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少林禅與禅學研究

  少林禅與禅學研究

  (1995年)

  一、少林寺滄桑

  我于1986年8月隨四川省佛教代表團赴西北參觀,曾參訪少林寺,面對勝迹,感慨殊多,茲先錄感詠詩叁首。

  在嵩山少林寺

  五乳峰前立少林,曆經兵燹幾遭焚;

  拳僧力保法王宇,怒目金剛鎮山門。

  奇峰形似五葉花,迎接西來一袈裟;

  山水育靈鍾秀氣,武功禅定世人誇。

  遊塔林

  寶塔巍巍矗如林,德流千載慕高僧;

  幽林芳草護靈骨,濁世典型示兒孫。

  禮達摩祖師洞

  寒岩敬禮達摩洞,壁影猶存功夫深;

  梁武不解真聖谛,橫江一葦度迷情。

  少林寺爲中國禅宗祖庭,爲傳播世界禅文化的基地,創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當時印度高僧跋陀到洛陽,受到北魏孝文帝的禮敬,爲他建寺于登封少室山的叢林,名少林寺。南朝梁武帝時(公元520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華,先到金陵,晤梁武帝,話不相契,遂渡江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傳授禅法,爲中國禅宗第一代祖師。

  北周武帝滅佛(公元573年),驅僧毀寺,少林寺受到破壞。

  清末以後,由于社會動蕩,少林寺又逐漸衰落。1928年3月軍閥混戰,少林寺的主要建築如天王殿、大雄殿、鼓樓等都被軍閥石友叁付之一炬,斷壁頹垣,瓦礫堆積,破敗不堪。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借口掃蕩遊擊隊,又將逐步修複的少林寺進行破壞。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少林寺屢加修繕,逐步恢複各殿堂。但文革期間,又被其他單位占用,受到損壞。文革後,宗教政策落實,經過寺僧努力,恢複管理使用權,在黨中央和地方政府領導的支持和海內外佛教徒的關心幫助下,少林寺面貌一新,成爲國內國外佛教文化交流和旅遊的勝地。

  少林寺雖曆經破壞,但在隋、唐、宋、元、明各個朝代,都受到朝廷和信衆的重視和培修。達摩祖師不但傳授禅法,又傳授了獨特的武功,故少林寺以禅法和武功名揚天下。唐朝建立之初,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戰役中,少林僧人昙宗等13人助戰有功,受到唐王的賞賜和優厚待遇。明朝,戚繼光征伐倭寇,少林寺僧兵曾出力參助。抗戰期間,五臺山和少林寺僧人都曾參加遊擊隊,抗擊日本侵略軍,這是書寫在曆史上光輝的一頁,體現了僧人熱愛祖國,保衛江山的崇高精神。

  由達摩祖師傳授的禅法,遞演到唐代,成爲中國獨特的禅宗。禅宗傳播到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在近代又傳播到歐美,影響了歐美人的精神生活,也引起思想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禅學著作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

  少林寺傳承的拳術,其拳法高低錯落,變化多端,虛實並用,剛柔相濟,風格獨特,深受人們的喜愛。數年前圓寂的四川省江油縣的海燈法師,七歲啓蒙學武,曾拜少林寺武僧汝峰、丹岩爲師,得少林武術真傳。其所學並擅長的“梅花樁精拳”、“二指禅”、“童子功”,被武術界稱爲“叁絕”,爲海內外所稱頌。故目前在國內外言武功必宗少林。當然,流行于江湖的,也有借名進行招搖撞騙的僞少林武功,應在取締之列。

  以武術鍛煉增強人民體質,有益于健康,並保證集體和國家的利益和安定,這是少林寺千年來貢獻的一面,是不可磨滅的。

  我們佛教徒以有河南洛陽第一座寺院——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卓錫的白馬寺;又有河南登封禅宗祖庭少林寺,向本國、向世界傳播佛教文化,淨化人心,維護和平,發揚大乘精神,爲無上光榮。

  二、達摩禅法傳承

  根據禅宗有關典籍不同的記載,達摩傳法于慧可,曾說有兩首偈語。一首是: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第二首是: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前一首,明顯指出達摩到中國來是傳授佛陀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法,唯此以心傳心之法,才能祛除和救度癡迷,契證妙覺明心,並預計二百年後,禅宗將分成五個支派,流傳後世。

  後一首,是指禅宗修心方法的十六字心傳。“外息諸緣”,指六根不爲六塵所轉,熄滅攀緣追求,此即守根功夫。“內心無喘”指內心保持不動的定力,消除虛妄分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正念相續,即護意功夫。如此守根護意,內心才能如牆壁一般的堅固不動,能開悟智慧,證得叁身四智的佛果。

  《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一首偈語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斯爲第一。”

