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见 简介

  简介

  以观照为修练重心的佛教,本质上是条通往心灵自由的途径。虽然时有大量令人眩惑的仪式和教义潜藏其后,其关键核心乃是藉由艰巨但严谨有次第的进程所培养的解脱知见。这知见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根本观念与态度,它贯穿真正成佛之道的每个阶段,从最初些微的领会中引导人们直达全然领悟的解脱境界。传统的特殊专用语称之为「法见」,是一种如实知见事物本质的敏锐洞察力,它确实不受我们的执取、妄想以及自私造作所影响。

  佛教代代相传,从此地传到彼地,终究取决于「法见」的传递。没有法见,所传递的将只是呆板的仪式,而非活泼泼的法——那激励、振奋并令众生解脱的真理。特别是当前亚洲本土佛教前途面临内外交迫的严重危害,而西方对佛教教义的渴求日益明显,在这佛教史的关键时刻,「复兴佛教知见并以当代语言能清晰传达」便成为一种急切的需求。然而,法见和机构或寺院不同,它不能被组织团体塑造为共同的目的。法见必然离不开人,因而仅能透过那些具特殊天赋的人来传布,因为他们接受法并以它为自己生命的重心。

  当代,德籍佛教比丘向智尊者(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西方世界与佛教接触过程中重要筑桥者之一。尊者在斯里兰卡待了五十五年以上,为上座部佛教僧团杰出的一员;在西方,他以著作《佛教禅观心要》而为一般佛教文学读者所熟知。这作品在现代名著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是阐述〈念处经 Satipa h na〉的英文著作中被普遍视为最易懂、可信之作。对上座部佛教特别感兴趣的西方人,也常常透过尊者其它方面的成就而认识他,例如:他所撰写许多有关上座部教义与修持的小册和短文;他从巴利圣典翻成英、德文的流畅译着;还有,在斯里兰卡康提市( Kandy)付出庞大的心力所创立、主持的佛教出版协会( BPS, the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佛教出版协会从一九五八年创立到一九八四年,尊者一直担任主编,直到一九八八年八十七岁从社长职位退休。然而,尊者所有这些具体显著的成就,是受到另一个看不见的、由内心激发与驱动的成就而产生。所谓另一个成就是他获得佛法知见:他彻底吸收、内化法的真义,并使它契合西方人敏锐的心,然后将之表达于作品中,感动了处于精神危机深处的现代人;他邀请鼓励且温和而有信心地带领分享其见解,并体验法疗愈和解脱的效力。

  正如文章里所展现的,向智尊者对法的见解具备了宏观的所有特质:明晰的洞察力,透彻的特质;精准度与保真度,准确的特质;敏锐洞察存在的根本实相,深入的特质;客观分析长远目标和结果,远见的特质;涵融广泛的人道关怀,宽宏的特质。此外,就像头脑能够将两条视神经传达的双重影像结合为一,尊者也展现了非凡的能力,无论在他本身、思想或著作,他都能调和对立并将之转变成彼此互补。事实上,这些特质与能力令他成为将佛教传布到西方的一位广博多能译介者。他有欧洲人理性、分析与批判的能力,也有亚洲人具体而直观的能力;他有学者的超然和客观,也有僧人为法忘躯的许诺;他具冷静、实事求是的研究能力,也不忘对众生的福祉充满热心和真诚的关怀;他能清楚了解生命内心深处的困境,但也对人类境况的社会、政治、历史面有广泛的观察。不论尊者是多么聪明与博学,综观他所有的作品,尊者从来不让理论探究和文本分析影响结论本身,反而是将之纳入法的核心目的:了悟解脱痛苦的途径。

  向智尊者担任佛教出版协会主编的期间,不断地以文章来说明及阐释法的意义,并由协会发行《*轮》和《菩提叶》两系列的小册子。到目前为止,这些作品仍以分散、个别的型态保存,如单行小册、佛教典籍汇编的简介或是文稿选集等。然而,综观整个著作所呈现的,是一种佛教最成熟、易懂并可信的现代表达,这无疑是一种个人对法的见解,它同时更是权威佛教传统全盛时期典型的法见。

  本书目的,是将向智尊者曾发表于佛教出版协会《*轮》和《菩提叶》系列里的各种单行本做一整合。本书收录了尊者在这两系列中发表的所有原作,其中并没有包括对佛陀卓越弟子们的传记短文、寓言式的散文(《心的城市》)及对佛教经典译作的介绍。经典译作的概介虽然常具启发性,因与其所诠释的经典息息相关,以致于无法自成独立文章。第二版收录了从德文译成英文有关教法介绍的小品和一篇有关五盖的短文。这篇谈五盖的文章几乎没有尊者自己的观点,但展现了他收集与组织佛陀简洁话语的独特方式,这种方式多少有助于努力的佛教行者将教法运用在实际修持上。

  向智尊者显然不是一位多产作家,然而其著作的多项特点早已弥补了他少量作品的缺憾:如深刻而专注的思惟、条理且清晰的洞察力,以及同具智慧与慈悲的忠告。身为一位具有完整僧院修行生活经验的西方人,尊者著作的价值在于:吸引了愈来愈多西方人想要以自己的方式寻求了解佛教经验,且将之融合到他们所熟悉的思想体系里。在《佛教禅观心要》出版后,他的文章已有微小却显著影响的迹象;有些过去不认识的读者开始写信给他,很自然地在信的开头以「亲爱的老师」来称呼他。

