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除内心黑暗,使心地光明,目标远大。已故佛学者王恩洋先生在所著《人生学·人生之实相》一篇中曾说:“天高云淡,水碧山青,逍遥夫无涯之境,放旷夫广邈之乡;以天地为庐,以日月为明,以万象为徒侣,洋洋乎自得,飘飘乎若仙。透视人间宫室之居,庐幕之宅,何以异乎鸟系藩笼,兽入陷阱,人闭牢狱,而尸陈冢间也耶!”
这种境界,是具有慧眼者的境界,非有旷达胸襟,活泼泼、光灼灼无挂无碍的禅之解脱精神,不能达到。
(二)目前的世界,正存在着一股浊流,道德沦亡,环境污染,战争讹诈,人心惶惶。如何净化人心,使世界安宁,维护和平,是每个中国人和佛教徒面对的重大问题。阐扬禅的文化,继承和发扬禅宗祖师的精神,以对治当代道德的沉沦,重建新的人生观,表现人的价值,已成为禅学者和所有佛教徒的重任。
古人谈禅、论禅、行禅、坐禅,一为修心养性,二为汲取灵感,运禅于创作之中,做出更好的作品。现代人谈禅、论禅,除了此二者之外,还将禅作为一种纯学术研究,禅学研究成为一个时髦的学术课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学术研究应该有个主心骨,不能为学术而学术。我们研究科学,目的是从事科学建设,研究社会科学,目的是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就是使我们国家人民富强起来,更进一步说就是实现世界和平。没有这个目的,研究科学,研究哲学干什么呢?佛学也是社会科学和哲学部分之一。今天谈到研究禅,为什么要研究,总有个目的,这个目的我以为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中提倡的以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的中心问题。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在发展得很好,改革开放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那就是假、恶、丑。现在有些老年人都说,风气不好,权钱交易,拜金主义,这就是假、恶、丑的东西。我们今天研究佛学、禅学,借研究的机会,如何发扬真、善、美的精神,使人们走真、善、美的道路,使我们的研究对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的认识是这样的,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使人们都能提高德行,提高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贡献。精神文明推动物质文明,我们国家就会繁荣昌盛,这是我们的大前提。
从这个方面来研究禅,就有了它的目的了,就有了它的意义了,那就不是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了。现在就我所体会的禅简单讲一下,抛砖引玉,请专家指教。
第一点是德性论。我们的高僧大德讲禅不是空讲,是以德性为主的。你看过去历史上高僧大德,在山间林下,一根禅杖、一双草鞋、一只钵盂,少欲知足,淡泊一生,其中都深含德性。过去的头陀行,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日三餐变两餐,都有它的道理。这中间更有德性在里头,其中的内容是相当多的。
第二点是认识论。这个认识不是一般的认识论,我们讲科学的认识,讲普通的、一般的认识,都离不开眼、耳、鼻、舌、身,离不开感觉,由感觉到知觉,由思想到概念,离不开感觉。到了概念的阶段,就是我们的意识境界了。这个意识境界,由感觉而来。那么它就被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以内,我们五官所感觉,有一定空间,有一定时间,而且经常在变化,因此,由感觉产生的理性认识一般来说都是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也是变化不实的。理性认识并不能彻底认识宇宙的真理,不能透彻了解宇宙万象,简单地说就是如此。
禅宗的认识则不同,佛经里所说的现观、现证,或者叫做开悟,则是超越意识的意识了,所以说它不可思议。思是意识的思,议是语言的议。这种境界,不经过一定的修行,一定的体验,是不能达到的。
这就说到了禅宗的过三关。像禅宗祖庭天童寺、高旻寺,讲参禅过三关,禅堂过三关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的。
三关的第一关就是截断众流,彻底死掉世俗心,把虚妄意识上的东西死掉,所谓大死一番。第二关,涵盖乾坤,谓忘我、我所,进入虚空,契证本来真如,了达诸法空性,彻悟宇宙真谛。第三关,随波逐流,反转过来看世间上的事情,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即洞察法相,虽处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染污,虽随波逐流,而不为波流所沉没。
太虚大师修禅有他的阶段,他早年忽略讲德性,后来他学经论,持戒律,在普陀闭关,通经开悟。那么假使他不读经论,不持戒,不在普陀闭关,他也就得不到这个境界。
他的境界是什么呢?简单的讲,最初就是由俗入真,开悟以后,又回真向俗。由俗入真,就相当于三关中的一关;回真向俗,相当于第三关。二谛融通,世出世间结合起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广度众生,大做佛事,所以太虚大师在学术方面,在发挥人间佛教方面,在提倡社会慈善文化教育方面,在爱国爱教方面,是很有成绩的。假如他没有经过参禅的由俗入真,回真向俗就办不到。这个意思,是说禅宗由认识到实践的阶段,也可以用以说明实践论。所以我要说的第三点是实践论。
这个实践论如何实践,西藏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讲得很清楚,天台宗《摩诃止观》也讲得很清楚。宗喀巴大师说,修禅有个准备阶段,第一对于世俗要有远离心,要放得下;第二少欲知足;第三要断杂务,杂务不能太多了;第四就是要调食;第五最重要,要清净尸罗,即要守戒。佛法的修行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没有戒,你休想习禅定。为什么呢?一般的人都是被财、色、名、利缠绕,心静不下来,静不下来如何修定呢?所以首先必须经过守戒的过程。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先决条件,然后才能参禅。
就天台宗来说,习禅的基础要守戒,断五欲,去五盖;要调身、调息、调心,要有这些条件,没有这些条件就不能参禅。对禅是什么、由修禅达到什么目的,如果还不了解,只是隔靴搔痒,那么也就认识不到禅的真正面目。
第四点是现实论。禅与现实是能结合起来的,假如我们经过修禅持定到了开悟以后,对于现实一切就会认识得清清楚楚,就会在开悟的心灵中获得最高的智慧,而以这样一个胸怀做出的行动,就是大乘境界的广度众生、利国利民的菩萨行。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最后一行叫称法行,就是这个境界。
为什么叫称法行呢?就是我们的一切行动都与真如实相,与涅槃,与菩萨行完全是相应的。什么是行动呢?在佛家来说,五戒、十善、八正道、六度、四摄等,凡是有利于人民的行动,都是顺于真如的道理,顺于如来佛性的道理,这个就叫做称法行。称法行就是最现实的行动,最实际的行为,最有利于国家人民的行为。我们参禅学修行,目的是解脱。声闻、独觉行是自修,以后修菩萨行,经过禅定境界,结合达摩祖师的称法行,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利国利民,广度众生,使人间实现真善美,这就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此文刊登在《中国嵩山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国际禅学研讨会论文集》)
《少林禅与禅学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