、“童子功”,被武术界称为“三绝”,为海内外所称颂。故目前在国内外言武功必宗少林。当然,流行于江湖的,也有借名进行招摇撞骗的伪少林武功,应在取缔之列。
以武术锻炼增强人民体质,有益于健康,并保证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和安定,这是少林寺千年来贡献的一面,是不可磨灭的。
我们佛教徒以有河南洛阳第一座寺院——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卓锡的白马寺;又有河南登封禅宗祖庭少林寺,向本国、向世界传播佛教文化,净化人心,维护和平,发扬大乘精神,为无上光荣。
二、达摩禅法传承
根据禅宗有关典籍不同的记载,达摩传法于慧可,曾说有两首偈语。一首是: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第二首是: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前一首,明显指出达摩到中国来是传授佛陀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法,唯此以心传心之法,才能祛除和救度痴迷,契证妙觉明心,并预计二百年后,禅宗将分成五个支派,流传后世。
后一首,是指禅宗修心方法的十六字心传。“外息诸缘”,指六根不为六尘所转,熄灭攀缘追求,此即守根功夫。“内心无喘”指内心保持不动的定力,消除虚妄分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念相续,即护意功夫。如此守根护意,内心才能如墙壁一般的坚固不动,能开悟智慧,证得三身四智的佛果。
《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一首偈语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偈以守根保持忆佛念佛的正念“护意”而入于禅定,得到开悟,进一步入于香光庄严之境(佛性与般若)。前第二首十六字传法偈正契合和发扬了此种妙义,在中国成为念佛禅。
据《续高僧传》、《传法正宗记》、《楞伽师资记》、《菩提达摩传》等书记载,达摩曾教授弟子昙琳以“二入四行”之道。
二入即“理入”和“行入”。“理入”谓籍教悟宗,舍妄归真,入于禅定,坚住不移,无有虚妄分别,与理冥符,名为“理入”。“行入”者即于实践中修四种行。一报怨行:谓修行人能忆念宿因,忍受冤苦,逢苦不忧,不怨天尤人,不以冤报冤,而以德报怨,冤亲平等,心胸广大,与理相应。二随缘行:谓苦乐之果,皆从缘而有,应随缘而受,无憎无爱,无得无失,不喜不忧,八风不动,冥顺于道。三无所求行:谓观世事幻化,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有漏皆苦,一切皆空,无可留恋,断除追求的贪心,即永绝生死的根本。四称法行:谓法性离垢清净,无我性空,此即真如实相之法。于六度行中,不取诸相,迁相去执,即与此法性相合,能利益众生,庄严国土,成就菩提。此四种行,包括各种修行法门。
达摩曾以《楞伽经》授予慧可,谓此经是如来心地法门。极谈法要,可以对世间众生开示悟入。五祖弘忍以后,因六祖慧能闻《金刚经》而悟道,禅门受持的是《金刚经》。据历史看,从达摩到五祖,都是宗门禅,又名如来清净禅。即扫除妄念,把心恢复到如其本来,即名如来,才是真正的佛。从六祖开始,提倡“外不着相名禅,内心不乱名定”,体现了《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的精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搬柴运水,不著于相,都是禅境,修行不拘于文字,不囿于形式,是为祖师禅。从如来禅到祖师禅,是中国禅宗的发展,但都不违背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以心传心的微妙旨趣。
三、少林寺特点是禅
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了,现在我们讨论它的历史地位,我认为少林寺是禅不是拳。尽管一般人认为,少林武功甲天下,但这是近现代的事。少林寺在历史上的特点是禅不是拳,不能以武来代禅,不能以武来掩盖禅。我们知道,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自达摩祖师以后一二百年的发展,一花开五叶,禅宗发展成五家,后来又衍为七派,少林寺因而成了禅宗的祖庭。我们看少林寺的塔林,原来很多,经过灾难后还保存了二百多座。这些塔不完全是武师的塔,主要是禅师的塔。所以从历史上说少林寺应该是禅不是拳。赵朴老对此也曾加以肯定,我也有同样的看法。
那么从今天来讲,少林寺应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我的看法,还是应该以禅为主,以拳为辅。现在从郑州到登封,到少林寺,一路上看到很多武术学校,当然这是个好现象,社会上注重武术、提倡武术,能增进人民身体的健康,也可以自卫,也可以用于保护国家社会的安全,从这方面说是它的好处。但假若是偏于这方面,就容易忽略少林寺的历史地位,使少林寺应该发挥的作用不能发挥出来。就此来说,还是应该坚持以禅为主,以武为辅。
少林寺既然是禅宗的祖庭,现在缺乏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庄严宏伟的禅堂,比如现在厦门南普陀寺就专门修了一座禅堂,十分庄严宏伟。目前佛门是普遍的参禅不足,少林寺既然以禅著称,应该有个庄严宏伟的禅堂。
除了有禅堂外,还应该有参禅的人,还应该有讲教的人。为什么讲教?本来禅宗的祖师禅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见性成佛。但是达到祖师禅有个过渡的如来禅,由如来禅方能过渡到祖师禅。如来禅是借教悟宗,还是不能离开经教。离开经教的禅,就好像盲人骑瞎马,没有目标,盲修瞎练,就像指月不能离开指来指月亮。你要渡船到彼岸,你不能离开船,你要是没到彼岸,离开了船,你就要掉到水里头!所以不能离开经教。因此我建议,在少林寺,除了建立庄严宏伟的禅堂以外,还应该有教理院,或者培训班的组织,对青年僧人、护法居士讲些教理,使大家成为教理的内行。
要成为教理的内行,要懂教理,就是讲理,讲理和参禅实修应该结合起来。除了教理实修的禅以外,才讲武功,或者抽一点时间,把少林武术传承下来,发挥出来。这对于增进我们的体质,对于增加人民的健康的要求是一致的。这样,少林寺就可以发挥作用,继承历史的传统,以禅为主,以武为辅。佛门弟子一定不能忽略教义的研究,我们佛教三藏十二部教典,博大精深,如汪洋大海,不懂是不行的。
禅宗祖庭少林寺,应该得到维护和充实,不只是武功,对修禅的人才也应该大力培养,禅的文化设施应该补充,禅的修持应该加强,如是推广到国内外各地,使禅学文化光大发扬,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禅学研究目的
禅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人们的生活应该说离不开禅。如果人们拥有了禅,那么将会有这几种情况。
有了禅的熏陶和修持后,提高了人们的意境。对语文、诗歌、音乐、绘画、雕刻、建筑,乃至哲学、伦理、道德等,都丰富了内容,提高了境界。禅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挥了人们的创造力,成为东方文化的特点,为西方学术界所珍视,所学习。
(一)人们散乱的心,必须依禅来收束;污染的心,必须依禅来熄灭;烦恼的心,必须依禅来对治。禅如甘露,使人们得到清凉;禅如时雨,使万物得到滋生。禅使人们驱…
《少林禅与禅学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