  这篇简介的后半部将提供读者有关向智尊者的简要自传,概观上座部教义(启发和形塑他对法的知见)以及这本选集中某些作品的背景数据。

  生平梗概

  伟大的向智尊者于一九O一年生于德国汉诺(Hanan),俗名为辛格默德.芬尼格( Siegmund Feniger)。信仰犹太教的父母提供的是传统的宗教教育,年幼的辛格默德在当时就展现出对宗教浓厚兴趣。十七、八岁时,他在书店工作不久后,烦扰的宗教疑问驱使他产生强烈的心灵追求。在那期间,他很快地被所接触的佛教书籍吸引,钻研愈多,对教法的信心愈强。直到廿岁,他自认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最初几年,他没有老师甚或同参道友,独自一人探索佛法。一九二一年举家迁往柏林后,他遇到德国的其它佛教徒;几年之后,在哥尼斯堡( K.nigsberg)父亲的店里,他设立图书借阅室并组织了一个佛教读书会。

  早期阅读佛教书籍时,辛格默德即已接触到德籍比丘三界智尊者( Nyanatiloka)的著作。三界智尊者于一九O三年在缅甸出家,以惊人的速度熟练巴利圣典语言,并成为一位卓越的佛教学者与老师。身为佛法权威代表的三界智尊者,其所出版的著作和译着提升了他在欧洲的声望,同时也吸引了那些认真、渴望出家的西方人如一股细小却稳定的涓流流向他。为了提供西方比丘的修行训练,他在斯里兰卡(昔为英国殖民地锡兰)西南方的一座岛上成立了一个中心,称之为「隐居岛」( Island Hermitage)。称许三界智尊者和隐居岛的相关报导传布到德国佛教界。当这些讯息传到辛格默德耳里,「亲自前往亚洲并出家为僧」的想法便深植其心,而这念头逐渐变成一个势在必行的迫切渴望。

  父亲过世与德国日益不稳的政局,让向智尊者的计划延宕了几年。直到一九三六年初,他才离开德国前往斯里兰卡,进入了三界智尊者的隐居岛。经过几个月的行者训练后,一九三六年六月他出家受戒成为一位沙弥,来年受比丘具足戒,法号为向智( Nyanaponika),意为「流向智慧」。在老师的指引下,他专注于巴利语和上座部佛教教义的研究,也自修学习从未读过的英文。在短时间内完成基本的学习课程后,他迁往温暖的内陆地区过着一段沉潜的生活,并开始尝试将巴利经典译成德文。

  一九三九年德英战争爆发,如同所有英殖民地的德国男子,三界智尊者和向智尊者被遣往斯里兰卡本地及后来北印达哈拉城( Dehra Dun)的俘虏收容所。学问僧们不受拘禁的艰困环境影响,坚决继续他们的工作。向智尊者完成了《经集》的德译本、几篇阿毘达磨论述及〈念处经〉的经典选集。直到一九四六年获得释放回到斯里兰卡后,向智尊者先前所做阿毘达磨研究促使他继续从事这个方向的探索,其成果即是为人所知的《阿毘达磨的研究》。这是一个大胆尝试的探索,揭示了佛陀教义复杂系统里哲学和心理学的涵意。

  一九五O年代初,三界智尊者和向智尊者回到缅甸,参加有关上座部佛教历史上的第六次佛教结集会商。

  缅甸政府计划在一九五四年召集会议重审、重编和重印整个巴利圣典及其注释书。讨论结束后,向智尊者于缅甸停留一段时间,接受著名的马哈希禅师(Mahasi Sayadaw)的禅修指导。这段印象深刻的禅修经验促使他写了《佛教禅观心要》一书,以裨益他人也能获得佛教心灵陶养的利益。一九五四年,三界智尊者和向智尊者回到缅甸参加结集的开幕典礼;一九五六年,向智尊者单独回去参加闭幕典礼。佛教史上,除了在印度举行的第三次结集有希腊籍比丘参加外,两位德国长老是首次参加上座部佛教重要集会的西方人。

  一九五八年,就在老师三界智尊者圆寂后不久,向智尊者成为佛陀教法的倡导者,这是他生涯中最大的转捩点。他与两位来自康提的在家朋友成立了佛教出版协会。原先成立出版协会的目的,主要是限量发行有关佛教基本教义的小册子。首次出版回响热烈,出乎他们意料之外,也鼓舞他们再接再厉,佛教出版协会便持续经营且稳定成长。

  在佛教出版协会未成立之前,向智尊者早期的著作已经揭露佛陀教法的见解而成为现代人面对危机与困惑最实际的解决方式。这是一种经验与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人重新去发现存在的真义,遏止现今世界如此猖獗的仇恨、残忍与暴力。此刻,尊者担任新成立出版协会的社长和主编,他发现自己有这个机会,以对佛教开始世界性的关注为目标,将这份知见由个人写作指南转变成整个出版事业的管…

《法见 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法见 中译导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