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少林禅與禅學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除內心黑暗,使心地光明,目標遠大。已故佛學者王恩洋先生在所著《人生學·人生之實相》一篇中曾說:“天高雲淡,水碧山青,逍遙夫無涯之境,放曠夫廣邈之鄉;以天地爲廬,以日月爲明,以萬象爲徒侶,洋洋乎自得,飄飄乎若仙。透視人間宮室之居,廬幕之宅,何以異乎鳥系藩籠,獸入陷阱,人閉牢獄,而屍陳冢間也耶!”

  這種境界,是具有慧眼者的境界,非有曠達胸襟,活潑潑、光灼灼無挂無礙的禅之解脫精神,不能達到。

  (二)目前的世界,正存在著一股濁流,道德淪亡,環境汙染,戰爭訛詐,人心惶惶。如何淨化人心,使世界安甯,維護和平,是每個中國人和佛教徒面對的重大問題。闡揚禅的文化,繼承和發揚禅宗祖師的精神,以對治當代道德的沈淪,重建新的人生觀,表現人的價值,已成爲禅學者和所有佛教徒的重任。

  古人談禅、論禅、行禅、坐禅,一爲修心養性,二爲汲取靈感,運禅于創作之中,做出更好的作品。現代人談禅、論禅,除了此二者之外,還將禅作爲一種純學術研究,禅學研究成爲一個時髦的學術課題。但是我覺得我們學術研究應該有個主心骨,不能爲學術而學術。我們研究科學,目的是從事科學建設,研究社會科學,目的是從事精神文明建設。大家爲了一個共同目標,就是使我們國家人民富強起來,更進一步說就是實現世界和平。沒有這個目的,研究科學,研究哲學幹什麼呢?佛學也是社會科學和哲學部分之一。今天談到研究禅,爲什麼要研究,總有個目的,這個目的我以爲就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中提倡的以真、善、美反對假、惡、醜,我覺得這是我們今天的中心問題。

  我們的社會主義現在發展得很好,改革開放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那就是假、惡、醜。現在有些老年人都說,風氣不好,權錢交易,拜金主義,這就是假、惡、醜的東西。我們今天研究佛學、禅學,借研究的機會,如何發揚真、善、美的精神,使人們走真、善、美的道路,使我們的研究對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這就是我們的目標。我的認識是這樣的,提倡真、善、美,反對假、醜、惡,使人們都能提高德行,提高理性認識,從而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貢獻。精神文明推動物質文明,我們國家就會繁榮昌盛,這是我們的大前提。

  從這個方面來研究禅,就有了它的目的了,就有了它的意義了,那就不是爲學術而學術,爲研究而研究了。現在就我所體會的禅簡單講一下,抛磚引玉,請專家指教。

  第一點是德性論。我們的高僧大德講禅不是空講,是以德性爲主的。你看過去曆史上高僧大德,在山間林下,一根禅杖、一雙草鞋、一只缽盂,少欲知足,淡泊一生,其中都深含德性。過去的頭陀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日叁餐變兩餐,都有它的道理。這中間更有德性在裏頭,其中的內容是相當多的。

  第二點是認識論。這個認識不是一般的認識論,我們講科學的認識,講普通的、一般的認識,都離不開眼、耳、鼻、舌、身,離不開感覺,由感覺到知覺,由思想到概念,離不開感覺。到了概念的階段,就是我們的意識境界了。這個意識境界,由感覺而來。那麼它就被限定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以內,我們五官所感覺,有一定空間,有一定時間,而且經常在變化,因此,由感覺産生的理性認識一般來說都是受空間和時間限製的,也是變化不實的。理性認識並不能徹底認識宇宙的真理,不能透徹了解宇宙萬象,簡單地說就是如此。

  禅宗的認識則不同,佛經裏所說的現觀、現證,或者叫做開悟,則是超越意識的意識了,所以說它不可思議。思是意識的思,議是語言的議。這種境界,不經過一定的修行,一定的體驗,是不能達到的。

  這就說到了禅宗的過叁關。像禅宗祖庭天童寺、高旻寺,講參禅過叁關,禅堂過叁關是要經過一定的時間的。

  叁關的第一關就是截斷衆流,徹底死掉世俗心,把虛妄意識上的東西死掉,所謂大死一番。第二關,涵蓋乾坤,謂忘我、我所,進入虛空,契證本來真如,了達諸法空性,徹悟宇宙真谛。第叁關,隨波逐流,反轉過來看世間上的事情,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即洞察法相,雖處世俗,而不爲世俗所染汙,雖隨波逐流,而不爲波流所沈沒。

  太虛大師修禅有他的階段,他早年忽略講德性,後來他學經論,持戒律,在普陀閉關,通經開悟。那麼假使他不讀經論,不持戒,不在普陀閉關,他也就得不到這個境界。

  他的境界是什麼呢?簡單的講,最初就是由俗入真,開悟以後,又回真向俗。由俗入真,就相當于叁關中的一關;回真向俗,相當于第叁關。二谛融通,世出世間結合起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廣度衆生,大做佛事,所以太虛大師在學術方面,在發揮人間佛教方面,在提倡社會慈善文化教育方面,在愛國愛教方面,是很有成績的。假如他沒有經過參禅的由俗入真,回真向俗就辦不到。這個意思,是說禅宗由認識到實踐的階段,也可以用以說明實踐論。所以我要說的第叁點是實踐論。

  這個實踐論如何實踐,西藏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講得很清楚,天臺宗《摩诃止觀》也講得很清楚。宗喀巴大師說,修禅有個准備階段,第一對于世俗要有遠離心,要放得下;第二少欲知足;第叁要斷雜務,雜務不能太多了;第四就是要調食;第五最重要,要清淨屍羅,即要守戒。佛法的修行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沒有戒,你休想習禅定。爲什麼呢?一般的人都是被財、色、名、利纏繞,心靜不下來,靜不下來如何修定呢?所以首先必須經過守戒的過程。戒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是先決條件,然後才能參禅。

  就天臺宗來說,習禅的基礎要守戒,斷五欲,去五蓋;要調身、調息、調心,要有這些條件,沒有這些條件就不能參禅。對禅是什麼、由修禅達到什麼目的,如果還不了解,只是隔靴搔癢,那麼也就認識不到禅的真正面目。

  第四點是現實論。禅與現實是能結合起來的,假如我們經過修禅持定到了開悟以後,對于現實一切就會認識得清清楚楚,就會在開悟的心靈中獲得最高的智慧,而以這樣一個胸懷做出的行動,就是大乘境界的廣度衆生、利國利民的菩薩行。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最後一行叫稱法行,就是這個境界。

  爲什麼叫稱法行呢?就是我們的一切行動都與真如實相,與涅槃,與菩薩行完全是相應的。什麼是行動呢?在佛家來說,五戒、十善、八正道、六度、四攝等,凡是有利于人民的行動,都是順于真如的道理,順于如來佛性的道理,這個就叫做稱法行。稱法行就是最現實的行動,最實際的行爲,最有利于國家人民的行爲。我們參禅學修行,目的是解脫。聲聞、獨覺行是自修,以後修菩薩行,經過禅定境界,結合達摩祖師的稱法行,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利國利民,廣度衆生,使人間實現真善美,這就是我們的最高目標。

  (此文刊登在《中國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國際禅學研討會論文集》)

  

《少林禅與禅學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論達摩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