  此偈以守根保持憶佛念佛的正念“護意”而入于禅定,得到開悟,進一步入于香光莊嚴之境(佛性與般若)。前第二首十六字傳法偈正契合和發揚了此種妙義,在中國成爲念佛禅。

  據《續高僧傳》、《傳法正宗記》、《楞伽師資記》、《菩提達摩傳》等書記載,達摩曾教授弟子昙琳以“二入四行”之道。

  二入即“理入”和“行入”。“理入”謂籍教悟宗,舍妄歸真,入于禅定,堅住不移,無有虛妄分別,與理冥符,名爲“理入”。“行入”者即于實踐中修四種行。一報怨行:謂修行人能憶念宿因,忍受冤苦,逢苦不憂,不怨天尤人,不以冤報冤,而以德報怨,冤親平等,心胸廣大,與理相應。二隨緣行:謂苦樂之果,皆從緣而有,應隨緣而受,無憎無愛,無得無失,不喜不憂,八風不動,冥順于道。叁無所求行:謂觀世事幻化,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有漏皆苦,一切皆空,無可留戀,斷除追求的貪心,即永絕生死的根本。四稱法行:謂法性離垢清淨,無我性空,此即真如實相之法。于六度行中,不取諸相,遷相去執,即與此法性相合,能利益衆生,莊嚴國土,成就菩提。此四種行,包括各種修行法門。

  達摩曾以《楞伽經》授予慧可,謂此經是如來心地法門。極談法要,可以對世間衆生開示悟入。五祖弘忍以後,因六祖慧能聞《金剛經》而悟道,禅門受持的是《金剛經》。據曆史看,從達摩到五祖,都是宗門禅,又名如來清淨禅。即掃除妄念,把心恢複到如其本來,即名如來,才是真正的佛。從六祖開始,提倡“外不著相名禅,內心不亂名定”,體現了《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的精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搬柴運水,不著于相,都是禅境,修行不拘于文字,不囿于形式,是爲祖師禅。從如來禅到祖師禅,是中國禅宗的發展,但都不違背佛在靈山會上,拈花微笑,以心傳心的微妙旨趣。

  叁、少林寺特點是禅

  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了,現在我們討論它的曆史地位,我認爲少林寺是禅不是拳。盡管一般人認爲,少林武功甲天下,但這是近現代的事。少林寺在曆史上的特點是禅不是拳,不能以武來代禅,不能以武來掩蓋禅。我們知道,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成爲禅宗的第一代祖師,自達摩祖師以後一二百年的發展,一花開五葉,禅宗發展成五家,後來又衍爲七派,少林寺因而成了禅宗的祖庭。我們看少林寺的塔林,原來很多,經過災難後還保存了二百多座。這些塔不完全是武師的塔,主要是禅師的塔。所以從曆史上說少林寺應該是禅不是拳。趙樸老對此也曾加以肯定,我也有同樣的看法。

  那麼從今天來講,少林寺應如何發揮它的作用呢?我的看法,還是應該以禅爲主,以拳爲輔。現在從鄭州到登封,到少林寺,一路上看到很多武術學校,當然這是個好現象,社會上注重武術、提倡武術,能增進人民身體的健康,也可以自衛,也可以用于保護國家社會的安全,從這方面說是它的好處。但假若是偏于這方面,就容易忽略少林寺的曆史地位,使少林寺應該發揮的作用不能發揮出來。就此來說,還是應該堅持以禅爲主,以武爲輔。

  少林寺既然是禅宗的祖庭,現在缺乏的是什麼呢?我認爲應該有一個莊嚴宏偉的禅堂,比如現在廈門南普陀寺就專門修了一座禅堂,十分莊嚴宏偉。目前佛門是普遍的參禅不足,少林寺既然以禅著稱,應該有個莊嚴宏偉的禅堂。

  除了有禅堂外,還應該有參禅的人,還應該有講教的人。爲什麼講教?本來禅宗的祖師禅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明心,見性成佛。但是達到祖師禅有個過渡的如來禅,由如來禅方能過渡到祖師禅。如來禅是借教悟宗,還是不能離開經教。離開經教的禅,就好像盲人騎瞎馬,沒有目標,盲修瞎練,就像指月不能離開指來指月亮。你要渡船到彼岸,你不能離開船,你要是沒到彼岸,離開了船,你就要掉到水裏頭!所以不能離開經教。因此我建議,在少林寺,除了建立莊嚴宏偉的禅堂以外,還應該有教理院,或者培訓班的組織,對青年僧人、護法居士講些教理,使大家成爲教理的內行。

  要成爲教理的內行,要懂教理,就是講理,講理和參禅實修應該結合起來。除了教理實修的禅以外,才講武功,或者抽一點時間,把少林武術傳承下來,發揮出來。這對于增進我們的體質,對于增加人民的健康的要求是一致的。這樣,少林寺就可以發揮作用,繼承曆史的傳統,以禅爲主,以武爲輔。佛門弟子一定不能忽略教義的研究,我們佛教叁藏十二部教典,博大精深,如汪洋大海,不懂是不行的。

  禅宗祖庭少林寺,應該得到維護和充實,不只是武功,對修禅的人才也應該大力培養,禅的文化設施應該補充,禅的修持應該加強,如是推廣到國內外各地,使禅學文化光大發揚,對人類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四、禅學研究目的

  禅是一種曆史,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人們的生活應該說離不開禅。如果人們擁有了禅,那麼將會有這幾種情況。

  有了禅的熏陶和修持後,提高了人們的意境。對語文、詩歌、音樂、繪畫、雕刻、建築,乃至哲學、倫理、道德等,都豐富了內容,提高了境界。禅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發揮了人們的創造力,成爲東方文化的特點,爲西方學術界所珍視,所學習。

  (一)人們散亂的心,必須依禅來收束;汙染的心,必須依禅來熄滅;煩惱的心,必須依禅來對治。禅如甘露,使人們得到清涼;禅如時雨,使萬物得到滋生。禅使人們驅…

《少林禅與禅學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論達摩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